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国企人,久别见真情
——从萍矿机厂退休职工聚会 看国企大厂的凝聚力
罗雁萍/文
5月15日,迎着东升的旭日,萍乡市区通往玉泉山庄的各路公交车,几乎都是人满为患。车上下来的客人,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都是到玉湖公园大酒店的。
这是暨2021年7月21日,萍乡矿务局机厂,退休职工聚会后的再次相聚。

时隔22个月以前的聚会,一直是机厂人经久不息的话题。参加了的,美美的回忆。没有参加的,深深的遗憾。于是,何时再相聚?成了大家翘首以盼的期待。参加过聚会的,希望重温昔日的美好;错失良机的,更是盼望有一次弥补的机会。
在《机厂岁月》群里,大家一次又一次的建议,再聚一次。然而,谁也不敢作这个主。毕竟都是年事已高的退休职工,要聚一次,谈何容易。最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
随着要求聚会的呼声越来越高,群主刘奇等几个热心人一商量,考虑还是应该满足退休职工的愿望。于是,将聚会时间定在了冷热适宜的5月份。并成立了《机厂5 15聚会筹备小组》,聚会的准备工作,从4月中旬就着手进行了。
(一)
当看到一些耄耋之年师傅们的名字,出现在报名单上,顿时升腾一股亲切感和敬慕情。有同事提醒:你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众口一词:”我的孩子会开(打)车,送我到聚会地点。”感动!为师傅们的机厂情怀,为孩子们的孝心。
春暖花开之后,我的聚会活动也不少。同学的、朋友的……,但参加的不多。婉拒邀请,有负盛情,心里觉得挺愧疚。但毕竟年过古稀,到了走得赢,提脚不赢的地步,不想给大家添麻烦。加之最近两次远地的聚会,刚刚结束,有点累喔。参不参加厂里的聚会,还在纠结。
看报名人数越来越多,聚会时间也越来越近,心里也不坦然了。决定报名,是源于老同事的一句话:“聚会多多,还是先回家吧!还有什么情谊,能胜过机厂家人的亲情呢?”。听到“回家”两个字,顿时激动的眼睛都想“出汗”了。对啊!机厂人都有浓郁的家庭观念。全家福,不要随意缺席,以免留下终生遗憾。
几位高龄老师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他们或是在子女亲友的陪伴下来的,或是老两口相扶相搀来的。有的白发苍苍,有的拄着拐杖 ,步履蹒跚……。渐显老态,尽管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心里也不免酸酸的。当然,也有的身健足健,气质不减当年,令人欣慰。今天,为机厂立下汗马功劳的他们,是最受尊敬的前辈。
恭候多时的好几个人,立即拥了上去,扶着老人。虽然有的不是自己的带教师傅,但依然是一口一个师傅,亲切地叫着。只要是一个厂里的,即便是工种不同,师傅就是师傅,徒弟就是徒弟,哪怕地老天荒。“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规矩,不会改变。
有些早已退休多年的徒弟,十分享受地和师傅相拥,接受师傅抚摸自己的白发,感受久违了父母般的温暖。这,就是我们萍矿机厂,尊师爱徒美德的传承。
(二)
三楼大厅,宾朋满座。不是婚嫁喜宴,也不是生日酒宴,更不是乔迁之喜……,而是一场盛大的“家宴”。我们萍矿机厂退休职工,兄弟姐妹相聚的家宴。
环顾四周,参加聚会的有母女、夫妻、兄弟、姐妹、姑嫂、妯娌……。也有不少陌生的面孔。孟杰、姚冬莲 胡南香……等,他们是几十年以前就离开了机厂,这次特意从新余、丰城、醴陵……等地赶回家,难怪相见不相识。也有从上海、长沙……回家的;还有来不及报名,临时赶来的。
回家了,人人笑容满面,回家了,个个喜笑颜开!久违了的工友们,相拥相泣。兄弟姐妹,畅诉衷肠话不休,一个个打开了话闸子。
“咱们机厂的技术力量,在全国煤炭系统的机械行业首屈一指。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就自己设计并制造出,全国煤炭系统第一台全岩液压掘进机”;“全国煤炭工作会议在萍矿召开,安排了一天的时间在我们机厂。”;我们机厂的篮球队,宣传队的影响力在矿务局名列前茅。“1998年4月22日,萍乡遭遇百年难遇的冰雹。全厂干群团结一心,连续多日,日以继夜的在救灾现场,安抚受灾家庭,组织生产自救,自己做石棉瓦……”;
回想起机厂曾经的辉煌,我们很为自己是机厂人而自豪。……往事不如烟,历历在眼前。正如王月凤师傅对这次聚会的感想:“……机厂岁月手足情,魂牵梦绕忆难停……。”机厂人对机厂的情愫,不是用语言和文字能完全表述出来的。因为,是机厂这片黑色的红土地,养育了我们。
亲友相聚,不管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每一个镜头都能令人泪崩。
在外地的师傅们,也都十分关注这次聚会的情况。手机屏幕上除了照片,还有来自成都 南京 惠州 六盘水 ………飞越千山万水的祝福以及不能回家的遗憾。
别看都是老人家,师傅们的微信都玩得溜溜的。大家发照片、视频、抖音……相互加微信,这是一群与时俱进的老头老太太。这一天,个个都是本色演员,人人都是摄影师。如老骥先生赞张建华的作品:弓力千钧,独具匠心。精妙绝伦,赏心悦目。
(三)
在主持人徐红玲清亮童音的邀请下,在与会者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中,聚会筹备组的成员被请上了台。组长刘奇用最简单的语言,道出了最诚挚的心声:衷心欢迎大家回家!祝福大家健康快乐长寿!
紧接着,演出开始。第一个节目,是幽默诙谐的《三句半》。刚开场,就引来哄堂大笑。演出的节目有久违了的男声独唱、高昂激情的京剧清唱、伉俪情深的夫妻合唱、刚柔并济的独舞、飘逸曼妙的群舞、凄美的电吹管独奏、合奏……,表演的淋漓尽致,动人心弦。节目不多,个个精湛!
很多人说:陌生的演员,熟悉的同事。咱们机厂还有这么多深藏不露的才艺高手,连书记厂长都参加了演出。真是一块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的风水宝地。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六七十年代,久负盛名机厂宣传队的风采再现。
七十年代初期就调离机厂的喻家骥师傅,这次也回娘家了。他借景抒情,即兴赋词《永遇乐》——机厂第二次欢聚联欢感怀
怀忆畴辰,明珠辉耀,星月华灿。岁月峥嵘,时光缱绻,忖念深深唤。机鸣破晓,葳蕤灯火,熠熠星光霞璨。竞风流、心酬壮志,奋翔气冲霄汉!
桑榆暮影,涛声依旧,婆佬锣喧情漫。《梁祝》《梨花》,籁腔京韵,千古真情赞!凤吟鸾唱,觞歌曼舞,月韵霞姿齐绽。天长久、同春柏鹤,镂心慕恋!道出所有机厂人的情怀。
欢声笑语把隔壁大厅的客人吸引过来了。“这是哪里请来的戏班子?真好!”“你们是萍矿机厂的呀?都是退休职工吗?”“节目是自导自编自演,全部都是退休职工,真了不起!专业演员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水平!”“能组织起这么多人,也只有你们机厂才能做到!“”也有人问;“你们机厂还存在吗?不是早就没有了吗?”即刻有人反驳“这里都是萍矿机厂的人,你说机厂有没有?”……,或褒或贬,都是对机厂的肯定。听到他们的对话,心里暖暖的,涩涩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四)
餐桌上,大家其乐融融,以茶代酒、以乳制品代酒,推杯换盏,大有一醉方休之势。所有的人都把第一杯“酒”,敬向筹备小组的成员们。感谢他们,为家人相聚提供的平台。善于表达的,一套一套发自肺腑,慷慨激昂的说词,代表每一个家人的心情。听得人热血沸腾,热泪涟涟,掌声阵阵。羞于发言的,所有的情感,都在那盈盈的泪花和杯中物中。
筹备组的成员们,给每桌敬酒。每桌之间的相互敬酒,都是杯杯先敬老师傅。刘奇说得好:老师傅,是我们机厂最宝贵的财富。老前辈的精神,是机厂的灵魂,此魂的代代相传,才有了机厂今天的凝聚力。
上次聚会153个人 时隔近2年。加之疫情的原因,估摸着这次聚会可能会有100来人吧?没有想到的是,竟然将近200人。
有人说,萍矿机厂这种大规模的退休同事聚会,想必是在萍乡市开了先河。确确实实,虽然萍矿机厂昔日的辉煌不再,但国企大厂的凝聚力,见证了它永不消逝的灵魂。
(五)
机厂的老同志,是家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卫生所九十高龄的戴福兰大夫,两代人都是机厂职工,在女儿的陪同下,母女双双回娘家;八十多岁的王佩君大姐、柳炳炎兄长都是在亲友们的护送下,拄着拐杖来的。还有……。
早就听说过,王月凤和林建华两位大姐,是大家公认,最热爱生活的退休女工。今日一见,果不其然。
虽然好多年没有见到过她们,但是,八旬林师傅的倩影,却经常可在朋友的朋友圈里看到。她和一群电焊女工们,一样的唱啊跳啊。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永远是充满笑意。那喜庆的容颜,快乐的心绪,感染着许多的人,让我们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
王月凤师傅虽然已是85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年轻的时候,热爱工作,她是我们萍乡矿务局的第一位女技师。退休了,热爱生活。是健身房里年龄最大,坚持锻炼时间最久的队员,20多年来,周一到周五每天坚持2个小时的锻炼,风雨无阻,直至如今。难怪她依然保持少女般的身材,声音清亮,步履矫健。
两位资深美女,让我们感觉“漂亮”“美丽”,不再是年轻女性的专属词,它一样属于老太太。大家相拥在老师傅们的身边,留下一张又一张合影。
袁鹏老师是我们机厂出去的,是享有盛誉的资深摄影专家。他的摄影作品记录了机厂的历史。他在群里发的老照片,让人们唏嘘不已。虽然是黑白照,但与现在的彩照相比,一点都不逊色,还多了一份清纯和朴实。尤其是团代会那张,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小伙,多年轻,多帅气。想再给影中人再来张合影,心痛的是,已经永远都集不齐了。
1982年,他曾经给王菊云等四位女同胞拍下一张合影,今天,他将定格在照片中的四位老太太替换了当年的少妇。时光苒茬,青春不再。41年的时间,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每个人脸上那灿烂的笑容。
(六)
厂友相聚,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日子。我们看见的是欢乐,是喜庆,但背后师傅们的艰辛付出,却是鲜为人知。
聚会的日子定下来以后,筹备组的成员就忙碌起来了。他们考察了好几个酒店。交通要方便,环境要安全,适合老人出行,最后定在了玉湖大酒店。因为酒店生意太好,老板白天无暇接待。所有的洽谈工作都是在晚上进行,有时候要忙到10点多钟。
仅餐饮一项,都要考虑周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的饮食禁忌;牙齿不好的,不能吃硬的食物……。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跑酒店,不断地更换菜肴。聚会的前几天,天气已经有些炎热了,他们买饮料果子矿泉水。20桌的酒席,可见工作量之大。一个个大汗淋漓,疲惫不堪。当我们吃到符合老人口味“熟 淡 烂 色 味 香”的美味佳肴,赞不绝口时,只有了解内情的人才知道,盘盘碗碗皆辛苦,一盘一碗总关情。
负责节目演出的是袁枝兰。谈到队员们,她很感动。都是一些“麻婆子”(麻将爱好者),硬是牺牲自己的爱好,以集体利益为重。
为了达到演出效果,聚会前,连续排练了整整十天。因为没有固定的排练场地,今天在大礼堂,明天又在会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那里合适,就在那里排练。天气炎热,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并且,在自费置办服装和头饰的过程中,一向节俭的姐妹们,都倾向于置办质量好的。为的是保证演出效果,要对得住机厂的家人们。
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在观众送给演员们欢声雷动的掌声中,她们觉得,付出的辛苦,值了。

周建设,是筹备组的大总管。在断断续续半个多月的时间,每一笔收入开支都要从他手上过,他不厌其烦地回复每一个人的咨询。聚会结束的第二天,账目就公布出来了。清清楚楚,一分不差。并且,及时将多余的钱退回到个人。近200人的费用,在两天之内,落实到人。工作态度之严谨,工作效率之高,让从事会计工作多年的龚志红感叹不已:建设的帐,做得太仔细了,连我这个老会计都无法与你相比。
筹备组的成员们,都是古稀老人,几乎都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疾病。在家里都属于被家人照顾的对象。袁枝兰动了大手术,没有完全恢复,至今都还有些浮肿。李朴也是天天在服药。李利影像上次聚会一样,特意从上海赶回来,帮着张罗。聚会一结束,立马赶回去带孙子。每个成员都在忙碌着,忙碌着。
所有的活动,事无巨细,组长刘奇都要亲力亲为。开着自己的车,不辞劳累的奔波。自己出油钱不说,误了饭点,还得自费请工作餐。这是一个无怨无悔、无私奉献、有责任,有担当的团队。
顺利的家庭聚会,平安圆满的结束了。在玉湖山庄留下了特别的“全家福”。刘奇、张建华 李朴……等给我们留下了机厂第二次聚会的珍藏版。“健康 平安 快乐 长寿”“年年有今日 岁岁有今朝”是我们机厂人永远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