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难忘的王佛松院士
作者/黄纯斌
“一桌双院士”,是兴宁市广为流传的美谈。王佛松和汪懋华在兴宁一中读书时曾是同桌,后来,双双成为院士。王佛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汪懋华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院士是国宝级的科学家,同桌同学双双成为国宝,实属罕见,这成了兴宁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也许是缘分,我与王佛松院士相识几十年,君子之交,受益良多,留下很多难忘的记忆。
1989年,我在深圳科技园第一次见到王院士。当时他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正与深圳市委主要领导商议深圳科技园建设事宜,下榻在园区招待所。那时的园区刚开发,举目荒野,到了夜晚,草深无处不蛙声。这里到市区还有10多公里弯弯曲曲曲的沙石公路。那时我在南山区委办公室工作,晚上我们在招待所相见。他中等身材,五官清秀,脸上白里透红,少有的南方美男子形象;言行举止,谦和优雅,颇有学者风度。见面时,与他同行的中科院秘书长张玉台也在场,话题多为南山世事。我们聊得轻松、愉快。挥手告别时,王院士嘱咐我到了北京时请到他家里做客。初次见面,我们便成了“老朋友”。
次年,我到北京参加一个培训班,住在中央党校。会务组给每个学员每周两张洗澡票。广东人有每天洗澡的习惯,一天不洗澡就会觉得不舒服。我到王院士家做客时无意间聊到此事。王院士主动邀请说:“这好办。请你到我家里来洗澡,这不就解决了吗?”我受宠若惊。婉言谢绝后,他仍诚恳地邀请。他的夫人廖姨也插话邀请。那个年代,北京满街是黄色小面的,被人戏称“黄虫”。小面的实惠、方便。盛情难却,于是我多次坐“黄色小面的”到他家里洗澡。王院士位高权重,如此平易近人,令我感动不己。
我在深圳南山、罗湖两区工作期间,曾先后到中科院下属的北京、长春、西安、安徽等地的10多个科研机构考察洽谈过,每次都是由王院士安排协调。这些年,我与王院士的联系特别多,他的秘书董志刚也成了我的好朋友。董秘书多次说过,王院士为人热情、厚道,但对工作要求特别严格,尤其是对浪费时间行为零容忍,惜时如金。因此凡与王院士有约,我都特别守时,为此他还表扬过我。
有一年,王院士来深圳出差,我们私下闲聊时,王院士说上大学前,他因家穷曾在惠州淡水镇摆过地摊,这次想去那里看看。当时我在街道当书记,工作繁忙没法陪他们夫妇俩一起去。便请龙岗公安分局局长刘国辉同乡安排了一台车专程送王院士夫妇故地重游。王院士回来后高兴地告诉我,他顺利地找到了老地方,还见到了“驳脚表姐夫”,总算了却了一个心愿。谈着谈着,他激动起来,开始谈到了他的身世。自这次以后的见面,他还重复谈及过他的身世。我为之感动,真可谓自古英雄多磨难。
王院士出生在兴宁市宁中镇星民村天锡围塘背王屋,父母都是文盲。在王院士出生前,父母已生了11个女孩,但因生活贫困,缺医少食,剩下没有几个。父母因此失去了生活信念,曾投塘自尽,幸得被亲属及时发现救起,并得到他们生活上的救助。后来王院士出生,他们才树立了生活信心。他们请老学究为男孩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佛松”,又抱着儿子到佛寺拜菩萨,带回了一条吉祥颈链,戴在儿子的脖子上。其实这条颈链是一枚铜钱在中间的方孔上串一条红绳子。有一天,房门前的天井里突然冒出了一只奇丑无比的大蟾蜍,父亲怕吓着儿子,拿起棍子去驱赶。有位老人见状制止说:“好兆头!你儿子属鸡,这叫金鸡登蟾,一鸣惊人。你儿子将来有造化啊!”
自有了儿子,父母的精神振作起来。儿子刚学话,母亲就教他念“蟾蜍啰,咯咯咯;唔读书,矛老婆”之类广为流传的儿歌。稍懂事时,父亲常给他讲三国演义、水浒传、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旧时兴宁乡村,时有说唱的盲人走村串户,利用夜晚摆台说唱,以赚点小钱糊口,其唱本的内容多数是以古典文学为题材。乡下人听多了,都会说出一二,记性好的还变成了故事王。
王院士5岁时,父母带他去拜孔子,开始送他到私塾学堂读书。他从小聪颖好学,老师特别喜爱。他住在宗族围龙屋,大门对联是:“名宦乡贤弟,忠臣孝子家”。前面有门坪和一个半月形的池塘,小孩子们喜欢在门坪里玩耍。王院士家的房子在右侧小门的入口处。他从小就喜欢呆在房里读书,门口的热闹似乎与他无关。三四年级时,他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房间墙上:“人生在世几何时,何必全心为己呢?青春一过老年至,一至老年又如何?”上高中时,他父亲病痛缠身,家里贫穷得已无法供他上学,幸得有位老师爱才心切,鼎力相助,他才念完了高中。高中毕业后,他先到乡村小学教书,以聊补无米之炊。他还当上了校长,但每月领到的薪水是一点大米。知子莫如父。父亲对他说:“田角湖里养不了大鲩,你还是到外面去闯吧!”在父亲的支持下,他买了一批家乡毛笔和日用品,告别年过半百的父母,到惠州淡水镇去做生意,以积集继续上学的经费。临行时,母亲找来他小时候戴过的吉祥颈链,用红纸包了一层又一层,叫儿子带在身上保平安。他孤身远行,先步行后坐船,好不容易到了淡水,寄宿在一位“驳脚表姐”家里。
淡水与现在的深圳相邻,依山近海,商贸繁荣。王院士晚上睡在鸡窝旁的一张小床,经常帮主人做点闲杂家务。白天到街上摆地摊,没有顾客时,他捧起《范氏大代数》、《朱吴两氏高中化学》聚精会神看书。一次被人在眼皮底下偷走了几件物品,直到旁人提醒他才发现。有时骄阳似火,他把地摊移到旁边不远的大榕树下去;有时碰到骤雨,他便手忙脚乱地收拾摊档。旁边一个店主姓黄,看到他斯文好学,便主动邀请他把地摊搬到其店檐下去,店主用几块门板为王院士架起一个摊档,使他免去了日晒雨淋之苦,而黄老板不收一文钱。几十个春秋已过,而王院士对黄老板的善举仍念念不忘,铭刻在心,遗憾的是,旧地重游时已无法找到他了。在淡水摆地摊一年,王院士虽赚了一点钱,但除去吃宿费用和成本,所剩无几。他带着几分失意告别淡水,步行几天几夜返乡。他背包里有一双鞋,但担心长途步行弄破了鞋,舍不得穿,跣足而行。回到家里,双脚起了一个个泡,血迹斑斑,母亲见状伤心流泪。淡水经历,让他见了世面,领略了人间冷暖,使他更坚定了考大学的决心。
1952年,高考的机会到了,考场设在广州。父母四处求人筹钱,在亲属、亲戚的支持下,勉强筹集了费用。7月间,王院士和40多名兴宁学子,先坐车到龙川老隆码头,再乘船沿东江水道去广州。2000年前,南越王赵陀调动秦兵,常走这条水道。传说当时有的秦兵目睹滾滾东去的江水,百感交集,他们想念家乡,想念亲人,他们想不到告别亲人南征时成为了永别,还出现过有的秦兵投江自杀事件。而王院士坐在船上,目睹滚滚向前的江水,犹如听到了自己向知识的海洋奔跑的脚步声,他兴奋。身上的盘缠虽有限,但他感到沉甸甸的,这是整个家族对他的期望。开弓没有回头箭,除了拼搏,他没有退路。看到这群风华正茂的客家学子个个意气风发,信心满怀,他心里也暗暗鼓劲。
经过2天2夜的航行,他们到了广州,住在一个中学图书馆,男女同学在一起打地铺。考完试,他们就地等待录取消息。广州是古城、名城。五十年代初,爱群大厦是全城最高楼,雄伟壮观;南方大厦是华南地区最亮丽的百货商店,商品琳琅满目;长堤有“广州外滩”之称,到处车水马龙,商业繁荣。首次到广州,这无疑是开眼界的好机会。而王院士囊中羞涩,连吃饭钱都患愁。好不容易等到8月中旬,南方大学第一批公布了录取结果,他被录取了。这是旨在培养行政干部的大学,虽非他的第一志愿,但学校免费提供吃宿,此时他已身无分文,便马上去报到了。因他考得好,被推选为班长。后来,武汉大学化学系又录取了他。在指导员的理解帮助下,他如愿到了他向往的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名校,人才辈出。校园风光如画,到了樱花季节,到处樱花飘飘洒洒,仙境一般。王院士如鱼得水,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珍惜时光,刻苦读书,学业操行成绩,均列优良,被选为班干部。毕业前一年,经全国层层选拔和严格考试,他考取了公派留苏研究生,在苏联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研究所读书。这一年他还双喜临门,与贤淑漂亮的同乡知识分子廖玉珍喜结良缘。

在苏联留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刻苦学习,几年未回国探过亲,导师厚爱三分。在全苏第九届门捷列夫化学大会期间,他的一篇论文被破格选上,他第一次登上了国际学术讲坛,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新星,引人注目。由于成绩优异,在公派留苏的学生中,他第一个提前七个月毕业,获得化学副博士学位。1960年,他提前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分别几年的妻子身边,到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夫妻俩在长春一干就是20多年,三个子女均在这里出生。如今他的后辈有四个博士,后继有人。一家五博士,被誉为“博士之家”。
改革开放后,王院士精神焕发,加倍努力工作。1979年他以客座教授的身份赴意大利一个科研机构工作学习,主攻高端前沿科技。他投身科研事业,在我国合成橡胶、无机纳米复合和光电高分子材料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等多项奖项。1988年,他被提拔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被委予重任。他还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等重要职务。
王院士兼任中科院化学部主任期间,有一年在深圳开常委会,以便部分院士会后即到香港参加“两岸四地”科学家学术交流会。他委托我在我任职的辖区找了会议酒店。会议期间,辖区市人大代表、企业家陈建生,主动宴请与会院士。他别出心裁,安排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院士们非常高兴,高度评价广东菜。王院士说:“科学家都很辛苦,且普遍很清贫。品尝如此美味的广东菜,我也是头一回。”我建议请记者对他们的会议作宣传报道,而王院士认为没有必要,谢绝了。其实,这么多的院士和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聚会在深圳,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盛事,但没有任何新闻报道,这本身就是一个大新闻。
王院士离别家乡多年,但他的客家情结一直很深。2011年,杨宏海和我等人发起成立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协会拟邀请王院士和曾宪梓博士担任顾问并题字。我与王院士沟通后,他愉快的答应了,并很快寄来了题字:“联谊客家,交流文化”。他还几次过问了协会的运作情况。近几年,我发表了一些反映梅州客家乡情的散文,王院士每篇必看。有时还在微信上写评语。比如,他看了梅州日报我写家乡大坪圩的散文“故乡旧思最惹思”后,给我发来微信:“散文已拜读。一篇好文章:文笔流畅写意真切,读之如亲见其境。难得,难得!我没去过大坪圩,以前以为是山圩一个,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故事,受益匪浅······”又如看了梅州日报发表的“神光山”散文,他马上发来微信:“你的文笔我很欣赏,可谓行云流水,铿锵有声。拜读之余,有时忍不释手。我建议你可以出版一本散文集,肯定能收到好效果。”他八十多岁高龄,仍如此关心家乡,关心家乡的人和事,实在难能可贵。本来我与他电话约好下次见面时采访他,写一篇关于他的散文,谁知世事难料,无情的病魔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斯人已去,风范犹存!




金牌主播简介
刘俊韬,笔名春晨,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拥有25年军龄,上校军衔,正团职军队转业干部。出版刘俊韬军旅文集3部——《春风化雨润冰心》《兵心兵语》《和新战友一起成长》。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工作之余常年坚持做公益,是济南市“网红”志愿者,被济南市委市政府等11部门联合授予2017年度“最美志愿者”,“最美红十字志愿者”,“最美创城好市民”荣誉称号。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文学公众号【俊韬在线】,履行一名作家的社会责任,义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编辑制作推送文学作品,2019年3月第一本俊韬在线优秀文集《遇见》顺利出版。创作发表近300首歌词,有近百首被谱曲唱响,原创音乐作品散见于“学习强国”“人民视频”“5sing音乐网”等平台,深受好评。
座右铭: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成人之美。
初心使命:用文字传播真善美,用声音传递正能量,用大爱奉献全社会。

《九江文学社》微刊编委会成员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特邀顾问:杨成贵 丘新梅 余斯文 傅塘根 沈志昂 许峰 丘国华 陈新良 李延录 倪金茂 张晓元 刘长江(通辽) 丘昭骏 李小燕 郭仁炳 徐和勇 张善廷 余际宏(法律)
顾问:刘长江(四平),易顺天 张升 马艳峰 吴生泉 王述成 王勤 王长顺 徐明 郭洪森 王楼 叶新华 王立田 萧海玉 杨成宝 尹连荣
微刊主编:洪新爱
微刊副主编: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微刊编委:洪新爱 郭景刚 朱少华 杨柳风 吴生泉 肖海玉 张冰剑 杨学是 逢春来 胡杨 徐明 尹连荣 张丽贤 朱德天 张安敏 石慧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杨柳风 一束暖阳
《九江文学社》平台主播(排名不分先后)
六妹 姜军良 刘俊韬 上善若水 云丽 星辰 凤凰之歌 紫薇 慧贤 叶子 传奇 杨成宝 鸿雁 溢彩轩 闻声飞扬 董琦 郭俞君 玉兰 曹钧 扬帆起航 虹霞 阳光 楚楚 虹 小丫 紫翠 紫叶 开心岁月 吾心如水
九江文学社
微刊编辑委员会
2022 年 3月执行
于2022 年9月6日更新
组稿:放飞 石慧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图片由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