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亮,字启玄(冯启玄),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启玄国学社创办人,著名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中国人的姓,大多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有人统计,文献记载和现存的共有5600多个。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如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的后裔。
中华姓氏的起源,直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伏羲氏时期。先祖伏羲他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毛姓是中国第八十八位姓氏,主要分布于浙江、河南、四川和湖南当今毛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总人口大约有264万。
得姓始祖毛叔郑,姬姓,毛氏,名郑、叔郑。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之弟。武王克商灭纣后,为巩固统治,分封天下诸侯,并将其八弟叔郑封于毛国,赐为公爵。叔郑曾在周廷任大夫,贤明有德,时称毛公。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后毛国为秦国所灭,其后世子孙便以国为氏,称毛氏,并尊毛叔郑为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毛,人的眉毛、头发之类以及禽兽的毛都统称毛。金文的毛字像人或动物毛发之形。毛人以体毛发达而得名,毛人以毛为氏族的图腾和族徽,毛人长期居住地称毛,最终发展为毛国,出现毛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毛姓的渊源主要有三大支:依姓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依姓商朝末,生活在河南宜阳东北毛泉的古毛人,出自黄帝后裔十二姓之一的依姓,因身上有毛而称毛部落。历经夏商周,由原居住地今甘肃金塔北的毛目东迁甘肃天水,后到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商末周文王封叔郑于此建立毛国依姓毛人东迁到河南西部洛阳南、宜阳东北的毛泉。周武王火商后,把此地封于其子姬明为毛国。毛人自宜阳毛泉向东南迁移到浙江临海、毛人之后应有毛姓,但无经传,依姓毛人必定湮没在姬姓毛氏之中依姓毛氏的历史至少有3200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朝末,周文王封其第八子叔郑于毛,公爵毛国,故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清朝道光年间出上的西周晚期青铜器毛公鼎,证明在西周晚期在陕西存在毛国,与河南的毛国有别。毛国子孙以国名为氏。这支姬姓毛氏的历史至少有3200年。
第三支源出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第九子姬明于毛,伯爵毛国,故地在今河南宜阳东北的古毛人地。毛伯明在西周任司空,为周成王的六卿之一,子孙世为周卿士。一直到春秋末公元前516年周敬王时,毛伯介人周王位之争,因失败而南逃楚国,毛伯国灭亡。这支姬姓毛氏的历史有2500多年。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我国的毛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历史上少数民族改姓毛的有:东晋末十六国前秦时的渭北氏人的毛姓:东晋末西南夷南中大族的毛姓;三国东吴时皖南的山越族的毛姓;北宋金国女真族的毛姓;北宋西夏国党项族的毛姓。这些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长期交往和混居,很快汉化为当地的毛姓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毛姓主要活动在河南、湖北,两汉至唐朝,毛姓主要活动于北方,唐朝后期,毛姓在东部的山东尤其在皖浙苏等地发展很快。宋朝以后,毛姓向东南和湖广大量移民,很快散布到江南各处。清初进人台湾。
宋朝时期,毛姓大约有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1%,排在第八十二位。浙江为毛姓第一大省,约占毛姓总人口的29.6%主要分布于浙江、江西、广西、四川、湖南,这五省占毛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这两省占毛姓总人口的10%。毛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形成了东方浙赣和西部川湘两大块毛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毛姓大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八位。宋、元、明600余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毛姓人口的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浙江仍为毛姓第一大省,约占毛姓总人口的34.6%。主要分布于浙江、甘肃,这两省大约古毛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山东、湖南、湖北,这五省集中了毛姓总人口的26%。宋、元、明600余年,毛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西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湘鄂、甘肃三块毛姓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毛姓人口已有264万,为全国第八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毛姓人口由32万增到264万,增长了8倍多,但是,毛姓人门的增加速度远低于全国人目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间,毛姓人口增加率呈∧形。主要分布于浙江、河南、四川、湖南四省,大约占毛姓总人口的36.6%;其次分布于江苏、湖北、江西、山东四省,集中子毛姓总人口的23.6%。浙江占毛姓总人的11.8%,为毛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江浙、湘鄂豫、四川三块毛姓聚集区。在近600余年间,毛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了较大的区别,主要的流动是由东南部向西部和中原地区的回迁。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毛姓的郡望主要有西河、荥阳、巨鹿等。毛姓堂号除与郡望同名的外,著名堂号有舌师、河阳、北地、敦本,永思等。“舌师”堂号典出战国时毛遂。毛遂是赵国平原君的食客。秦攻赵时,毛遂随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援。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到中午也没达成楚国出兵的协议。毛遂就拔剑胁迫楚王,说以利害,楚王最终答应出兵并签约。平原君夸毛遂的三寸之舌抵过百万之师。
2、宗祠楹联
捧檄而往;脱颖而来。
官奴骂贼;侍史工诗。
风雅诗宗;洁廉世望。
龟渡重恩精忠动物;鱼寒应钓至孝格天。
3、族规家训
孝悌家庭顺,清忠国祚昌;
礼恭交四海,仁义振三纲。
富贵由勤俭,贫穷守本良;
言行防错过,恩德应酬偿。
正大传耕读,公平作贾商;
烟花休入局,赌博莫从场。
族党当亲睦,冤仇要解忘;
奸谋身后报,苛刻眼前光。
王法警心畏,阴功用力禳;
一生惟谨慎,百世有馨香。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毛姓族谱187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毛姓历代名人143名,占总名人数的0.3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四位。毛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7%,并列排在第六十一位;毛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1%,排在第八十七位;毛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8%,排在第七十三位。
毛姓历代重要人物
战国赵国平原君门下食客毛遂;西汉经学家、北海太守毛苌,诗人毛亨,画家毛延寿;南北朝齐国画家毛惠远;唐朝画家毛嵩;五代前蜀词人毛文锡;宋朝词人毛滂,画家毛松;明朝画家毛世济;清朝文学家毛先舒,藏书家毛晋,经学家兼文学家毛奇龄,小说评点家毛宗岗,画家毛庚。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发源地)——河南省宜阳市(发源地)
(一)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毛姓发源地之一——叔郑的封地
岐山县虽然是毛姓的发源地,而叔郑当年建立的毛国的遗迹如今早已经荡然无存了。境内的周公庙是纪念与叔郑同宗的周公姬旦的庙宇。周公庙历史久远,庙宅肃穆,山环水绕,清泉长流,古木苍翠,浓荫蔽日。每年农历三月中旬有规模宏大的庙会。
交通参考:岐山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市东北部。地处关中平原、黄土高原过渡区。北有岐山,南接秦岭、渭河。顺道游:与岐山县相邻不过30公里的扶风县,有著名的千年古刹法门寺。
(二)河南省宜阳市毛姓的发源地之一——西周伯聃的封地,当时称为毛邑
宜阳市位于洛阳市西南部,曾是西周时伯聃的封地,毛姓的发源地之一。只是现在已经没有任何毛姓发源地的遗址了。但这里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现存仰韶、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14处,韩国故都、汉八关城、唐连昌宫、福昌阁等古建筑10余处。中州名刹灵山寺距县城8公里,国家级森林公园花果山烟云浩淼,飞瀑高悬,隋唐时期即为著名旅游胜地,更因吴承恩《西游记》的创作而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交通参考:宜阳县位于豫西山区伏牛山脉中段距九朝古都洛阳市仅30公里,焦枝铁路洛宜支线直抵城郊。宜(阳)故(县)、郑(州)卢(氏)两条公路,分别沿洛河西岸贯通东西。南(村)阎(庄)公路纵贯县境南北。全县干线公路255公里。
游线二:江苏省常熟市(毛晋藏书楼)汲古阁
汲古阁位于常熟市沙家浜镇,为明末清初藏书家毛晋所建,现存遗址。当年的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毛晋一生以访书、抄书、藏书、刻书、著书为业。藏书达8.4万余册,构筑汲古阁、目耕楼等用来藏书。他以“汲古阁”之名刻书600余种,刻有十万多块书版,数量、质量都为我国历代私家刻书之首,有“毛氏之书走天下”之说。在书香熏陶下的沙家浜,曾经因为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上演名噪一时,如今已经被开发成风景区,满目所触皆是篱筐、荷塘、小溪、竹桥、茅屋、风车和水牛,坐上一支小木船,风光旖旎的阳澄湖畔,橹声咿呀,苇叶青青……
交通参考:常熟市汽车总站有开往沙家浜的长途车,票价在4元左右,车程50分钟;或在人民桥车站乘开往沙家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