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作者提供↑)
作者 敬 伟 德
回味我们精彩纷呈的中华56个民族,品味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意味深长。
在西南边陲的云南,有个勤劳勇敢的白族,他们一年四季,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他们的节日。然而,我觉得最值得书写的是他们特色的民族节日—情人节“绕三灵”。
白族情人节“绕三灵”,原始记写为“绕山林”、“绕桑林”、“逛山林”。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以村庄为单位,携带祭祀用具和简单的行李以及食品、炊具等,自发组成“绕三灵”祭拜队伍,从四面八方赴会。
“绕三灵”的祭祀模式:前导为一男一女(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两位手执柳树枝和牛尾的老人(称花柳树老人);中部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还有手执“新王鞭”、“金钱鼓”的男女舞者数十人;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排成“一字长蛇阵”。
白族“绕三灵”,活动时间固定的三天:
第一天,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早晨,在花柳树老人的带领下,聚集到大理古城城隍庙,点燃香烛,准备行装。接着整个队伍沿着山麓向北,先到佛都崇圣寺燃香祭拜;继而再北行约16公里,到达苍山五台峰下的朝阳村本主庙祭拜“抚民皇帝”本主,称为“南朝(拜)”,再往北到庆洞村,祭拜佛教寺庙圣源寺以及被称为“神都”的庆洞“本主”庙,称为“北朝(拜)”。然后,在寺院内外场地,打“霸王鞭”和“金钱鼓”,跳扇子舞、唱白族调子,傍晚在神都周围埋锅造饭,当晚即夜宿庆洞庙宇和四周野地树林中。
第二天,农历四月二十四日,祭灵的队伍陆续从庆洞出发,向东北行进,中途绕拜喜洲古镇的“本主”九坛神,在四方街短暂休息、对歌后,一路歌舞走出古镇,向东到达洱海边的河涘江村的“仙都”洱河神桐,祭拜象征洱海之神的斩蟒英雄段赤诚本主,村里的洞经音乐社在古戏台上演“洞经”,欢迎“绕三灵”队伍的到来。傍晚在洱海边、寺院周围安营造饭,晚上对歌、跳舞,通宵欢唱。
第三天,农历四月二十五日,人们选购民间布扎、泥塑、纸花等小工艺品带回给家里未能来的亲友,让亲友也沽点“绕三灵”的“福气”,得到神灵的保佑。“绕三灵”队伍再陆续从河涘江村出发,向南到大理城北洱海边的马久邑村,祭拜这里的本主保安景帝,这天也是马久邑村本主节,村民们扎花轿将本主接到村里,供“绕三灵”的群众祭拜,最后再各自分散归家。
在“绕三灵”节会期间,允许甚至鼓励男女相会,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在这几天中与自己婚前恋人相会。为不能成为夫妻的情人提供几天社会、家庭允许、不受道德遗责的公开相处的时间。
白族情人节“绕三灵”,他在体现了古老的白族“本主”社祭文化的同时,承载了白族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传递了白族非常重要的生殖崇拜信息等原始记忆。
今天,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白族“绕三灵”作为民族奇葩节日,在 传承了数千年后,仍然具有时代生命力。2006年5月20日,白族绕三灵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录;2016年3月25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绕三灵”活动线路,列为大理州非物质文化挂牌保护遗产。
有道是:情人节“绕三灵”,原始记忆他为先。
敬伟德 男,汉族,大学数学系本科,理学学士。云南地方史专家,研究员,世界汉语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麒麟读书会副会长,麒麟读书会作家联盟副主席。
曾在《人民日报》、《团结报》、《云南日报》等全国约5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约300多万字;并有《风雨滇缅路》等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刊物获奖。
本人主要的著作有:《边陲漫记》、《滇西岁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