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幽与一鸟不鸣山更幽
作者:莫善贤 诵读:郑莺

南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云: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成年悲倦游。
这是王籍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古诗,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诗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五言绝句,其写作思维及诗化意象更是影响了王维等唐宋诗人,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此诗如同一幅图画:小船畅行到若耶溪的溪水中,远远看去像似与天地相接,诗人远眺远山听到了鸟鸣,用动显静的手法渲染山林的幽静。最后,作者因为不禁厌倦宦游,产生了归隐之意。
诗人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怡然自得,内心压抑充分得到了释放。有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妙句,听上去略显恬噪,但更加衬托了除树林间的宁静,山中有鸟名叫更加显得整个山林清静无比。这是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这种方法也影响了王维等一批唐宋诗人。

宋代王安石在《题石洞书院》中写道:不到兹山又十秋,欲题名字记重游。转头前日梦相对,拭得诸公墨尚留。俗里尘埃随酒却,淡中生活为诗愁。晚来得趣无人解,一鸟不鸣山更幽。
在他的另一首《钟山即事》写到: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两次写到了一鸟不鸣山更幽。我们不妨把“鸟鸣山更幽”与“一鸟不鸣山更幽”这两诗句做一些比较,看一看其中意境的异同,却是异曲同工,各有幽处,各有妙处。

鸟鸣,划破了山林的寂静,但不会显得喧嚣,只是一种活力的展现,一种生命的展现。鸟不鸣有不鸣的寂寥,正如深渊的平静只是表示它的含蓄,这样的幽是静态的幽 。
王藉与王安石的“鸣”与“不鸣”所表现的幽,并无矛盾。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山林之幽,是静亦幽,鸣亦幽。这是当时作者触景生情而得出的妙句。

有人疑问:“鸟鸣山更幽”与“一鸟不鸣山更幽”,哪个幽才是更幽?我以为,这是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心情,不同的体会。王籍通过鸟鸣的现象,体会到一种山林的幽静,是动中之静,动中之幽。因为,此时他厌倦宦官之位,而产生归隐之意。
而王安石则是静中说静。其中“往来得趣无人解”和“茅檐相对坐终日”,是他当时的心情,这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心情,是规避世俗,逃避喧嚣的心情,此刻,也许他什么也不想听,他在以静说静,静下来,安顿好这颗心。

王籍动中的静,他以动说静,得出鸟鸣山更幽的感受,把鸟鸣的幽作为一种美。而王安石则以鸟不鸣作为一种幽。这样的审美情趣,这样对自然的观察,是符合当时的语境和作者心情的。
我们不妨看一下,池塘里的荷花。荷叶田田中有美,残荷池塘也有美。一个是绿色的美。随风的美,摇曳的美,唯美的美。一个是生命坚强的美,线条的美,隐忍的美,重生的美。

二者都是荷塘里的美,只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欣赏目光而已。很难说月光下的荷塘是美的,而破活的荷塘就不美了。
大千世界,气象万千。各种各样的的状态,人的观察结果是各有不同的。有些时候也无法比较,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正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云:是进亦忧,退亦忧,……,道理是相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