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食记事(散文)
都 世 科
一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年轻一代是没有吃不饱肚子那种感受的,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人,都有食不饱腹的一段经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到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给积贫积弱的国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在儿时的记忆里干旱是当时陕西关中地区农业的主要威胁,1959年夏秋开始的早象导致两料庄稼大幅度减产,入冬又是百日大旱,真是赤地千里,绿色难觅。春季到处可见尘土飞扬,无雪又无雨的冬、春两个百日大旱,使基本上靠天吃饭的宝鸡地区出现了粮荒,1961年春季又是久旱无雨,夏粮作物减产过半,秋季迟迟落下的甘霖,已错过了秋季作物的适种期,农人们为生计,只好赶种荞麦、秋菜,希望增加点口中之食。罕见的旱情,使小麦也未能适时播种,以致影响到正常生长和分蘖,本已苗弱苗稀,春季又遭寒流袭击,真是雪上加霜,这一年夏季又是大减产,接二连三的灾害,一次又一次的重击,乡亲们欲哭已无泪。那怕大减产,善良的农人们皇粮国税的传统意识依旧不淡,麦收后生产队第一件事就是将收获的小麦晒干扬净,先完成公粮任务,至于购粮,灾年自然会少缴乃至不缴。 长时间的干旱无雨,不少池塘、储水井都干了,有的地方人畜饮水都增加了难度。除了气温偏高,尘土飞扬,天空也总是灰蒙蒙的,严重的缺粮,导致麸皮、玉米皮、米糠、豆渣之类谷物下脚料都成了大受欢迎的食材,所有的野菜全挖光了,再说天不下雨,野菜也很难生长。听说秦岭山里的葛藤根有一些营养,生产队便组织人到秦岭山里去挖葛根,晒干后磨粉,但近点地方的葛根也经不住许多人去挖,挖完了再长出便成牛年的事了。榆树皮、榆树叶子都能吃,但一个村子里能有多少,吃光了,短期也长不出了,再说树无皮便会死,剥了皮的榆树赤条条地站不了多久便干枯死去。有些草根是可以吃的,但久旱无雨的环境下,埋在土里的草根也干巴巴的,那有正常年份的粗壮和营养。

二
人常说雨涝时浇川,天旱时浇山,是说每逢降雨频繁的时候,川原地区更易下雨,逢天旱时,山区倒容易下雨,此话不假,宝鸡地区有几个山区县灾情就相对小些,常常会得偏雨,秦岭林木茂密植被好,所以,位于秦岭腹地的山区县受灾程度更小。村里匠工人较多,正常年份农闲时曾去陇南 (甘肃省徽县、成县等) 几个县干木工、泥瓦工活,宝成铁路开通后,大大方便了去陇南的交通,熟人带领,三五成群乘车到陇南山区去买粮,不仅价格便宜,也肯定能买上,到后来那里的山区群众很喜欢关中人用衣服、布匹、棉花兑换粮食,各取所需,村里人去时带些衣服、布匹,换回来玉米、豆类等粮食。一个小家庭,一月两月去一次背回些补充家用,缓解了度日的艰难。笔者父亲除跟随乡亲们去陇南买粮外,我们家塬下川道地区有舅家、姨妈家等几家亲戚,对我们给了不少接济。那些年位于渭河沿岸的川道地区,因大都是水浇地,天旱只是人辛苦些,但庒稼收成比雨涝年份还好,但是,因大原地区缴不上购粮,政府便给川道地区加任务,所以川道乡镇粮食虽丰收,但留给每户群众的也不宽裕。然而亲情怎能忘,那年月去川道走亲戚,回来时亲戚们总会送给点口粮让带上,舅爷六十多岁了,每年二、三月总会到家里来,来时一定会力所能及地带些粮食,母亲虽然心疼外爷受累,但心里也在偷着乐,几十斤粮食在那年月多难得啊! 我小学毕业那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天,母亲让我去给外爷送她做的两件衣服,临走时,娘对我说:如果你舅爷问咱吃的能不能接上(6月份新麦就成熟了)你就说还差一点,让他不操心,爹说再去徽县背一次。到舅家吃完饭后,外爷果然问今年家里能把新麦接上不?我照娘说的告诉外爷,他一听便说:“那不行,远路上的东西万一靠不住,你吃不饱学咋上! 爷给你少装点带上。” “舅爷,你家不够咋办?”“没事,你不管,队上有储备粮,万一不够爷这里好办。”我掂量外爷给装了有30多斤,问我背得动不?我说能。他把小袋子放进小背篓把我送出门,看着我离去,走不多远舅爷又撵过来,他非要把我送上塬,我再三说能背动,他还是坚持送上塬他就放心了。外爷背上背篓一直把我送着上了大塬,叮嘱我剩一半路了,走一会歇一下再走。他站在那里拿出烟锅,抽着烟看着我走了很远,他仍站在那里朝北面望着,直到我看不见,也许他还没有往回走。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深深领略饥饿时的滋味,肚子咕咕地叫,瘫困无力、心急心慌,那种难受劲实在找不出恰当的形容词。村里不少人出现浮肿,在腿上用手指一按一个坑,好半天起不来,许多人脸色腊黄,有的人脸色灰白,虽然我们这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没有发生饿死人的现象,但听大人们说邻村出现过饿死人的悲惨事。

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总算过去了,但是, 由于宝鸡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并未得到大的改变,干旱仍是平原区并未摆脱的威胁,好在小麦是非常耐旱的作物,从种到收的九个多月时间里,只要有三次以上雨雪,便能收获麦子了。所以农民群众总结说:”麦收八十三场雨”, 意思是八月播种时下一次雨; 冬季十月份有一次雨雪; 来年三月再有一场出穗灌浆时的雨,便可收麦子了。记得随后的年月里,风调雨顺年份麦收后种植的晚玉米和豆类还有不错的收成,但多时总是因夏季雨水偏少而歉收乃至绝收,主要靠夏季作物吃饭,那些年小麦产量每亩平均300多斤,大丰年每亩均产也没上过500斤,完成公、购粮交售任务后,分给群众的口粮仍无法满足,每年青黄不接的四、五月份,都是生产队领导和群众头疼的时候,那时没有粮食交易市场,粮食系政府统购统销物资,不允许民间自由买卖,可以余缺调济。当年只有川道地区有集体储备粮,五里之外的塬下川道乡镇农村,便成了原区许多乡村青黄不接时借粮的目标地,规矩就是借一斤玉米,麦收后归还一斤小麦。记得有好几年,生产队每年老早就酝酿借粮人选,我家因川道两个乡镇有几家亲戚,便成了借粮使者人选,爹在生产队会上已应下这差使,却对我说我大舅是生产队队长,让我去比他还好,我那年还正在上中学,既然爹己答应人家去联系,成与不成星期天我去就是。爹准备了给舅舅的旱烟叶子等东西,我到家后,舅一家高兴又热情,妗子(舅妈)正好那天没去上工,问长问短,老早去做原上人稀罕吃的大米饭,中午吃饭时舅舅说: “ 前段时间有好几家联系借粮的事,我都推了,就等着你们来,” 我告诉他队长说借6000斤,七月底左右把麦子还上。舅笑着说迟点早点无所谓,亲戚处他放心。
借粮的事我还做过一次,表姐夫当另一个村大队干部时,曾给姑姑说,嫌我们村借粮没找过他,那年我便去找了次,他告诉我九个生产队家家都有粮,当我告诉他需要借5000斤时,他一口答应,叮嘱老早来拉。寅吃卯粮,春季提前就吃夏粮,好些年都为口中之食操心的事在冯家山水库建成, 灌溉配套系统做完后,宝鸡地区旱原上靠天吃饭的历史才真正终结。当清沏的千河 (渭河最大支流) 水流淌在千年旱原上时,多少饱经干旱之苦的老年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他们深知有了水,庄稼人种地就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脸色,做有种无收、劳而无功的冤事了。自古以来的高风旱原变水田,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政府组织广大群众不辞辛苦,日夜奋战修建水库、抽水站、引水渠的壮举。笔者当年也参加过水库大坝和二号长洞建设的劳动,如今想起来当年热火朝天的水利工程建设工地仍激动不巳: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大家都挥汗如雨,争先恐后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在水利工地干活,生产队记工分,每天四角钱生活补贴仅够工地食堂伙食费,没有怨言,似乎每个人只想家着今后的美好生活,不计较眼前的辛苦和得失。冯家山水库工程1970年动工,当年的宝鸡、凤翔、岐山、扶风四县,三万多民工奋战五年时间建成,1974年投入使用,集防洪、灌溉、城市用水、养殖和发电为一体,四亿多立方米的库容,灌溉宝鸡、咸阳两市十六个区县几百万亩农田。、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水利工程是昔日靠天吃饭地区人民群众改变面貌,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的里程碑,近四十多年来,笔者回老家常会看到家家粮食吃不完、新麦收了卖陈麦的现象。去年夏粮又获大丰收,村里不少人都说亩产1500斤左右,夏季一料打下的粮食全年都吃不完,许多户索性也不种秋粮了。
四
说起来也让人费解,近年来似乎时来运转,雨水比几十年前明显增多了,土壤墒情好,水利设施倒没有用武之地了,看着闲置不用,年久失修的引水渠成了垃圾杂物堆放地,倒让人又生伤感,想当年在经济那么困难,群众食不饱腹的岁月里,政府大力支持,挤出资金买材料,群众出工建设水利工程,如今却长期闲置,乃至无人问津,并非鄙人杞人忧天,天有不测风云,若再发生百日、双百日大旱,恐怕用时”人急马不快”。人常说有备无患,有关部门应关注冯家山灌溉系统主要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不能让千辛万苦建好的利民工程遭遗弃。
时逢太平盛世,广大群众衣食无忧,在宾馆、饭店、家庭经常可见随意浪费食品的现象,讲排场点一大桌吃不完,只一个动作,倒掉了之; 不合口味便不吃不管,倒进垃圾桶毫不可惜; 一个馒头咬一口,不想吃就仍, 有谁还记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有了解农民的人才知道种地的辛苦,也只有挨过饿的人才会深深地懂得粮食的重要。’’民以食为天’’;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粮食是一切问题的基础”; “粮食就是生命,知识拯救灵魂”;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这些富含哲理的名言,应该对每个人都有启发和教益。中国是个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近几年,每年仍需进口优质大米、玉米、大豆等谷物一亿六千多万吨,约占全国粮食需求量20%左右。从2020年以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洪灾、旱灾、蝗灾和极端天气,又加上气候变暖及俄乌冲突,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其中小麦价格上涨60%,而随着生产化肥的煤炭和天然气这两种原材料价格大涨,粮食种植成本跟着飙升,国际粮价不断提高己成趋势。目前,全世界已有20个国家对粮食和食品发布出口禁令。椐国际相关组织统计,近两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8亿多,今年又将增加4000多万,有一半就在亚洲,其中50多个国家,2.5亿人处于严重饥饿状态。
本月3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共同发布<<全球粮食危机报告>>警告: 在能源、粮食以及金融市场动荡之下,人类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粮食危机,全球约有17亿人面临贫困和饥饿……。俄乌冲突发生前,全世界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出口小麦来自这两个国家,如今已无法正常出口。同时,浪费现象惊人,网载全世界每年浪费的食品多达10多亿吨,中国每年餐桌浪费粮食达800万吨,相当一亿人一年的口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痛心悲惨状况重现。如今,粮食危机仍是困扰世界的难题,没有粮食安全,没有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全社会一切活动都会停摆。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弘扬节约,反对浪费,应是热爱生命的实际行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都世科,宝鸡市陈仓区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采、编和管理工作。高级编辑,曾获宝鸡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多年来采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等新闻类稿件,其中200多篇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巜陕西日报》省电台等采用。其中通讯、报告文学《绿色王国的保护神》、《闯出国门天地宽》、《创新潮头唱大风》等在省内外颇有影响,20多件作品荣获省、市新闻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