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山东旅行,有两处必去之地——泰山和孔府。一是世界自然遗产;一是世界文化遗产。五月中旬,在市作协的组织下,和一帮作家越省采风,去了一趟山东。虽未到举世闻名的两处打卡地一游,倒是去了山东的高密,一个县级的旅游景点——管府。 标题管府,只是文章的一个噱头。而要说的管府,并非先秦的诸子百家管仲;而是当今如雷贯耳的作家莫言。因为莫言姓管,如果不是来到他的出生之地,还真以为莫言姓莫。至于到莫言老家,曾经的居住地参观,真切感受到作协的殷切期望及良苦用心。

山东人虽会打造景点,但并没将莫言的旧居,吹说成管氏的府第。实事求是的讲,“莫言旧居”才是对这位活着大作家的尊重。其实,莫言的真名叫管谟业,虽然出生在农家,可长辈们起名,摒弃了富贵满屯之类,而用上谟业的文化内涵,希望他聪明有谋,事业有成。如此希望,莫言还真做到了。2012年底,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获得了文学大奖——诺贝尔的证书,从此名扬国内外。
说起莫言诺贝尔文学奖中,其代表的作品当属《红高粱》。当乘坐的旅游大巴,开进高密东北镇时,就感觉浓浓的红高粱文化氛围。沿街建筑的墙面,红高粱的画作随处可见;公路两旁的路灯杆上,悬挂着“红高粱大街,红高粱战将”的宣传牌,在向路过的游客招手。红高粱商场,红高粱宾馆,红高粱饭店,红高粱理发店比比皆是,将来此打卡的游客,带入到红高粱的领地。

旅游大巴,最终停在红高粱文化大院,也是《红高粱》影视基地的门前。当咱一行二十多人穿过大街,一木质的牌坊竖立眼前。四个落满尘灰的灯笼,悬挂在“莫言旧居”的篆字下方。正想着停留拍照打卡,只见那牌坊的上方,其装饰的木檐竟掉落数根,像豁了门牙的鲁娃。
此时此刻兴致全无,感觉当地的文旅部门,忽视了“豆包是最好的干粮”。莫言旧居宅基不小,土墙围成的院落足有近百平米,三间坐北朝南的土坯房,苍老矮小的看出年代的久远。据牌文介绍:莫言居住的旧址,始建于民国元年的1911,原东西厢房已拆。自莫言曾祖父始,管氏一门在此生活过五代,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迁走。
进入低矮的主屋门,两口土灶一左一右,像等待开伙的门卫。走进内室的土炕,占去了面积的三分之二。炕上破边的芦柴席,一匝高的小圆桌,让我们看到了莫言,和他兄弟姐妹出生的地方。一个并不富裕的农家,一处鸡窝一样的旧居,却飞出了文学界的金凤凰。
实话说,莫言一生够勤奋,当过工人到过部队,最后就像电视剧《人生之路》的主角高嘉林一样,用自己写作的艰辛之路,实现了人生的辉煌。他从三十岁开始写作,共有中篇小说27篇;长篇小说11部;短篇小说集两部;散文集一部。如此之多的文学作品,为其登上文学的顶峰,打下了牢固而坚实的基础。
同行的《清江文学》主编,也是战友的全迎,看了莫言的简历不禁调侃:“我同莫言有三处共同点,一是年岁相当,于1955年出生;二是当兵同一年,1976年的大头兵;三是都获得过文学奖。只不过他是天花板——世界文学奖,我是铺地板——中国地方区作协奖。”
依我看不问何种奖,都算文学上的成功,只不过莫言的成功,让人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如今莫言的旧居,已成为山东高密对外宣传的名片,就连他上过的小学,也改成了莫言小学。那么接下来,管名人走过的路、泳河、跨过的桥、逛过的街,也许会成为莫言的专属。
走出莫言旧居门前的小路,红高粱酒庄的门店,吸引了好酒的半车作家。搬箱提坛上车,纯纯的原浆液,浓浓的酒糟味,让人闻道了莫言家酒的浓香。随着旅游大巴的启动,内心哼起那首脍炙人口的《酒神曲》:“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好酒啊,好酒!”莫言家乡的酒真好!

当参观莫言旧居离开高密途中,老伴发来微信寻问在何处?回复参观莫言旧居,得到的问候是:“高密旅游,莫言快乐!”其实,安排莫言旧居即参观管府,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仅收获多多!而且快乐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