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亲兄弟 一对活雷锋
石广东
邵禄昌的“树博园”
在王村镇大史家庄南的龙舟山(冲山)北麓,有一片绿葱葱的树林,这便是邵禄昌的“树博园”。

2001年,已连任三届村主任的邵禄昌,来到自己承包的荒山上,专心植树造林,绿化荒山20年。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在护林、绿化,无一天休息。他把雨水储存起来,再一棵棵地浇灌新植的树木。除了承包的柏林外,他还种植了松树、榆树、枣树、国槐、洋槐、杨树、柳树、桐树、白蜡、香椿、臭椿、苦楝、榔棒枝、桑树等各种树木;还栽种了桃树、杏树、梨树、苹果、山楂、葡萄、樱花、垂柳等各种果树或观赏树木。现在是春季有花,夏秋果香、柏林茂密、郁郁葱葱。
20年来,他不顾七八十岁的高龄,凭一己之力垒砌防火墙近百米,有效阻止了野火向林区内的蔓延。
每逢寒食节、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大年三十等传统上坟祭祖的日子里,他都不敢掉以轻心,整天守在那里时刻监督防火。
邵禄昌的“树博园”共有一千多株树,其中树龄最长的有70多年了,大多数都是50年的树龄,他亲手栽种的新树也20多年了。
一个80多岁的老人,整年累月、风雨无阻,每天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跑到8里路之外的山坡上看护着他的山林,几十年如一日。有人问他:“你这样干,到底图个啥?”他回答:“作为一个党员,有一份热,就要发一份光,小车不倒尽管推,能为社会和村里多奉献一点,我心里高兴。”
见到他,人们肃然起敬,这就是咱身边一个活雷锋!
邵祺昌学雷锋60载
邵祺昌是邵禄昌的五弟。他在大史家庄当了40多年的农民,农活、木工、瓦工、石匠样样精通。从民办教师开始,坚持进修,在山东师范大学函授毕业,1992年调任周村二中高中历史教师。
邵祺昌教书育人30多年,“为师如父,爱生如子”是他的座右铭。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淄博市劳动模范”“淄博市十佳师德标兵”“淄博市中小学模范班主任”“淄博市高考历史一等奖“周村区教学能手”“周村区历史学科带头人”等称号。

邵老师退休后,在五老岗位上为传承红色基因忙碌了15年,先后荣获周村区“优秀五老志愿者”“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和淄博市“优秀五老红色故事宣讲员”等荣誉。
他是“润心书屋”写作班的班主任,坚持挖掘地方历史素材,撰写文史类文章。他不仅了《与共和国一块成长》《山村的记忆》、主编《王洞纪实70年》等著作;还开设《老邵说说》公众号,讴歌先模人物,记录志愿服务活动,书写地方风物……每天坚持刊发一期,迄今已发布1000余期。题材有历史文化探究,有家国情怀倾诉,有师生情谊绵长,有志愿服务活动纪实。他传统节日写民俗,采访先模著篇章;他写城市、写乡村,写讲课、写生活;只要看到、听到、想到、知道的,全在他笔下精彩呈现。
在大史家庄,邵祺昌指着村碑,望着石窟,站在桥上,或山上,或树下,满怀深情历数那浓浓的乡村记忆与一位游子的款款乡愁。人们都是通过他的文章,听着他的介绍,了解大史家村的一草一木,认识王村的山山水水。一位古稀之人深深热爱着这块养育他的土地,在努力宣传他牵肠挂肚的故乡。一份厚重的故土情结被他演绎的淋漓尽致。
他善于挖掘,笔耕不辍,是写文章的“神手”“快手”,《济南头条》《淄博日报》《淄博晚报》《鲁中晨报》《夕阳红报》《关爱》《蒲松龄研究》《周村史志之窗》等都有他的文章,仅《学习强国》就发表作品8篇。
邵祺昌学雷锋60年如一日,他的勤奋敬业,克己奉公,鞠躬尽瘁更是令人赞叹:即使老伴生病住院,也从不耽误任何志愿服务活动。
十五年来,在公益志愿服务中,他“干得多、干得快、干得好、吃苦多、吃亏多、奉献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完美体现。邵祺昌所在的周村区鸿雁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被志愿者们称为“暖心窝”的“雷锋班”,邵祺昌就是“雷锋班”的“班长”。日前,他被淄博市关工委授予“优秀五老红色故事宣讲员”现在,他又奔波在社区、学校宣讲学雷锋故事。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雷锋精神,在这哥俩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邵禄昌、邵祺昌这对亲兄弟,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党员,一个是劳模;一个专司植树造林、守护绿水青山,一个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都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都是我们的好榜样。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