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燕子正名
路良基
我在写《祖父 祖屋》一文时,对我家祖屋梁上燕曾作一番研究和了解,并作诗赞誉这黑色勇敢的精灵,是空中旅行家:“搏雨返乡家万里,总于春暮到堂前。”
近读程章发先生写的《旧时燕 文学之都的传奇》(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在《旧时燕》一文中,对唐代沈佺期的诗句“海燕双栖玳瑁梁”和宋代苏轼的诗句“乳燕飞华屋”提出了批评。作者说:“很多时候它倒是习惯与麻雀为伍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燕子沒有鹰隼博击长空的本领,依人而居,相处如宾,华屋之下,雕梁之上,子母相依’,只要安居度日,也不失为幸福时世的幸福鸟。”
作者以司马迁在《史记 陈涉世家》里的一句话,来推断燕子“沒有鹰隼博击长空的本领,依人而居”,与麻雀为伍,贪图安逸,对燕子这种评价是缺少事实依据的,从司马迁起,燕子蒙受白白之冤两千多年。
事实情况怎么样呢?
现代科学家研究表明,燕子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在春秋季迁徙途中,每天可飞行2000公里左右,时速可达120公里右右,是普通鸟类的好几倍。
我们再来看看天鹅(鸿鹄)的飞行速度。资料显示,天鹅3小时飞行166公里,平均时速不足60公里。大雁飞行速度,时速在68~90公里,几千公里长途需要一两个月。
天鹅与大雁的飞行速度与飞行耐力远不如燕子。所以燕子沒有鸿鹄之志,沒有搏击长空的本领的说法,是人们主观臆断。
燕子博击长空的本领除了速度快,还有迁徙路途远。它向南飞到哪里?
燕子南飞的目的地,远不是我们认为的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除了少数留在我国广东、海南等地,大多数燕飞出国门,前往南亚、东南亚,甚至穿越海洋和群山的阻挡,前往澳大利亚越冬。于第二年2月间回迁,飞到广东,3月初到达福建,中旬见于浙江及长江下游一带,3月底4月初,黄河流域见其踪迹。
再看燕子迁徙的路线是沿海岸线北飞,同时复沿河流而到内陆,几乎遍布我国北方,以至内蒙古共和国,及我国东北和西伯利亚东南部。也有到达日本和朝鲜半岛。
天鹅的迁徙路线又怎么样呢?卫星跟踪测定,在江西鄱阳湖区越冬的小天鹅群到西北利亚的两次完整迁徙路线表明,小天鹅南迁停歇地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黄三角洲。在俄罗斯东部繁殖,经蒙古国、中国东北地区、到达朝鲜半岛、日本、中国长江流域、广东省和台湾省越冬。这点与燕子有相似之处。
至于鹰隼,它不需要迁徙,处在生物练的顶端,不愁饿肚子,与燕子没有可比性。鹰最高飞9000米,飞累了就在山头上休息。一天飞多远,看它的心情,一次起飞大约20~35公里。飞行速度一般时速为80公里,俯冲时可达时速360公里。
不知人们凭什么论断燕子沒有鹰隼之志?
燕子的迁徙过程,充分表现其黑色精灵的智慧!它们要确定迁徙的路线,不仅要逃避鹰隼等猛禽的袭击、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不停地选择能量的补给地,特别是飞往澳大利亚越冬的燕子,面对海洋上空的恶劣环境,途中要选择在岛屿上休息,补充能量。
以弱小的身躯,完成一般候鸟难以完成的迁徙任务,能说它不能博击长空、沒有鸿鹄鹰隼之志吗?
值得关注的是庄子在《逍遥游》里塑造了鹏与斥鴳(雀)的形象。斥鴳(雀)笑鹏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彼且奚适也?”庄子用斥鴳(雀)的话生动地嘲讽它自己不知鹏鸟之志的可悲形象。这就是庄子寓言的讽刺艺术!
伟人毛泽东在《念奴娇 鸟儿问答》词里化用庄子的《逍遥游》的寓言故事,把大鹏比作中国共产党人,把斥鴳(雀)比作国际上某些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他们是目光短浅的机会主义者,他们在世界革命与和平问题上宣扬“蓬间雀”式的安逸。
鹏问蓬间雀:“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熟了,再加牛肉。”在词里,伟人毛泽东赋予蓬间雀全新的文化内涵,收到更高超的批判效果!并把斥鴳改称为“蓬间雀”,是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
写庄子《逍遥游》、写伟人毛泽东《念奴娇 鸟儿问答》,目的是告诉我们,庄子、伟人毛泽东只批评蓬间雀,没有“燕雀”并提。
事实告诉我们,那些夸赞鸿鹄之志的人,也非知燕子之志!
作为文学形象,蓬间雀可批,燕子不可批!不知司马迁是何原因,把燕子和蓬间雀混为一类,都是沒有志向的小鸟。若《史记 》再版时,应在 《陈涉世家》一篇中增加一条注释:燕子之志犹胜鸿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应改为“蓬间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我们从中得到一条启示,科技如此发达,今人更应虚怀若谷,不断吸收新知识。同时,治学之道,贵
在质疑,对古人之说应深思而慎取!
曾作《春燕》诗,现录于此,也为燕子正命。
七律 春燕
河滨郊野满霞天,黑色精灵穿柳烟。
翼剪和风寻旧宅,身披黛羽试新弦。
啄来泥草垒巢固,捕得蛾蝗喂子怜。
搏雨返乡家万里,总于春暮到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