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靳”的尴尬
我出生的村庄叫靳家庄,村里的大多数人都姓靳。但知道“靳”字是什么意思的人恐怕没有几个。我上了中学以后曾经查过字典,解释是“靳:吝啬,不肯给予”。觉得不是什么好词,心里纳闷,祖上怎么会选这么个小气的字作姓氏。以后就不好意思给人解释这个字的意思了。
一个姓里面出了大官或者名人,这个姓就成了大姓,比如宋朝的皇帝姓赵,赵就成了百家姓的第一姓。小时候父亲教我们兄弟俩背《百家姓》,因为贪玩,只记住了前几句,连自家的姓在哪一句里都没有记住。后来在社会上经常会遇到报自己姓名的事,总要给对方解说半天。
一次买东西要开发票,给营业员说了半天,还是不得要领,我干脆在旁边把自己的名字写出来,营业员扫了一眼,“哦”了一声,似乎明白了,随手一抄,就把我的名字写成了“勒xx”,我一下子就有了一种窒息的感觉。
还有一次,同事家的孩子结婚,我去随礼的时候,给写礼单的人说了我的姓名,他问我的姓是哪个字,我说一个革命的“革”,一个公斤的“斤”,他却把我的名字写成了“斩xx”,在人家大喜的日子,我却要被斩,这也太不吉利了。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干脆要过笔来,自己把名字写上,有时还会得到一句旁边人的夸奖:“这字写得漂亮!”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心。心里说,其他字写不好,自己的名字还能写不好吗?人的一生,除了作家,普通人写的最多的字恐怕就是自己的姓名了。
我也曾经想找几个同姓的名人来说明自己姓啥。但在我所读到的史书里,我只发现了一个姓“靳”的,他是战国时期楚怀王时任上官大夫的靳尚,与三闾大夫屈原为同僚。王逸《离骚经序》说:“(屈原)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与之(屈原)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郭沫若在他的话剧《屈原》里刻画了靳尚奸佞小人的形象,这样的同姓历史人物自然让人难以启齿。
清代乾隆朝的状元秦大士在与友人一起游杭州岳王庙的时候看到秦桧夫妇的白铁跪像,作了一副对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以此来化解同姓历史名人带给自己的尴尬,也是这样的心理吧?
靳以先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个著名作家、编辑家,一生写了三十多本文学作品,编辑出版了《文学季刊》《水星》《文丛》《小说》等十多种颇具影响的文学期刊和多种报纸副刊,为现代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和巴金合作主编的大型文学期刊《收获》在新中国文坛独领风骚数十年,成绩卓著,影响深远。但对文学不太关注的人并不了解他,我也很少读过他的作品。
还有一位著名的画家靳尚谊,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他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与欧洲古典油画技巧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塔吉克新娘》《青年歌手》《狱中瞿秋白》《医生》《八大山人》《晚年黄宾虹》等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杰出代表。但如果我在自报姓名的时候说我的姓是靳尚谊的“靳”,恐怕也没有几个人知道。
有时候打电话到饭馆定餐,服务员问:
“先生贵姓?”
“免贵姓靳。”
“是黄金的金吗?”
我为了避免麻烦,索性说“是的”。
黄金的“金”又好听又吉利,而且在我们老家的方言里,“靳”和“金”发音是一样的。我就暂且姓一回“金”吧。
最近几年有个影视明星叫靳东,是许多女性心中的偶像。我也喜欢看他出演的影视剧,但我不愿意说自己的姓是靳东的“靳”,我怕一说靳东,人家心里头出现的是靳东年轻挺拔俊朗的形象,而面前看到的却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有伤自尊。
丰子恺先生也曾因自己的姓少见而遇到过不少麻烦。一次他在船上遇到一个钱庄商人,问他“尊姓?”他说:“豐(“丰”的繁体字),咸豐皇帝的豐。”商人茫然不懂,他又用手指在掌中空划着说:“五谷丰登的丰。”大概“五谷丰登”一句成语,钱庄上用不到,那人也一向不曾听说过,又茫然不懂。于是他摸出铅笔来,在烟盒上写了一个“丰”字给商人看,那人恍然大悟似的说:“啊!不错不错,汇丰银行的丰!”以后别人问他尊姓的时候,他就说汇丰银行的“丰”。他说这是一个钱庄商人教给他的一个很简明的说法。
然而“靳”字很少有人能够用它组词造句,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字号可以借光,看来姓“靳”的尴尬和麻烦还要继续下去,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2023.5.5.于宁波“天一阁图书馆”
靳尚谊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