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应尊重人面对生存环境时的恐惧与判断 琉璃姬 前阵子,有群九零后弟弟找我玩,他们对我说到了适婚年龄,家里催促自己去相亲,早日成家,以“延续香火”。可是他们都在工厂打零工,工作很不稳定,工资收入只能够勉强维持日常花销,刚好养活自己,亲人每次催促时都心生恐惧,应该怎么办? 他们当中有农村青年,也有城市青年,据三联周刊统计,截至2022年12月,中国成年单身人口高达2.4亿,92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实际情况只可能大于调研数据。 我思索片刻,想起知识主播张起风讲过一个故事,又将这个故事告诉他们。 栖息在埃及尼罗河两岸的非洲大象,它们能根据当地食物的丰贫状况来决定多产还是少产。生物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这个现象:在尼罗河的一侧,树林茂盛,食物丰富,母象在这种“世外桃源<span data-raw-text="" "="" data-textnode-index-1682907376342="6" data-index-1682907376342="333" data-textnode-notemoji-index-1682907376342="333" class="characte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的环境下,每隔4年便可生育一胎;而河的另一侧,因气候条件恶劣,食物贫乏,母象在这种“穷山恶水”的环境下,每隔9年才产一仔,以降低“象口”密度,保持与食物的平衡。 如果一个人类社会的生存资源,人口密度,因为某些暂时不合理的原因,从而导致生态趋向贫乏甚至恶劣,那么人首先应该思考的是面对生存环境时的恐惧,即存续优先于繁殖。 大部分自然环境人类无法改造,也无需改造,只能够改善,以适应或者迁徙。但社会环境人类可以改造,使人的社会趋向于服务人的生存繁衍之根本功能必要。 如果一个人类的社会人类不能够改造,那么只有一种原因,即这个社会是自然而自发形成的社会,不是人为形成的社会,那必然是一种乌托邦,只存在想象中的完美社会阶段,也类似中国老庄思想中那种无为而治的理想,每个人都自给自足生产力完全溢出,无序走向有序的社会,人类社会目前出现了这样的阶段吗?很值得探讨。 后来又有位写作的网友对我说,他不是因为生存环境,而是对当下主流的婚恋价值观并不认同,侧重三观契合与自我心灵与情感上的需要,不想辜负了人生,更不愿意违背自己的想法去将就,但又害怕社会舆论与人们异样的眼光,会使自己的人生进入虚无。 我很理解他的想法,并告诉他康德也打了一辈子光棍,甚至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小镇,但这并不影响康德度过了正在存在的人生,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但不是唯一要素。康德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不同,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去体验,可以去尝试,同时保持理性的思考,要尊重人有局限性,因为局限,所以我们恐惧,尊重恐惧,接受恐惧,面对恐惧,做出我们的判断。 可是,人的基本情感,生理与繁衍需要,如果定要建立在恐惧之上,那么这个社会形态实则逐渐接近于奴隶倾向,因为只有奴隶才不能够遵照自己的感官经验,与理性判断生存于世。也因为经验是通过感官体验形成,经验又通过理性成为知识,认知的意识形态与社会的意识形态恰恰相反,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形成的,人有局限性,只能通过经验与理性发现知识,而不能直接创造认知,不承认人有局限性,人类社会将充满恐惧与愚昧,每个人的心灵都将惶惶不可终日。 我是离异过,体验过中国式婚姻的中年人,或者大龄青年。中国人的婚姻往往不是两个人的情感与意愿相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甚至两种生产阶层,两种价值观念的相遇,我前妻来自农村,是非常传统讲规矩的那种农村大户人家,而我是城市工薪家庭,大学是法学专业,接受了西方现代法治与人文思想教育,年青时又是个性上追崇自由的创业青年,所以我们的结合就像同时代的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中西方观念发生碰撞,是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两个人的情感不再是两个人的情感,而是两个家庭甚至家族之间旷日持久的谈判。所以那四年我消失了,没有写过一首诗,那样的生活对于彼此的人生都是一种绑架,消耗与折磨。 两个情投意合的年轻人,却不能够依靠自己的意愿自由结合与生活,而要代表各自生产阶层与文化观念价值,爱人成为了会议代表,生活不断重复着经济基础与价值观念的分歧与谈判,我们之间精疲力竭,情感越来越淡,谁也说服不了谁,彼此都不愿认同并融入不同的价值观念与生活体系中,长时间分居,最后只能导致破裂,最终爱情也只是青春荷尔蒙,及彼此年青时漂亮的皮囊,我经历过一次后,也看到身边越来愈多八零后朋友中年离异,拖儿带女,生存很艰难。我想对年轻人说,婚恋与繁衍必须尊重独立个体的想法,也需要尊重个体自身于生存环境中的弱势与恐惧,最重要的当然是三观,认知与精神世界相对契合。我的遭遇表象上是两个家庭,两种文化认知与生产资料分歧,实则本质源于当下社会意识形态,并不以人为本的普遍导向,与普通青年在垄断式社会经济大环境中存续难以独立,与缺失福利保障后的绝对弱势。 如果是恶劣的生存环境所迫,你当然可以不结婚,甚至做丁克家庭,结合而不繁衍后代。当下总有一些无耻的人,自己捧上了铁饭碗,却把具体的个人繁衍生息与抽象的爱国主义,甚至民族主义这样的宏大概念捆绑在一起,把有情感有思想有权利的人当作工具,当作庄稼,上纲上条训诫民众。孟子更说过:“无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样的话。先不论他这句话指的是人的义务还是非法治人文的封建社会糟粕,个人于时代的洪流中,于历史的动态中,其局限性就像一粒无为的尘埃!可尼罗河大象灭亡了吗?恰恰相反,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非洲象以适应生态环境的敏锐与判断,保全了个体与族群的存续。 连大象都明白的自然规律,法治社会下的现代公民怎么会不明白呢? 问题的源头在哪里?不在于普遍的个体,而在于造成生态土壤的根茎,社会意识导向反过来要求民众,不指出源头从而治理根本,以改善社会生态环境作用于中国人更好地生活,并根据个人意愿组建或者不组建家庭。如果导向一开始就是反向,甚至反对人,是违背自然规律与客观事实的,既然明白是错路,甚至是死胡同,个体为什么要受群众裹挟走下去呢?为什么一定要牺牲个体幸福来满足集体认知呢? 西塞罗说过,一个普通人一生没有做过坏事,度过了平凡的人生,那么他与那些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同样是成功者,同样值得被尊敬。人本思想,才是人可以存续的社会观念。 我不喜欢“英雄”这个词,非常不喜欢,年幼时我记得邻居家的小猫小狗生下一大窝幼崽,邻里之间都喜欢用“英雄母亲”这个词语来赞美甚至祝福,人当然不是小猫小狗,即使是小猫小狗,它们也会以所处生存环境来繁衍生息,众生平等,生命究其本质不过是从本能活着并趋向有追求更舒适地活着,而高级生命会越来越在意心灵而非感官上的单一需要。 除了尼罗河大象,海豚与猩猩等高智生物,都存在主动避孕的行为。而低智动物的生存目的恰恰相反,来到世上只有生存与繁衍,资源不够怎么办呢?那就进入丛林法则,吃与被吃,相互杀戮,甚至一些原始低智的生物还会自己吃自己。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史前智人文明真实存在过,否则人类不可能自愿退回穴居状态中。 也可以用镜像逻辑回复教条思维与道德绑架,那就是明知自己身患重症,不肯治疗却一定要繁衍后代者,等于剥夺了子女的健康权。明知自己贫穷到揭不开锅,却信奉人多力量大,让自己的子女从出生就处于与其他人的子女不平等的起跑线,等于剥了夺子女的财产权,甚至受教育权,并间接危害到社会。明知自己与大部分人同样一生碌碌无为,从年幼忙到年老,被生存空间压得一刻不得歇息,却要让子嗣来到世上继续受这样的苦,等于间接剥夺了儿女的人生自由。任何只讲义务不讲权利,不考虑改善生态环境,与不直面生存环境时恐惧的繁衍生息,才是最自私最低智的观念。 公民的生殖权利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但这份权利是根据个体意愿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 我们传统思想中还有一种非常混蛋的逻辑,叫作养儿防老,这句话等于把人与人之间心灵与情感,人伦与权益,尊严与道德直接并野蛮地降维成纯粹的交易,把人的权利与心智赤裸裸地等同于重复利用的工具。 先不论类似我们八零后一代的独生子女,中年被房价,物价,就业,健康……等生态环境问题压得喘不上气,将来有没有能力两个人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同时赡养四位老人,也包括负担你我自身的养老与子女的养育与教育,而比我们更艰难的九零后弟弟妹妹,首先要考虑的是在趋向狭隘与恶劣生态环境中,自己能不能生存到老。人类的生命叫作人生,为什么没有狗生,猫生,鱼生,猪生…… 高智生物的命运不是用普遍价值来衡量,人类的所有的人生价值观念都是自我赋予的。 王小波说,我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我活在世上,无非想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场偶然,我在其中寻找因果! 值此五一节假,但愿以此小文,及我个人生命体验与经验总结,给到劳碌生活的青年读友一个不一样的思维与独立视角。 20230501 诗人琉璃姬哒哒哒
我所思所说所著一切言论皆为假设,皆为对规律的观察概括,皆不是真理,皆不可轻信。皆为滇池之沙粒,世间之尘埃,你我发出无量心不可思议,真理在那里!
All the words I think, say and write are assumptions, observations and generalizations of laws, are not truth and cannot be credulous. They are the sand grains of Dianchi Lake and the dust of the world. You and I send out an infinite mind. It's incredible. The truth is there!
—— 诗人琉璃姬 poet Coloured glaze ji
诗人琉璃姬:写作也是将头摁进黑夜的过程
351807691@qq.com 微 信:banbo1984 微 博:诗人琉璃姬_瓶盖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