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是20世纪80年代分到我厂的大学生。赵华也有一个绰号—铁鸡公,但不是一毛不拔那种铁鸡公。
赵华和中明(见工友《中明》)是一前一后分到我厂的大学生。赵华是郑州纺织学院学纺机的,但赵华和中明一样,来时办公室位置已经坐满了,要是早一年分来,像赵华这种学纺机的学生至少在设备科安排一个位置。
于是,按大学生毕业实习惯例,赵华来到织布车间实习。赵华实习态度端正,并没有因为自己是纺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还要在车间实习而抱怨,而是天天和我一起趴在圆机上调试,鼓捣设备。
赵华和我脾气,性格相投,每次我到去车间鼓捣圆机,喊到他,他都乐意和我一起,有时一台圆机就要鼓捣半个月,其实赵华并不是我直接部下。经过近一年的摸爬滚打,赵华很快掌握了圆机性能,不管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能独立翻改品种,能独立操控上述设备。这在工厂众多专业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中,也算佼佼者了。以至于后来提拔他担任设备科长,下面技术工人没有不服他的。
1986年赵华和我以及工友小凌《见工友(十)》还共同解决了进口设备震动问题,因而得到时任厂长郝大学的注意。那时,郝大学就有提拔他当设备科长的打算。可惜郝大学出差殉职,提拔他当设备科长的事就被搁置下来了。
那时赵华还没成家,下班也经常泡在车间,工作累了有时我也顺便喊他到我家喝酒。赵华对我比较信任,谈恋爱的事有时也要给我讲,要我做个参考。
赵华和我喝酒还出个一件现在想来有点可笑的事。1987年,我老婆通过关系买了台重庆出的阿里斯顿冰箱。冰箱买回来后我就请赵华到我家来分享冰镇啤酒。于是准备了几样菜,买了五瓶重庆啤酒事先放进新买来的冰箱里冰镇着。可一等啤酒没冻好,二等啤酒没冰镇好,直到五瓶啤酒喝完,啤酒还是没冰镇好。
后来才知道我们把啤酒放错了,没把啤酒放进冷冻室,而是放在冷藏室,所以冰镇速度慢。那时冰箱还不普及,冰箱制冷效果也没有现在的好,即使放进冷冻室,一时半会也很难喝到冰镇啤酒。哪像现在的冰箱,啤酒打湿放进冷冻室,半小时就能喝上冰镇啤酒。
赵华酒量好,一般人不是他的对手。五六瓶啤酒不上厕所;七八两白酒才扯咯噔!所以那些学生崽儿叫他铁鸡公,其实就是说他喝酒有特异功能的意思。
我在技术科部门工作那些年代,赵华、中明等和我常在一起研究如何让进口和国产圆机发挥最大潜能的事。工友《中明》中提到的在进口单面圆机上开发单面涤盖棉产品的事就是我们三人共同完成的。那时看到圆机跑得欢,就有一种快感;见到圆机趴窝就有一种责任,总要主动去把趴窝原因打出来。那时的员工真的是主人翁呀!
我厂共计有19 台大圆机。其中有12台是进口的,7台是国产的,90年代前这些圆机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行状态。这种状态和我厂技术人员的刻苦钻研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是分不开的。而有同样进口圆机的工厂,其圆机由于品种等问题则大多趴在车间睡觉。
赵华和我还在圆机结构上做过许多改进,有的改进可以说是创新性的,但遗憾的是,没有在圆机制造领域和设备引起中引起重视。
1986年工厂涤盖棉产品供不应求,为了增加坯布织造产量工厂在国产Z215棉毛机上又开发出了另一类双面6路循环涤盖棉产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机器积极送纱速度数不能满足产品编织需要,这种组织需要三种以上送纱速度,虽然“兼高扯矮”也能勉强编织,但坯布时而出现横条,影响整个坯布质量。
Z215棉毛机只有两种送纱速度,那时所有国产棉毛机都只有两种送纱速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赵华等想过许多办法,做过各种调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坯布质量问题。
有天,我们在拆装Z215棉毛机送纱机构时,灵感来了,干嘛不能在调节送纱速度的质量轮上再加装一套质量轮呢?如果加装一套质量轮不就解决了送纱速度数不够的问题了吗? 于是我立即画了张草图让机修车间给我加工了一根轴,加个套子延长了质量轮传动轴,从而实现了在原有质量轮上加装一个质量轮的构想。
送纱速度数解决了,但新增加的送纱轮又怎么装在原有送纱轮支撑轨道上又成了一个难题。因安装送纱轮的轨道周长是按照两种速度数的送纱轮设计的,即只能安装两组送纱轮。如果加装一组送纱轮,一是安装位置不够,二是即使勉强挤着安装,在同一个水平面上,送纱时纱线也会相互干扰,影响正常编织。
经过观察,灵感又来了,干嘛不能把送纱轮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安装呢?如果这样安装既能解决安装位置不够问题,又能解决纱线相互干扰问题。
加装质量轮,错位安装送纱轮的灵感不在现场,不熟悉设备现状是万万想到的。Z215棉毛机经过这种改造,织出来的坯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我们没花工厂一分钱,没采购一件配件。所有送纱轮都是在废旧送纱轮堆里通过拼凑组装废物利用得来的。
后来我把这次老机改造技术形成文字发表在《针织工业》上供国内同行参考。
《针织工业》是国内唯一一份针织行业权威杂志。没有创新性文章《针织工业》是不会刊登的。在《针织工业》上发表两篇以上文章可以作为晋升高工的条件之一。
工厂在进口小提花圆机上生产单面涤盖棉过程中,织针、挺针片、提花片损耗较大,而这些器材又价格昂贵。1985年我到广州出差顺便到深圳去进过织针,一枚西德织针要一个美金,挺针片价格和织针一样,但提花片价格更贵。一台圆机一盘针有2000多枚,挺针片和提花片数量和织针数量对应。可想而知,如果损耗过大,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时工厂没有出口外汇也没有外汇收入。
其实用提花机生产单面织物完全是大材小用。编织中提花片、挺针片也是在做无谓的损耗。
提花机编织单面织物和编织提花织物一样,织针除了得顺着编织机件——三角做上下运动外,还要在提花片、挺针片的作用下做径向运动。织针运动轨迹如此复杂,直接导致圆机运行速度不得不减慢。其实编织单面组织,织针只需沿着三角做上下运动就行了,做提花时的径向运动完全是多余。
那么有没有办法甩掉提花片,挺针片让织针只做上下运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得改造提花机最重要的机件——起针三角,即另外设计一种起针三角。因提花机的起针三角是只让织针上升到一定高度,剩下的运动是靠提花片和挺针片来继续完成的。这种改造国内没有先例,或许圆机制造商也没有想到过设计配套起针三角,从而实现提花机和单面机的相互转换。
我和赵华商量后,立即联系华蓥山一三线建设机器厂余师傅来厂协商,配合我们设计配套三角的事。半月后余师傅拿来了按我们要求设计的三角。上机一试完全达到我们设想。提花机改单面机完毕后,设备运行速度比之前提高30%,产量也相应提高了30%。最重要的是不再有提花片、挺针片器材损耗了。
提花机转换单面机的配套三角设计,可以说是一种创新;而单面机再转换为提花机也很简单,只要换上提花机原起针三角,插上提花片、挺针片即可。我还把这种配套三角的图纸拿到上海国际纺机展览会上去展览过,可来看展览大多是总工级别,并不关心这种实用技术!他们关心的是购买新机!
1990年我见到当时工厂最先进的,价格最贵的一台电脑掉线小提花圆机,由于配套设备不完善,例如没有染纱机,没有自动较纬定型机,在车间已经睡觉了几年,而工厂单面涤盖棉产品仍供不应求情况下,我萌发了改造电脑掉线机编织单面涤盖棉的想法,和赵华一说,两人一拍即合。
改造这台电脑掉线提花机生产单面涤盖棉有两个难点:一是积极送纱装置,因这种圆机的送纱装置是按照掉线需要而设计的。这种送纱装置送纱速度是间歇性的,送纱张力波动很大,即使勉强用来编织单面涤盖棉产品,间歇性横条,随机露底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解决送纱张力平稳问题,我和赵华又在车间废旧送纱器堆里通过拼装解决了送纱轮问题。改造时拆除了机上的间歇式送纱轮,装上我们拼装的送纱轮,同时卸下掉线控制装置。(如果要编织彩条产品时再装上间歇式送纱轮和掉线控制装置即可 )从而实现了电脑掉线小提花圆机向单面提花机转换的设想。如果要改装为单面机也可装上如上所述的配套三角,从而实现电脑掉线小提花圆机到单面机的转换。
解决了送纱平稳性问题后,编织单面涤盖棉所需的专用导纱器问题又呈现在我们面前,因编织单面涤盖棉产品必须有能分别控制进纱角度的导纱器。电脑掉线机导纱器是专用的叉型导纱器,是为了满足掉线需要而设计的,要改造这种送纱器十分麻烦。
大家商量后认为,可否让里子纱通过叉子进纱,而让面子纱通过叉子背面进纱从而满足编织单面涤盖棉分别送纱的要求,即面子纱不通过导纱孔直接垫纱。从《Knitting Times》《针织时代》上我也找到依据,理论上说这种喂纱方法是可行的,但前提是进纱时,织针针舌必须完全打开。导纱器有辅助打开针舌的作用。
按照我们商量的进纱方式上机一试,完全达到编织单面涤盖棉要求,产品质量也很稳定。这可能和进口设备制造精度有关吧。任何一处精度不够都可能影响编织质量。这也是该机引进以来唯一发挥过作用的年代。
对圆机的技术改造,尤其是对进口圆机的改造和创新,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没有过硬的动手能力,光从书本上是万万创新不出来的。这是一次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如果有这种思路引进时专门订购一套起针三角,同时多配一套积极送纱装置就可节约上十万美金,因为,这样就可一机可以多用,即从单面机→单面掉线机→单面提花机→单面掉线提花机的转换,反之亦然。一台进口圆机现在至少要十万美金,有的多功能机型要几十万美金一台。
说点题外话,1983年肖央同志到重庆任市长,中央拨了五千万外汇加上两亿配套人民币帮助重庆工业技术改造,重庆很多企业搭上了这班顺风车。但真正发挥作用产生经济效益的工厂不多。就重庆最大的几家针织企业为例,所引进的设备大多没起到应有作用,还有企业因引进失误导致破产的。
重庆针织总厂就是因为引进失误,资不抵债导致破产的。这也在国内开了国有企业破产的先河!
引进设备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主要原因,事后分析:一、为引进而引进,没有从产品入手考虑设备型号和相关配套设备,引进来再说,崽花爷钱不心痛;二、崇洋媚外,那时国内才刚刚开放,许多人对外国佬迷信,尤其像重庆这种内陆城市:见到洋人还有人围观,见到外国人都当成大款,一个普通技术工人来厂调试,厂长等主要领导还奉若贵宾亲自陪同用餐;三、不懂外语,许多设备性能、适用范围等都听翻译说,翻译又不懂技术造成盲目引进;最后是专业水平,经验有限,糊涂引进的事不是一件两件。例如某生产内衣的工厂,引进圆机时不知怎么考虑的竟然选择做毛衣的粗针距圆机,引进后就基本没有运行过。有次那个工厂厂长问我,X工,你能帮我想想办法,把我厂的圆机开起来吗?我说, 你们这种机号的圆机只能用来织毛衣衣片。而让内衣厂做毛衣又得转行了,因做毛衣配套设备又完全不同了。还有一家工厂跟着我厂引进同样型号圆机,据说是引进来做装饰用布的,如窗帘。但纬编针织机做窗帘用布除了毛圈机剪毛后的天鹅绒勉强可做窗帘用布外,像我厂引进的这种型号、机号的提花机只能用来做配套的服饰用布,如网眼布类。
1985年我厂引进高中档涤盖棉运动装项目,一共花了不到100万美金(当时重庆还没直辖,超过100万美金的项目要四川省批),设备到厂应该是1986年了。三年时间,到1989年这个项目就已盈利两千多万元。这是我报资料参评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从厂财务科那儿获得的数据。当年,重庆市纺织系统众多引进项目中,我厂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其实我厂那时还是一个刚刚从煤矿转产针织的新企业,做针织还没几年。之所以引进成功,本人认为,一、技术上,我们有两位国内顶级专家做参谋,二、引进时设备选型,主要参照的是青鸟和天津运动衣厂引进的圆机及其配套设备。最主要的是,工厂有一批像中明、赵华、小凌等一样技术人员和工人,他们当年吃得苦、肯钻研、勇于实践;否则自己做主引进的单面机也可能会一直放在那儿做摆设。
1997年工厂因经营不善被北京一家房地产老板收购了。一年后那家房地产老板又把工厂退还给重庆轻纺控股集团。在一片哀鸿声中,赵华和中明就任新一届领导,赵华做中明副手一起负责解决工厂遗留问题。工厂重振旗鼓已不可能,因人心不在、市场不在,改制的大气候却在。
在解决员工去留问题上,在企业房改问题上,在解决企业拖欠员工医药费等问题上,赵华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有的问题比较复杂,有的员工想法比较多,中明作为厂主要领导有时不好直接面对,总得有个人在中间做缓冲,有的问题的解决赵华就起到了缓冲作用。
赵华为人低调,待人真诚,出手大方;遇有员工需要解决的问题,只要不违反政策,他都会出谋划策帮助解决,因此和工厂新老员工关系都比较好!
赵华和我关系尤其近,几十年来一直尊称我哥,搞得因他而他认识的朋友,也一律称我X哥,有时闹得我还不好接茬。因他的朋友,男的,有的太年轻,女的,有的太漂亮!赵华比我还小十多岁。现在社会上辈分有点乱,不管男女,不论大小,见到比他大的,男的一概称哥,女的一律称姐。可能受了杨振宁和翁帆忘年婚姻的影响吧。
如今赵华仍在重庆轻纺控股下面当老总,他也是我厂那批学生崽儿中混得最好的人之一。
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