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26章俗解
听一位历史老人讲元朝的故事,为什么元朝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开疆拓土,纵横欧亚大陆,成为当时星球上版土之大,亘古未有的强势帝国。因为在冷兵器时代,草原上崛起的帝国有的是骁勇善战的骑兵。一个浑身盔甲的骑士相似于一辆移动的坦克,速度迅疾,冲锋杀伤,非手持枪矛的步兵可比。 元朝统治者的残暴又是任何朝代没得比。漫山遍野的骑兵驰骋,尘烟翻滚,剑影刀光,杀声震天。所到之处血流成河。那时的中原地区好多州县,几乎杀戮的绝了人迹。 抢土地,占地盘,无休止扩张。后来元朝出现了两个人,才使千百万的汉人免遭生灵涂炭。一个是叫丘处机的汉人。丘处机在道教历史上地位很高,全真派鼻祖,人称长春真人。丘真人眼见到蒙古人的恶行,他心怀天下,不远万里到西域找到元首成吉思汗,大喊"不能再杀了!"成吉思汗吃了一惊。汉人还有这样的壮士。成吉思汗的重要谋臣中有个叫耶律楚材的,也站出来连声呼吁,要"宽以治国"啊,不能再靠杀戮了。 我们今天的大汉民族,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民族。所以到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寻根祭祖,感恩戴德。我们可以忘了谁,但一定不能遗忘了长春真人丘处机,不能不知道耶律楚材。是他们留下我们的命,才有活着的这批人。

历史老师着重说另一个问题。蒙古人特别能打,元朝疆土广阔。一是骑兵强悍,二是他的军事制度厉害。蒙古兵出阵,没有后勤部队拖累,不带辎重。杀到哪里抢到哪里,谁抢到是谁的。元朝又是中国历史上相对短命的一个王朝。不过90多年就被明朝推翻了。 没有辎重的大军,还是头次听说。一般我们概念中的军事行动,无外乎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断命的王朝自有短命的道理。想轻而易举的占山为王,谈何容易。关健是失去了天道,没有民心,想不败都不行。老子说,"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元朝人攻城掠地的轻快,没有辎重,没有治国治世的厚重方略,通俗说是没文化。一个没有灵魂没有人心的帝国,注定就是短命鬼。
《道德经》第26章,老子给我们阐述的大道之下的人道篇,就是处理人间的"重与轻,静与躁"的关系。
第26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重与轻,重是轻的基础,根基。静与躁,静是躁的主人。 离开了重的稳固,轻就会失去重心,飘忽不定。离开了静,仿佛失去了控制的浮躁,本心不在,就会着急上火,处于慌乱之中。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辎,(读zī),古车说带帷盖的车。古代是木轮车殼车轴,马拉行走便会磨擦发岀"辎辎"的响声。后来辎就说的车辆。 辎重,一般是军事用语,包括后勤重要物资,粮草,设备器械等。 君子,指得了道的,成熟,有素质的人。 老子这句话颇含深意。字面上读解,是说有素质的人每天岀门,不离后勤,不离行李包裹等一应俱全的东西? 本人理解,老子是说奉行大道的人,每天应对社会,应对人事,从来心中有数,不慌不忙。辎重,是说应对各种变化精神准备,从容淡定的态度。举重若轻,不急不躁。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荣观,有值得炫耀的成就和地位,为多人所敬重仰目。 燕,古代就是吉祥鸟。燕处可理解为保持自己,独立而自持,荣辱不惊,清心寡欲,始终有稳定的情绪,超级于世外的境界。 老子继续说奉行大道者,并不是天生的超脱,而是明白大自然的无为,静而不躁,知轻知重。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奈何,反问的方式,你看怎么办? 万乘,古代说车辆说乘。上阵的将军统帅千军万马,也不过百乘千乘。能驾驭万乘之师的只有囯王,君主。 这里老子是直指当朝的统治者。 而以身轻天下。这些统治者毫不自重,他们承担着管理一国子民的重任,轻慢天下,随心所欲,以致分崩离析,众叛亲离,最后难以逃脱灭亡的下场。 老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亚圣孟子,可以讲是中国民主思想的先驱。他曾经强调过一个观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是最早为老百姓说话的思想家。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生民是所有砝码中最重的。社稷国家次要,最轻的当是掌权当政的统治者。 民为贵,就是天下重中之重,是国家的基础。是一国一根。今天的话说就是民众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孟子的这个理念,使后来朝代的一些君主皇帝非常恼火。最为不容忍的是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孟子说君轻是大逆不道,把皇帝佬儿不当回事儿戏弄。朱皇帝一怒之下,下诏书通知全国,把孟子从圣庙里赶了出来。 老子批评万乘之主,也是敢于说真话。相比孟子的直截了当,相对温柔一些。这是不讨统治者喜欢的。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本章的小结。老子明确了对待重与轻,静与躁的态度。轻浮就会失去了重心。有如一棵大树,树躯,枝叶都为轻,根系不稳,养分不足,失根的大树不可以长下去的。急躁,浮躁,就不可能静下来。静不下来就会六神无主,局面就会失控。
《道德经》第26章,给我们哲理启示,不是简单议论时政,轻与重,静与躁的经典论述覆盖到我们社会生活,治理体系,个人成长等各个方面。 经世致用,搞清了重与轻,对我们治理企业,个人发展有直接的实用价值。顺法自然,在变化中处处掌握主动。这个重要,那个重要,说明都不重要。辩证的讲,重就是轻,轻就是重。
我们提倡这个奋斗那个奋斗,全面发展,唯独把自己忘了。 有人介绍水稻大王袁隆平先生的轨迹。就是典型的随遇而安,知重知轻。老袁年轻时是游泳健将,全国比赛第4名,只差一步就专门从事了体育。他的体质,百里挑一,被招训练成飞行员,准备赴朝作战。结果能上天了,却没机会了。抗美援朝划了句号。于是被分配到湘西偏远的安化。这是他喜欢的事。从此坚持一个主爱好,种水稻。三个偏爱好,骑摩托车,拉小提琴,喝小酒。 种水稻,解决人类的吃饭问题。一往无前的追求,是袁隆平的生命之重。他没有被琐碎的生活麻烦干扰。 直至成为名载千秋的"水稻大王"。

何为重,何为轻?老子讲的不是身体的负重与负轻,是讲精神世界的内容,处理万事万物的态度。 治国治世如此,我们为人处世如此。要什么,不要什么,追求什么,放弃什么。在有限的时空里,苦短的人生要知道何为重与何为轻。 有一部捷克人昆德拉写的文学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来米国好莱坞还改编了电影,获得好评。 看外国人写的作品挺费劲。小说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通篇写一个叫托马斯的男人,他有志向,想活成一个事业有价值,爱情生活灵与肉统一的境界。这就是理解的生命之重了。但烟火中的生活处处很轻,不媚俗活不下去。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琐碎生活。写得很细腻,生活的烟火,上床做爱时的想象都描绘的很多。想的很多,但现实生活中处处不如意,总是空虚和无聊。这些鸡毛蒜皮的生活,都可称作生命之轻。而往往有远大追求的"重",不可抗拒的湮没在生命之轻中。最后结局写的迷惑,托马斯和老婆死于车祸,生命好象没展开,没痛快活了几天,匆匆了结了一生。
作家昆德拉是借主人公托马斯的命运,讲述人生的哲学。历史和命运,想的多重,希望的多么好,实际是轻于鸿毛,轻如尘埃。正是现实中轻的东西,蝇营狗苟的鸡毛蒜皮,绑架了人的一生。 昆德拉的思想受了德囯哲学家尼采的影响。但又怀疑尼采的观点,想做英雄主义,实际往往在现实中破灭。 昆德拉估计没有读过老子的《道德经》。假如阅读过,一定能豁然开朗。人只有战胜了自己,不慌不忙,才可"燕处超然"。像袁隆平一样,干一行爱一行,矢志不渝,坚毅的追求,才可成就一番事业。
重与轻,静与躁,二者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老子在前章论述过虚与实,有与无,为与不为,聪明与笨拙,荣与辱等辩证关系。重,是抓住了生命的本质。知重的人一定不浮躁,因为心中有数,任何时候灵魂是安静的,既来之,则安之。搞不清重轻的人,心里永没有定数,就容易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沉沦在表皮的浮华上,喜欢声色犬马。为生命之轻消耗,注定一生是平庸和碌碌无为。
治国治世的道理太大。但也属于一理。 现在全民办企,我国注册有4千多万商事实体。企业众多,但短命的绝大多数。活个三几年关门了。为什么?做企业的人不行。夹个包就能当老板?为什么做企业,怎么管理员工,愿景是什么。一概不知道。就知道一条,想发财致富。不知重不知轻,浮躁的就懂一个字,钱。赢了就笑,输了就哭。没有根没有重心的树可能长大吗?这样的企业要活下来,那才是天理不容呢。

《道德经》第26章的哲学启示,是天地间万事万物抽象出的大道。汉语中"咬定青山不放松",鸡汤文常说,"欲成大树,莫与草争"等,都是提醒我们抓住生命之重。充实根系,远比扮靓枝叶实惠。要想活的岁月静好,前提是重心稳固。搞清楚"我是谁,我往哪里去"。
老子从不说你听我的吧,只是说了段道理,你自己慢慢化去吧。晋中太谷县有乡间俚语,"二妮子吃灌肠,自己撩蒜(了算)去吧。"
(待续,第27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