“敬烟”与“接烟”引发的故事
文/刘远德
虽然吸烟有害健康的观念已然深入人心,吸烟与倡导现代文明生活习惯之间正不断发生碰撞,但铜鼓是个熟人社会,山里人待人虔诚、“致礼”、好客、好面子是出了名的,日常生活中,待客、交友、外出办事等须臾离不开香烟,出门身上忘不了备上好烟,同时也为自己撑个门面。回想起多年前在出入境办证窗口的经历,办事群众诚心递来的一根根香烟,让我在纷繁琐碎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接与不接无不品尝到了淳朴真挚的人情味,点燃起我的工作热情。关于烟的故事,说起来犹如打开闸门的流水,有无穷无尽的回忆……。
那是2006年初至2014岁末,我被本单位——铜鼓县公安局,安排在出入境办证服务中心受理出国、出境业务。这个“中心”,满打满算只有17平米,是大门口临街一间房子、中间用一行柜台一隔就充当起的办事窗口,而这段时期,恰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入境政策逐步放开,从严控到完全放开的“按需申办”之时,随之而来的是,业务量年均递增达到惊人的40.6%(从每年360人次增至5500人次),着实迎来了一波旅游、探亲等出国(境)高峰期。每天上班打开窗口,面对的是挤成一团、满怀期望的办事群众,我渐渐忙不过来,常常感到莫名的焦虑,总是怕让他们久等,巴不得自己能“分身”。大多数来办事的男同志都属于“烟民”一族的,虽然墙上显眼处贴了“请勿抽烟”的提示牌,他们一来不管熟不不熟悉,总是习惯地不忘先递根烟来,只可惜,碰到偏偏我又是个“榆木脑壳”,天生患了“恐烟症”的主,对此一概挥挥手示意加婉言谢绝,而囿于拿出来的东西就不便收回的“老规矩”,他们之中大多数还是把烟默默地留在我办公桌上或者柜台上,其中不乏名牌烟、外烟,经常下午“收工”时,收起的“万国”产散烟就能装满一整包的。
直到2012年8月一天上午,我迫于情面接受了一位老人再三递来的烟,并当着他面“顺从”地抽了起来,看到老人脸上顿时露出满意和质朴憨厚的笑靥,那一瞬间,烟里散发的火光伴着老人的笑容触动了我的心弦……当时,我正低头整理桌子上的材料准备下班,柜台外突然传来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同志,你是要下班了吗?”我抬头一看,站着一位年近七旬、衣着虽然略显破旧、却是朴素得体的男人,一看就知是位地道的农民。听到我回应后,他开始从衣服袋里掏东西,首先掏出自己备用的一个土烟包,接着又抖抖索索地翻出了一包未拆开的硬壳翻盖白鲨烟,尽管平时不抽烟,但我知道这种烟要5元钱一包买到,只见他当面拆开,从中抽出一支递给我。我连忙摆手推辞,并解释说自己不抽烟,他愣了一下,然后一边递过身份证,一边自我介绍:自己叫李*伦,是温泉镇金星村墩背组人,平时没出过远门,远嫁在香港的两个女儿,这几年经济条件好了,内地办理往来港澳通行证也很方便,便双双多次催促他办好港澳通行证,不用他出一分钱的费用,尽快来香港团聚、港澳旅游,开开眼界。他家那里一带我很熟的,离这里至少有10多里路。本可以让下午再来,但他来一趟不易,我不及多想,重新启动了电脑,引导他填表,复印好户口身份证等,迅速录好资料。也许是为了感谢我延期下班为他办事,他再次拔烟递来,我仍摆了摆手,这时,他督见前面柜台上静静躺着一支“中华”牌香烟,脸上明显闪过了一丝尴尬的神色,但还是把他那支烟放我前面。那我的心陡然掠过一丝不安,莫非他以为我嫌他的烟“唆”(差)才推辞的吧?当告诉他事办妥时,只见他满脸堆笑,习惯地第三次递过一支烟来,一再说:“你辛苦了,抽一根吧”。面对老人诚恳的眼神,我感到心灵受到了“谴责”,委实难以推掉这份盛情,只好礼貌地接了过来,顺着他递来的火将烟点亮,并索性“借花献佛”,拿起桌上的那根烟“回敬”过去,他接过烟有点受宠若惊,将烟点燃,两个“烟友”顿时让狭小的窗口烟雾缭绕,他满心诚悦地夸我是个好干部,肯帮忙,下次上街,一定带个自己种在土里的西瓜,让我尝尝……他的诚恳让我不禁“触景生情”起来:我经常嘴里讲、本子上写或者文字发表的“严格执法、热情服务”、“为民服务是我工作职责”、“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民警”、“群众安危无小事,细微之处见真情”等感言、语句,具体行动上是否时刻都做到了?我做的不过是一些让群众暖心的事,举手之劳的蕞尔小事,而正是这样,不断拉近了警民之间的距离,赢来了群众的赞誉。原先见烟就烦的我,突然明白到:他递来的烟,不仅是一种交际礼仪,一种淳朴的心意,更是一种拉近心灵距离的希冀,一种与生俱来很重的人情味,他们期望着通过这种方式,把事办顺办好,而我在不经意挥手之间、冷然拒绝之时,却伤害了他们的感情,让他们感觉到我离他们很远、不是“一路人”。从此,我也更深刻地领会到,一根香烟背后的“江湖”水很深。甚至有次突发奇想:以后为了更好地接近群众,我干脆也做个“烟民”,增强彼此感情;即使不抽,也要身上带着,当群众热情地递来烟时,也要诚恳地接下这份朴实的心意。现在我虽早已离开了熟悉的窗口岗位,转身投入到乡村振兴大队伍中,但不管做哪行事,不管角色如何转换,那个老人敬递来的香烟在时刻提醒我:任何时候都要善待前来办事的群众,无论对方贵与贱;任何时候都要履行好本职工作,无论自己职位高与低;任何时候都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无论自己身在顺与逆之境。


作者:刘远德(作者简介:刘远德,男,江西宜春人,大学学历,曾担任国营长林机械厂子弟学校教师,现为铜鼓县公安局一级警长、县融媒体中心特约通讯员、县作协会员、县微爱公益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