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是中华母亲节
陉大山

六月初六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中华民族之母嫘祖八拜成婚的时间,是中华母亲节。
崇祖敬祖,追思先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举办中华父母节可以更好地纪念黄帝与嫘祖,弘扬炎黄文化,进一步坚定民族自信。
“中华美德始于孝行”,继续弘扬“中华父母节”一方面可以为年轻一代孝亲提供更好的机会,提倡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提升百姓文明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这些节日可以成为年轻一代弘扬孝亲精神的推动器,也是孝道教育的最好载体和抓手,更能促进民族和睦,家国和谐,传承和光大中华文明。
嫘祖,也写作傫祖、雷祖或累祖,是中国史前社会传说中的人物之一,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蟜极之子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
先秦,《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妻雷祖,生昌义。”黄帝正妃嫘祖战国,《世本·卷一帝系篇》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
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两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汉日仪》记载: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螺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
晋代,《世本》记载:黄帝娶于西陵氏,谓之累祖;《帝王世纪》记载:“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唐代,《修葺嫘轩宫碑序》记载: “ 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衡阳道,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官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 忆官史。据前碑所志,补建于蜀王之先祖蚕丛。后文翁治蜀,大加阔筑。历经兵燹,已三缺三圆矣。”
宋代,《事物纪原》记载:“黄帝初有元妃嫘祖、次妃嫫姆、洎形鱼氏、方雷氏。”明清,《集说诠真》记载:为蚕祈福,谓之先蚕。
近现代,《路史·后纪五》记载:黄帝之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祀先蚕。 所谓先蚕,即为最先教人们载桑养蚕织丝的神,又称先蚕神。后来又称祭蚕的仪式为先蚕。

“六月六”是我国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各地区节日内容和起源不同,又有多种名称,有洗晒节、尝新节、晾经节、虫王节、姑姑节、天贶节等。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还有许多不同的叫法,甚至有称为“小年”的,可见其隆重程度。
六月六的风俗:
1、晒秋节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天贶节
北宋真宗时,诏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贶,即赐),谓此日乃神人降天书之日,并于岱庙修天贶殿。六月六为天贶节,寺院藏经阁在这一天要进行翻检暴晒,后来沿用到民间。百姓们认为六月六晒衣服、晒书籍、给家畜洗澡,能使衣服晒后不蛀,书籍晒后不霉,家畜洗后不生虱子。
3、晒谱节
农历六月初六,农村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习俗,同时是中国传统的“晒谱节”,我国民间流传着“六月六,晒家谱”的习俗。当天,有家谱人家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晒谱祭祖活动,一是为了团结宗亲,二是教育后人勿忘先祖,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姓氏文化。
4、洗澡节
每年农历六月六这一天是水族的洗澡节,只有独山县温泉乡的居民有条件过。水族同胞从五六十里地外赶到温泉乡的温泉洗澡,多则上万,少则数千,热闹非凡。
5、晒红节
西向客家人仍保留着过“六月六”的习俗,并称之为“晒红节”。每年当天,凡嫁出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团聚;各家各户拿出衣物、棉被、书籍曝晒,从此不再发霉;人们开展祭祀活动,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6、禾苗节
桂东是种中稻地区,农历六月,正上禾苗生长的旺季,预防虫灾十分关键。所以,桂东的先人把“六月六”这一天当作“禾苗节”,世代相传,利用舞稻草龙、抓“虫王”、祭“田神”等形式来祈求消灾辟邪,五谷丰登。
7、姑姑节
中原一带称陆月陆为“姑姑节”。“麦稍黄,妞看娘。”每年收麦前,青黄不接的时候,闺女都会去看望母亲,麦收后老母亲则会带上新麦面食物到闺女家问问收成如何,倘若收成不好,老岳母就要为难女婿了。因此时为麦收后农闲期,故有“六月六,走麦罢”的说法。
8、嫘祖节
在新郑始祖山上有座嫘祖庙,是供俸黄帝元妃嫘祖娘娘的。相传,嫘祖是蚕桑丝绸的发明人,他被后人尊称为“蚕神”、“祖神”、和“人文女祖”。当地还传说,农历六月初六是黄帝和嫘祖成亲的日子,每年这一天当地民众都要举办隆重的庆典活动,以纪念这位人文女祖的大功大德。如今,新郑每年都要在六月六日举办“嫘祖文化节”,以示对先祖的敬祀。
9、花儿会
“花儿会”是土族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因地而异,主要的花儿会五峰山花儿会流行于青海互助一带,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于五峰山举行。每逢节日,方圆数百里的群众、成千上万的民间歌手和正在热恋之中的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花儿会”上,尽情地赛歌。
10、晒衣节
农历六月六,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金坑瑶寨的传统节日“晒衣节”。当地红瑶(瑶族支系)妇女在屋外挂出鲜艳的民族服装晾晒,企盼去除晦气。同时,当地红瑶群众穿上节日盛装,为来自各地的游客表演红瑶迎亲、瑶族姑娘绣女红等具传统民族特色的节目。
11、洗象节
农历六月初六,在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这个日子是“洗象节”。每年的这一天,看大象洗浴曾是北京人的一大乐事。“象来啦!”“象来啦!”,还是北京象来街这一地名的由来。自古以来,大象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古人以象寓意“太平有象”与“万象更新”。
12、尝新节
尝新节又称半年节,这时地里稻谷虽然还未成熟,但已丰收在望,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因此尝新节就成为农家除春节外最重要的热闹节日,主要是感谢祖宗和天地神灵,祈求庇佑五谷丰登。“六月六尝新节”庄严而隆重,家家备办香烛钱纸,将鸡鸭鱼肉和新采的稻穗瓜果蔬菜,恭恭敬敬地祭供在供桌上,焚香祭祀,祭拜天地祖宗,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13、赶歌节
苗族“六月六”苗语叫“奏月奏”,又叫赶歌节,苗语叫“够傻”或情人节,是湘西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苗族男女老幼,特别是年轻人,身穿节日盛装,三五成群,从各个苗寨来到歌场,结伴对歌,互诉衷肠,会亲访友,叙谈家常,是苗族人快乐而美好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