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齐鲁行走进章丘上水峪01
“这里的春天很大”
小溪/文
“两岸的绿色越来越浓,白海棠开了,丁香开了,近岸的白沙上蒲苇翠绿,飞蝶旋舞。”
“一道道石墙上垂挂下来的紫色藤蔓,是哗哗流溅的鲜花瀑布。这里的春天很大,不仅让人沉迷在春光明媚中,还可以品尝春天的山野美味。”
这是我近日阅读的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先生新作《橘颂》中的场景。
烛光闪闪,枝叶摇动,槐花沁香,这是作者邀请读者加入的春天盛宴。
我时常陶醉其中,向往他笔下的桃花源。
直到农历的三月三,我如闯梦境,和他笔下的“桃花源”不期而遇。
在章丘文祖街道的上水峪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山村郭家庄。这里群山环绕、森林茂密,山泉清冽,流水淙淙,有“章丘小江南”之称,更是城市人心目中的桃花源。
我们慕名前往。从济南出发,港沟上高速,在京沪高速公路驰骋28公里,于埠村下高速,然后是一马平川。几公里后,一个“鹁鸽崖村的白色标牌”映入眼帘。百度地图告诉我们,可以驱车变道了,循着一条整洁平坦的柏油小马路,蜿蜒前行,渐渐地、眼前的绿色更加青翠起来,我知道,这是在翻山越岭了。
出乎意料的是,大约10多分钟的行程后,一组村舍出现在小路的一侧。白墙红瓦,整齐排开,为这静谧的乡村增加了几分生机。
不一会儿工夫,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从家里出来,三下五除二就拉起一个红色的大拱门。哈!这是谁家的小伙子要娶亲了!
这番景象倒是和《橘颂》里的桃花源截然不同。
张炜先生笔下的乡村田园:“房子在,街道在,大树也在,人不在了”,在空落落的村子只遇见了仅剩的三个人:六十多岁的老婆婆李转莲、虚岁九十的老棘拐和他的小孙子水根。
而郭家庄村则是好不热闹。近几年,在文祖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走上了“党建+旅游+扶贫”的特色路子,还与中禾恒粮、薯立方等公司的合作,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念好“山水经”,打好“文旅牌”,引来“金凤凰”,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
沾了喜气,循着“章丘文祖上水峪农业观光园”的指示牌子,我们一路上坡、前行,穿过一座古色古香的“文祖田园”的大门,来到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白墙红瓦桃源处,层峦叠翠绕芳坡。”真是别有洞天!
这片天地,简直就为游人量身定做的。
石头修葺的高台之上,是一栋白墙木窗的现代房舍,提供餐饮休闲,能容纳百人。
“田间”花前”“林下”“山巅”几间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溢满阳光,正等待一会儿“劳作”归来的小伙伴们。
门厅很大,小伙伴们来个才艺展示,或者翻个跟斗啥的,空间绰绰有余。
房舍的平台也是乡土味十足的,脚下是土生土长的石头砌成石阶,栏杆同样是就地取材的榆木打造。
凭栏而望,春天的盛景尽收眼底。
远处是蓊蓊郁郁的山林,间或一点点粉红,那大概是还在盛开的晚樱;近处错落有致的梯田,田地的土是刚刚翻新的,绿盈盈的小油菜冒出里头,稀稀疏疏的绿。
拾级而下,漫步在田间。
湿润清新的空气让你呼吸的每一口气都清爽开心,绿色纯天然的环境让你望见的每一眼都开阔舒适。
对于喜欢花草的我来说,更是如鱼得水。
苦菜、荠菜、蒲公英……这些野菜在济南早已经开花结果,而大山里的温度低,它们还长得欣欣向荣,刚好入胃。
在城市难得见到的地黄,在这里也开成里一片,茎紫花红,一个个花蕾像小喇叭一样排列开来,我忍不住,揪下一小朵,放进嘴里,猛吸“花蜜”,甜的,小时候的味道。
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黄色的、白色的、紫色的,让我这个植物谜,过足了眼瘾。
花椒树的叶子绿盈盈的,泛着光,花椒一簇簇的,还像小米粒那么大,凑近深吸一口气,麻辣的味,真好。
山东文学大咖、诗人、百度好看视频最佳城市讲说人“林之云游齐鲁”的主播、山东政法学院的赵林云教授也是慕名而来。他看到上水峪的山山水水,感慨颇深,他说:“我走过很多地方,像上水峪,在海拔500多米的地方,水域还这么充足,不多见。”
上水峪里清泉流,碧玉潵落山涧中。上水峪是郭庄村的重要的水源地和蔬菜生产地。高低变化的地势和顺流而下的水源,再加上农民勤劳的开垦,形成了大美梯田。
春天耕种,秋天收获。
小米、核桃、大葱、萝卜、核桃、花椒、五谷杂粮等在这里应有尽有.
春有百花、秋有蔬果,游客畅游其中,怡然自得,又屡获惊喜。待到槐花盈香时,我们还会来。







(摄影/赵经孝)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