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关,位于距敦煌市区70公里的阳关镇境内,据当地老年人介绍,按照传统“山南水北为阳”的说法,因在龙头山(今墩墩山)之南,故称阳关。研究历史的人认为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角度不同,说法不同。阳关是汉代的军事关隘,是汉唐通往西北地区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历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目前阳关为AAAA级旅游景区。
阳关的出名除了本身的意义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阳关三叠》广泛流传无疑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至此,诗人王维就与敦煌阳关结下了深深的情缘。
元二是王维的好友,是一位游宦他乡、企盼立功名于异域的官员,受朝庭委派出使安西都护府(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临行前,他向好友王维辞行。王维屈指一算,从长安西门(开远门)到安西都护府约一万里的路程,对此感慨万端。于是就在渭城的酒馆设宴为友人饯行。饯行的那天早晨下了一阵毛毛细雨,那多灰的渭城地面被打湿了,空气变的清新起来。屋顶上的灰尘已被雨水冲洗干净,在阳光的照射下,泛出青色的光辉。酒馆前面的柳树枝叶经雨水冲刷如同新长出的一样。在这情爽适宜的环境中,王维与元二开怀畅饮,尽情交心,气氛热烈。王维真诚的希望元二能够留在渭城共同进步,谋取功名,元二因使命在身,婉言谢绝。感情丰富且特别注重友情的诗人王维表示理解,只能以劝酒的方式,让老朋友元二多喝一杯、多留一会、多说几句知心话。酒杯继续在频频的举起,王维的心情愈加不能平静,动情地对友人元二说:“在渭城有朋友和你在一起,同你交流感情其乐无穷。要是出了敦煌阳关,路途遥远,满目荒凉,没有一个人是你旧日的朋友,还有谁能与你饮酒谈心呢?希望你再多喝几杯,自己多多保重。”时间在酌酒谈笑中过得非常快,不觉得到了元二该出发上路的时候,王维再三挽留友人,希望老朋友明日再走吧,元二考虑到日程已定,使命难违,硬是要走。王维只好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文房四宝,奋笔疾书,将送别时的所见、所感、所想以诗的形式书写下来,赠于友人,即《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将诗赠于友人后,又按当时的习俗在酒馆门外折柳一枝相赠,因“柳”与“留”谐音,以示依依不舍。在依依惜别、难分难舍之中,王维将友人元二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在元二恳求留步声中止步,目送友人一直至看不到时才有所失落的返回。
自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流传后,曾多次更名。又名《渭城曲》、又名《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又名巜赠别》。
随着《阳关三叠》传唱的普及,对提高阳关知名度犹如注入了一针催化剂,阳关的名气也随之越来越大。后来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对酒五首》中,其一写道:“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诗人李商隐也将《阳关三叠》写入他的诗句:“断肠声里唱阳关”。可见《阳关三叠》在唐时及唐以后就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如今,随着传媒渠道的增多,巜阳关三叠》更是家喻户晓。不少中外游客游览阳关就是慕诗而来。
诗人王维与敦煌阳关的情缘将代代相传。
二0二三年五月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