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光》002母亲诉说家史
1928年,母亲出生在龙口县的圆山村。
圆山村,是一个高高的山村。李启振小时候跟着父亲或母亲走路2个多小时去龙口县东坑村大舅家拜年,大舅会告诉我,那边远远的大山上的圆山村,是过去的老家。由于交通不便,后来才搬到这个东坑村。
母亲姓邱,说小时候家里讲广东梅州话。现在依稀能简单讲几句。大舅讲的好些。
20多年前,百山县的半山村,渐渐从半山搬到现在百红枫村时,邱姓的在红枫村的家庭渐渐多起来,一些年级大的前辈,开始寻根到梅县。这样推断起来,这些邱姓家族都是在不远的几代迁移到这莾莾大山中的大山之上的。只有大山上没人耕种的山林才能够去开发,生存下去。
因为同姓,又都来自梅县,村里的邱姓人家都把母亲称为大姐、姑姑之类。
母亲兄弟姐妹6人,母亲排行第二,大约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时期。大山上生活艰难,当地已有不少人迁往福建崇安县,那里人口稀少,更容易找到合适的生存之地。
李启振的外公外婆只带着三舅四舅去了崇安县的菜垄村。两地要走近300公里的路程。那时三舅四舅还小,母亲告別时,外公把三舅四舅放在箩筐里,挑着走。外婆带着些衣物之类。
大舅、二舅留在了老家。母亲则被送给三源村一户人家当童养媳,刚出生不久的小姨妈送给附近村庄的人。二舅英年早逝,外公外婆客死他乡,李启振从未见过。四舅与姨妈也仅有一面之缘。只与大舅、三舅颇为亲近。
李启振的母亲送给人家当童养媳。养父母家开着一家小店,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16岁时就被征兵外出,那正是战争年代。几年也音讯全无,不知死活。
母亲也是渐渐长大,饭量也在增长。有一次盛第二碗饭时,养母将其饭碗夺下,骂她其吃的太多。
母亲坐在木沙发上说着说着,回忆往事,有些伤心。叹了口气说:“那时太苦了。”
李启振静静地听着,他知道母亲老了,平时也少有亲人会静静听他说往事。也一方面,母亲也希望儿子能了解家族的历史,估计自己时限不久,将来不一定有向儿子李启振说的机会。
母亲觉得非常委曲,常常吃不饱饭。家庭也并非穷的没饭可吃。她决定走路去福建崇安去找她的亲生父母。父母回过老家,也曾带她走过这一条路线。5天时间能够走到菜垄村。她还记得父母家是茅草屋。
母亲没有带什么钱,走了一天,又饥又饿,找到一户开旅馆人家。想住下来。就对老板说。她现在没钱,给她住吃,可以为旅馆打几天工。然后再去崇安找亲生父母。
老板细心一看,这不是某店家的女儿吗?以前在她家店里还见过。一个女孩外出也太危险。这老板也是好心人。一面安顿好母亲,一面找去龙口县三源村养父母处报信。
养父赶来带回了母亲。从此养父母不再打骂于她。母亲长到20岁,同龄的女孩子大多嫁了。母亲有一天找到了在龙口县梅山镇的表姐家,诉说了她的烦恼。于是表姐做媒,给她介绍了你的父亲。
养父母也因为儿子当兵多年,没有音讯。终不能耽误女儿(童养媳)的生活,遂了母亲的心愿。
五一居士2023.5.4修改

李伟华: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楹联学会会员,CCTV华夏之声特邀艺术家。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国统一战线》杂志、共青团中央《中华儿女•书画名家》杂志、《浙江日报》杂志等专题介绍。诗文在20多种报刊发表。有文集、书画集等。曾任全国中语会教研中心研究员,获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优秀指导师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