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泸沽湖之美
作者 姚东明

疫情结束心飞扬,跟着“威旅行”,去了一趟N多年前就心驰神往的仙境之地——泸沽湖。在美丽的里格半岛边住了四晚,绕湖行,边走边看,一场真正的泸沽湖深度游。


美丽的湖
泸沽湖的美如深藏闺房的窈窕淑女,她坐落于云南宁蒗县与四川盐源县之间的崇山峻岭之中,整个湖面积大约 52 平方公里。 泸沽湖的名字来源于纳西族摩梭语:“泸”意为山沟、山谷;“沽”是“里”的意思,泸沽湖即山沟里的湖,其实就是一座藏在深山里的湖。


美丽的泸沽湖一直神一样的存于我心中。多年来幻想着她:皓月当空,清碧似的泸沽湖如仙子一般娴静端庄,湖中飘忽着的小木船上有摩梭族青年在对歌传情,湖面上的轻风在传递着清纯悠扬的情歌声……直至见到泸沽湖,完全没有出乎意料,她确实美得让你不想眨眼!记得初次见到大海时,心情特张扬,总想大喊一声,高歌一曲;但当你见到泸沽湖时,心情完全不一样,你不想大声说,更不想高声喊,真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山中湖”的感觉,车上的人似乎谁都担心惊扰到她的宁静,她的美丽!湖水如碧玉,特别纯,特别绿,一条条小木船静静地停靠在岸边……岸边的树,花草,山石,向水面延伸的里格半岛,都因她而熠熠生辉。当早晨或傍晚时分,太阳映照在水面上,你能看到水面上泛起粼粼的红艳艳的波纹,唐朝诗人笔下那“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江景务必不也是在描绘她的容貌。我们乘着小船荡漾在清碧如玉的湖面上,仿佛觉得自己刹那间也美丽温柔如她了!每天跟着摩梭族师傅的小车绕湖行,看风景,听故事:湖的起源,湖的传说,在两省之间穿越,在古老与现实之间游历,不虚此行:神秘的泸沽湖,多情的摩梭族!





走婚一族
皓月当空,湖边一座木屋的二楼窗户半开着,一位摩梭小伙划着小船轻轻地靠近木屋边,“蹭”地一下就爬上了窗边,迎着他的是一位俊俏的摩梭姑娘……这是师傅描述的场景展开的想象。泸沽湖不但美而且她还拥有一种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一一走婚。以前对这里的走婚不太了解,特别好奇,总感觉这传宗接代不就会乱套了吗?
据说泸沽湖边上的摩梭族人不多(大概2000人左右),他们集中生活在一起,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是我们中国唯一的母系社会民族,族中大事小情皆由族中女性来定,没男人们什么事。这些摩梭族人一直延续着“男不娶女不嫁”的习俗,他们不结婚,而是通过一种独特的走婚方式来进行后代的繁衍。这种“走婚”即为男女之间通过某种形式(船上对歌,湖边对歌……)来定情,然后晚上生活在一起(或敲门或爬窗,据师傅说爬窗的都是家里长辈不同意的),但不管何种情况,天一亮必须离开女方家。生下的孩子也都由女方家人来照顾。我们乘着小木船荡舟泸沽湖时,划浆的妇女也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关于她们走婚的形式:原来走婚的双方也都是固定的,只是白天不住一起而已;男人也会赚钱养孩子,但女人们更辛苦,肩负的家庭担子更重。她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走婚”的形式已经基本消失了。

水性杨花
你听说过“水性杨花”吗?我一直以来知道的“水性杨花”就是个成语,还是个贬义词。大概的意思是说女人对待感情朝三暮四,不专一。来到泸沽湖后我才知道它是一种植物,一种花的名字,且还是餐桌上的一道绿色食品!这让我大开了眼界,惊讶了半天:孤陋寡闻啊!打开百度一查:原来“水性杨花”是生长在泸沽湖的一种水下植物,它的生长环境一定要优良的水质。泸沽湖水质好,水性杨花就在这里恣意生长了。每年的5-10月,它便会绽放出纯白的小花,洁净淡雅,这些小花像朵朵白云漂浮在水中,随波浮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形成了泸沽湖水面一道奇丽的景观。我们去的时候是四月底,很清晰地看见水性杨花已经在水底婀娜多姿了,过不了十天半月水面这道景观就要出现了!我在想,这么漂亮又可成为佳肴的花为什么要赋予它贬义呢?令人不平的是它还专指女性呢!我们是否要为“水性杨花”平反正名一下啊!

旅游达人
神奇美丽的泸沽湖吸引着不少游客来到这里观光驻足。我自认为就是一位不惧高龄的旅游爱好人士,但此行还更有甚者,一位耄耋高龄老教师,八十六岁,但精神矍铄,在女儿的陪伴下兴致勃勃地饱览山河的美丽,享受着旅行中的无限快乐!



老人很开朗也很健谈,偶尔音乐响起,还跟着翩翩起舞……美丽的山河惊讶于我,老人的身体力行,满腔热情的游历精神也感染着我,令我情不自禁地感叹:祖国山河美如画,耄耋老人幸福指数高啊!
作者简介:姚东明;网名:忘了;籍贯:江西萍乡;职业:教师(退休);系萍乡市安源区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