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的城》(下部),新世纪新时代新情况新挑战
杨静

临钢自卖给香港华氏财团之后,经营方面依然以炼普钢为主。到二OO八年六月,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民用建筑钢材的产能过剩,全行业面临崩塌。临钢再次陷入困难。“飞云山下的临钢,两座炼铁高炉没有生产,厂区内冷冷清清。靠近长江边的货场,往日繁忙的塔吊和龙门吊已停摆,滞销的钢材堆积如山。”
一、新世纪新挑战,国企又该如何应对?
二O一二年年底,临钢被中华集团正式收购,重新回到国有企业的行列,更名为新临钢。集团一纸调令,将俞钢、孙锦西和黄彦清从华东钢铁厂调往新临钢。
如果说当年易国兴在临钢的改革是壮士断腕,目的是让国企活下来,那么,俞钢现在的改革则是要让国企强起来。
俞钢,在上部第二章就有出场。他的父亲老俞头是扳道工,俞钢每次来父亲的扳道房,总是坐在芭蕉树下写作业、记笔记。笔记本的扉页上还写着“每天进步一点点”。他很喜欢父亲的徒弟祝大昌,觉得大学生和其他工人就是不一样。祝大昌也很喜欢这个人小志气大的男孩。后来祝大昌把俞钢介绍给热处理分厂的工程师孙锦西,在市研部满世界跑,算是一员虎将。孙锦西跳槽到华东钢铁厂后,把去冶金学院读了书的俞钢招至麾下。
最近看了一部国产电影《长空之王》,讲的是中国试飞员的故事,其中有一段话,让我觉得似乎可以套用在国企历代的管理者上,这段话大致意思是,“中国的试飞员,从第一代的勇气型,到第二代的技术型,现在发展到第三代,专家型。”如果说易国兴算是一腔孤勇的壮士类型,祝大昌是熟悉全套生产工艺、所有产品性能的技术型管理者,而更年轻的俞钢,则是具有国际视野、敢闯敢干的专家型管理人才。

1.加强管理,注重市场
在华钢经销处上任以后,他烧的第一把火就是处分了戴科长和王主任,刹住了员工们懒散的风气。第二把火,从生产第一线抽调人才来从事销售工作,强调“生产必须百分之百服务销售、满足销售需求”。第三把火,狠抓市场调研,“无缝钢坯,每吨价格三千五,被温州等地的企业买回去,通过热处理,加工成无缝钢管,每吨价格五千三;再加工成石油专用管,价格可涨到七八千一吨”。他坚持不做亏钱的买卖,“同行们的报价,连本儿都保不住,还要继续硬拼,无异于自相残杀啊”。
2.自主创新,走专精特新道路
俞钢的经营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我曾经是贸工技这条路线的拥挤者,但这么多年来的经验教训让我渐渐清醒了,贸工技是阶段性的路线,该转型到技工贸了”。
我特意去查阅了“贸工技”和“技工贸”的含义。贸工技是将产品作为贸易来进行,更多还是以别人的产品为主,以流通领域也就是贸易领域为推动的。技工贸则是让自己研发的技术变成商品,先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再进行销售,实现新技术、新产品所带来的丰厚利润。
面对新临钢当下的困境:原料难进、成材难出、库存高涨,俞钢对此提出的对策是:“停炼普钢,改炼特钢”。
他首先改造四位一体的短流程生产线,“即炼钢、精炼、连铸和连轧四道工序一体完成的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一直由美国铁姆肯公司派来的技术员直接管理,年薪两百万美元”。“新临钢要走特钢之路,就必须对这条生产线进行改造和自主创新。”俞钢早就想好了,“蒋副总你是分管工程技术的,李总助你是分管装备工艺的,你们两人,具体负责并实施改造......为提高产能,新增2号钢包精炼炉,2号真空精炼炉。为提高质量,在连铸增设末端电磁搅拌装置;在轧钢方面,将6号轧机由平轧机改为平立可转换轧机;新增17号轧机,并新增一台钢坯加热炉......”三个月后,短流程生产线如期改造成功。
俞钢又请回了三位老工程师,经过五个多月的反复试验,他们试验成功了按四百六十公里以上的标准研发的高铁轴承钢,成为铁路总公司的长期供货厂家;成功研发出高品质的新型掘进机械的关键功能卸件用钢,协助公司拿下山东重型机械总公司的订单;成为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公司卡特彼勒的供应商;他们还大举进军石油领域,要生产石油专用管。短短两年后,不仅横扫了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也占据了半壁江山。
即使面对美国、欧盟的“反倾销”加征关税难题,俞钢也毫不畏惧、毫不妥协,将欧盟告到法庭,一直申诉到WTO,最终获得胜诉。
此时的新临钢,挺过一轮又一轮残酷的国内外市场竞争,靠实力博弈,走专精特新道路,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精、人精我特。在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砥砺前行,挺进了欧盟、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际大市场。
在第二十一章,“临钢发展到今天,旧貌已不复存在,人们看到的是一座新型的、无公害、无烟尘的现代化炼钢厂”。
3.重视人才,改革分配机制
俞钢对人才实行重奖,三位老工程师获得每人一百五十万的奖金。很多人不理解、不能接受科研人员得到这么多钱,俞钢说:“珠海早在九十年代就大兴重奖科技人才之风了,怎么屁股到了二十一世纪,脑袋还留在二十世纪呢?”“与其说我们重奖的是三位前辈,不如说我们是在建立一种制度,一种激励机制;也想让年轻人知道,搞科研是有发展前途的。”但三位前辈高风亮节,不肯接受。于是俞钢又决定以三位工程师的姓成立夏彭卢基金,专门奖励技术革新。
他以五台锻造设备外加一个项目的代价,换来了株州鑫特钢厂擅长利用铁水、转炉生产特钢技术的蔡双鳌。他可以将新临钢的特钢产量一年最低可达到五百万吨,这是个震撼人心的数字。
俞钢尝试打破原有分配机制,用公司年终超额利润的百分之二十作为奖励技术人才、骨干员工的股份,以后每年享受分红。这无疑是平地一声雷。孙锦西担心这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高升副总经理组织几个所谓的工人代表谴责俞钢,“拿国家的钱挖取政治资本。”但俞钢坚持进行,“它是引擎,全球营收前五百位的大型企业,不都实行了股权激励机制吗?”
4.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这里想特别写一下我第一次听说的《欧美二洲应警惕中国黄祸》的小册子,它是清末洋务运动先驱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以后,西方人预言,汉冶萍有可能成为列强威胁。没想到,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果然成为钢铁世界之大竞争家。
但在最后一章,也提到“纵观世界各国的特殊钢总产量,日本、德国特辊占比百分之二十二;法国、意大利占比百分之十七;韩国占比百分之十三,瑞典竟然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五,而中国占比仅为百分之四点七四。”“我们还任重而道远啊!”

二、新时代新情况,个体经营者又该如何创业守业
在下部,钢花贸易公司已经今非昔比了,“现在不仅拥有汽车修理厂、酒店和跑长途的运输车队,还租下了外贸码头,花三百多万买了两艘泵船挖沙。员工也增加到近四百名。除了总经理赖子、副总经理祝国祥,活宝他们不再是水货厂长、部长和主任,而是名副其实的领导了,各负责一大摊子工作。”
1.做生意不应违背国家的政策趋势
祝国祥提出收购大冶老坑乡铁矿场。头两个月就有八九十万的进账。但没多久,就出事了。有个利欲熏心的矿老板将巷道挖掘到了大冶铜录山古矿冶遗址的博物馆底下,差点造成博物馆坍塌,引起省领导的重视。再加上临江市已被国家列入资源枯竭城市,省政府三令五申禁止私营企业滥挖乱采。结果,全部私营井窑矿场被查封,老坑乡铁矿场也在其内,投入的九百万打了水漂。这是第一次投资决策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左,导致失败。
半个月后,为保护长江水生态环境资源,私营码头全部被取缔,长江挖沙被禁止,他们的外贸码头被市航运局收起,生意再次与国家的政策不符。
钢花贸易公司的财路彻底断了。他们又一次在酒店里喝起了酒、唱起了歌,不过,这次唱的是《一无所有》,“脚下的路在走,身边的水在流,我们又回到了,一无所有......”他们内心的绝望,远甚当年下岗。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个月后,赖子、刘胜利和祝国祥离开了临江,一同往江阴投奔祝大昌。活宝、叶老实和毛仁银则不屑与祝国祥为伍,留在临江另寻出路。后来,叶老实和毛仁银承包了一片南湖养鳖场。再然后,刘胜利也回到临江,和叶老实、毛仁银一起,开始养殖牛蛙。
田鸡鼓捣古董,在古董一条街开了个小档口,在临江的古董圈里,大小也是号人物了。他经常觊觎毛仁银的清朝大龙邮票和汉冶萍原始股票,想低价收来高价卖出。但是毛仁银宁愿无偿捐献给新临钢历史陈列馆,好人有好报,他获得了三十万元捐赠补偿和荣誉证书。
吴回芝承包临钢在无锡的招待所,干得风生水起,现在做成了星级大酒店,吴回芝当起了董事长。
我自始至终最牵挂的,还是这帮底层小人物的命运。看到他们自食其力,不但生存了下来,还大大改善了生活质量。有时候我们到某个小馆子吃牛蛙、吃甲鱼,也许就是曾经的钢厂下岗工人饲养的、烧制的。他们的背后,有很多很多的曲折和故事。
3.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在众多负面人物中,祝大昌的弟弟祝国祥可以说是最应该获得差评的一个,比上部的混混周喜还要恶劣。人类有七种原罪,分别是: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好吃和色欲。祝国祥占全了。虽然他也曾经努力打拼过,和兄弟们挣下钢花贸易公司,虽然他也帮哥哥的厂子成功地建立了一些业务关系,但中国有句话叫: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就是当一个人的品行和贡献配不上TA的财富和地位的时候,灾难往往就开始发生了。
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滑落深渊最终万劫不复的:第五章,钢花公司破产的时候,大家以为他账上还有七十五万,却殊不知,他都在澳门赌场输掉了;第七章,他输掉了赌托儿柯老板借给他的一百五十万,找飞云观的黄半仙测算财运,收到黄纸上写的一个“止”字,他仍然没有醒悟;到第十三章,他再次输掉柯老板借他的五百万,这个时候他才开始意识到柯老板是托儿,但一个月后柯老板肝癌死了,祝国祥以为自己从此无债一身轻;到第十六章,他被绑架了,原来债主是赌场,钱必须要还,还是高利贷,百分之三十五的利息,一共是一千二百万;不得已,为了还债,他以江阴钢铁厂百分之三十的股份低抵押,再次从浙商贷款公司贷了五千万!六个月之内,年利息是13.6,如果超过三年,年利息按30.8计算,以后按月翻番。第十八章,祝国祥还清赌场赌债以后,手头还有三千多万,他又不老实,听土地管理局莫局长的话,将三千万全部投资在了一片江滩上,想建类似迪士尼的乐园。但是到了第二十四章,市政府要把江滩建成湿地公园,他的钱算是砸在那块地上了。更可怕的是,放贷公司几易其主,当初五千万的高利贷款,已经变成了近两个亿的大山!他甚至被一个叫夏君的熟人骗走了公司的六百万基金!
最终,他想靠绑架哥哥的妻子儿子,来胁迫祝大昌,被手下举报,被哥哥报警,自己在仓皇逃离中出车祸而死。
祝大昌是靠新临钢收购了江阴钢铁厂和新疆库尔勒钢管厂,才还上了负债。他这才幡然醒悟:私企不像国企,有上下监督;私企中,一旦中层管理集体噤声,而企业领导者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谏言、被亲情一叶障目,迟早会出大问题。自认科学管理的他竟和其他家族式管理的民营企业一样,未曾摆脱平均寿命一至七年的魔咒和命运。
在下部中,赖子、刘胜利、范小桃、薛三妹、傅佳钢、易国兴、俞钢、林小艺等人,多次评论到祝国祥的人品,提醒祝大昌他不牢靠,但都没有引起祝大昌的警觉。
以下,是我在一篇公众号文章中看到的:一个人的财富,千万不能大于自己的功德,一旦你的财富大于自己的功德,就是在投机取巧,就是不劳而获,投机取巧必招灾;一个人的地位,千万不能大于自己的贡献,一旦你的地位很高,但贡献却无法与之相匹配的时候,必然引起周围人的不服,妒忌,甚至被算计;一个人的职位,千万不能大于自己的能力,一旦你的职位过高,而能力还不够的时候,意味着你在行使出能力之外的权力,必然给自己职位的坍塌埋下伏笔。一个人永远只能享受和他相匹配的东西,得到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配得上它。
最后一章,易国兴、祝大昌、俞钢三人,再次相约登临西塞山。三人“俯瞰山脚下新临钢的全景,架在空中的输电、输煤、输气、输水的管道错落有致,蓝色厂房雄伟壮观,银白色的炼铁高炉拔地而起,拉着长列钢模的火车在厂区穿梭。江边码头上,庞大的门座式起重机、桥式卸船机在忙碌着,满载钢材的货轮拉着长笛”,他们不禁感慨二十多年来经过的风风雨雨,易国兴要正式退休了,俞钢迁任新集团的董事长,祝大昌,则似乎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结语
合上书,《钢的城》的故事似乎结束了,但工作、生活在那座钢的厂、钢的城里的人物,仍然还鲜活在我的脑子里,领导、工人、工程师、销售员,丈夫、妻儿、老父老母,正直老实的人、胡作非为的人,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他们其实就在我所在的这座城市的一隅,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这本书难能可贵地向广大外地读者宣传介绍了黄石一座百年钢厂最初的历史,更深刻刻画了它波澜壮阔、砥砺前行的改革历程。小说且不局限于临江这座城市,它还把我们带到了江苏江阴、新疆库尔勒、终南山、丽江古城,带到了俄罗斯圣彼得堡、美国休斯敦、德国特里尔等,企业经营与人生百态,西方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可谓是包罗万象。
临钢,一个改革的范本,《钢的城》,一本讲述范本的范本!
作者简介:

杨静:教师,爱好写点文字、记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