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节提要】 民无信不立。任何一个政府,只有取信于民,方能取得百姓的信赖和支持,也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凝聚民心,众志成城,战胜一切困难,发展强大,取得稳固的统治根基。
第十二篇:颜 渊
唯有诚信聚民心(5)
【原文1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对于子贡,我们在上一篇中介绍过,是一个心胸宽广、志向高远,不仅善于经商,而且具有非凡政治和外交才华的非凡人才,孔子对其评价是“赐也达”。因此,他所请教的问题,大都是站在宏观全局上的,具有高屋建瓴意义的深层次问题。这一章“问政”,就请教的是治国安邦的具体方略。孔子给出了三项治国策略,即:“足食,足兵,民信”。

所谓“足食”,就是要发展经济,解决好民生问题,使百姓温饱有保障,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增强国家财力。国强民富,百姓就能安居乐业,就能为社会稳定安宁提供保障。
所谓“足兵”,就是要加强国防建设,有足够的武装力量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宁。
所谓“民信”,就是统治集团要取信于民,建立一个诚信政权,使百姓信赖。
对这三项基本的治国策略,在具体实践中,又如何权宜实施,才能解决好轻重缓急关系?这是施政者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所以,子贡紧接着问: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所谓“必不得已”,就是在国家财力不足,军费困难,百姓温饱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暂时先放弃那一项?孔子告诉他,“去兵”——不是取消军队,而是“裁军”以缩减军费开支,用以保障民生,取信于民。
在缩减了军费之后,国家仍很贫穷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又该怎么办呢?孔子的回答是“去食”——不是让百姓不吃饭,而是指要减少国家粮食储备,压缩经费开支,减轻百姓税赋负担,取信于民。并进一步指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国家贫穷,百姓生活困难,这些都是能挺过去的,唯有失去了百姓的信赖,失去了民心,就失去了统治的根基。

孔子的这三项治国方略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是古今中外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任何一个政府,只有取信于民,方能取得百姓的信赖和支持,也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凝聚民心,众志成城,战胜一切困难,发展强大,取得稳固的统治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