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玄书《道德经》第27章俗解
善,汉语象形字的来由,岀自于吉祥动物"羊"与口的组合。羊在我们古代先圣们看来,是无与伦比的高尚,完美形象。汉语造词中凡有羊的字,组词,如吉祥,无恙,喜洋洋,善良等,哪里有羊味儿,哪里就安静,有好事儿。"善"莫大焉!
无独有偶。羊在西方基督教以及犹太教文化中,有独一无二的象征意义。羊是耶稣基督的象征。"上帝的羔羊",是说不到一岁的羊孩子,洁白,纯真,无邪,无助的状况。"替罪羊“是犹太教中贡献羊肉,替人承担罪过。羊实在委屈。
羊无疑是人道中正能量的象征。

善,在佛教文化中,更是纯正化的言行,正邪两面,就是阴阳两个世界,善与恶。善是被这个世界肯定的,恶是否定的。在佛经《金刚经》里,佛祖释迦牟尼给千余名弟子讲学,弟子们问道,如何能超脱世俗,成佛,成菩萨,佛祖讲了许多观点,许多道理,许多个法门,最后归结于一句话"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薅三藐三菩提(正知正觉)。简单吧。佛和菩萨不是背经典背出来,不是靠佛点化一下就成道了。是修一切善法!一切,而不是靠情绪靠投机一阵子。善是贯穿在人的起行动念之中,是长期的修行。什么时候能清空清净了,通达无我境界了,自然成就了。
人类古往所有的大智慧都是苦寻一个东西,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寻找做人的普世价值观。几千年来找来找去,最后殊途同归,找到身边的羊。学习羊,羊一样动作绵柔,声音甜美可心。特别是有软软的羊心肠。心地与行为的良善,就是人类修身的标准。
老子对善的解读,更是深分细缕,也是围绕羊来说道的。
《道德经》第27章长短说了18句话,不厌其烦用了11个"善"字。不光是这一章,在其它篇章,也多用"善"来解读美好,鼓励善的行为和人事。
第27章内容如下。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辙,车轮碾过去留下的印痕。
瑕,比喻玉上的斑点,污点。谪,指责。
老子是用形象语言描述道理的。他说最会行动的人,就象车轮过去不留车辙。来无踪去无影,不带半点儿声息。
善言无瑕谪,是说得大道的人,从天地中撷取了智慧的人,他们用语言感化别人,简直是大雪无痕。让你受到了感染,却找不到训育教导的感觉。就像美玉无斑点,没有被责备被批评的意思。
真正是滴水不漏啊。
老子描写的这类人,和天道是同体的。是道的化育,是大智慧的象征。无论行动和言语,除了用实际的善行,发自内心的善意善语,不掺着任何自己的私欲。

"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老子一气用5个形象描写了"善"。概括了得道者为人处世的要领。前2者是描写为人的,行动和语言。
后3个"善"是处世的隐喻。
"善数不用筹策。"筹,是古代用于计算的工具。策,是计算,谋算。这句话本意是善于谋划计算数据的人,不会借助于任何计算工具。这是比喻高深莫测的,胸有成竹的人不会拘泥于形式化的东西,事情变化的整个过程都早已心中有数,了然于胸。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老子的文学语言实在是漂亮至极。他说最会关门的人,不用插门闩却坚如铁拴,谁也无法推开,谁也无法进来。这怎么有可能?
又一句是能把东西捆在那里无法动弹,无法破解,却不是使用绳子,也不是结绳的技术。厉害吧。
单纯从字面理解这两句话,现代人也会坠入五里雾中。这是神界的作为,人哪能办到。无门而关人,无绳而捆人,这和隔空取物,意念弄人有什么区别?
仔细地琢磨,现代电影《英雄》上有一句台词,"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意思有武功极高修为的人,无须剑身功艺。只要心中有剑,任何东西握在手中都可当剑用伤人。

老子讲的是智慧,智慧就是吸纳以及自己体验后的感悟。吸纳,就是从大自然的无为中,吸收人道的营养。春去夏来,没有命令,人们乖乖的脱去保暖的衣服。为什么,是太阳无声的力量。秋去冬天,又在无声无息之间,人们很听话的又加厚了衣服,没有谁强迫的,是温度的力量,是寒风的力量。大自然之手是无形的。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一夜料峭的春风,摧枯拉朽,把杨柳树的残枝几乎一扫而光。高级园艺师傻傻的站在那里,只能惊叹大自然的神奇精妙。
体验过多样生活的人,错走过,失败过。痛苦过的人才能感悟到,精到是需要功夫的,久而久之才会产生人道的智慧。
润物无声的行动,和煦春风般的语言,得道的人才有如此本事。
"是故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所以说那些心怀天下的志士仁人,常怀着一种拯救天下的志向,(像广阔的天空,浩瀚的大地一般的胸怀),视天下人为己身,四海之内皆兄弟姐妹,怀着拯救苍生的良善之心,不厌弃任何一个人。
在这些视天下为公的圣人心中,不但怜悯大众,而且善待天下的万事万物。圣人对一切生命和非生命,一花一草,一枝一木,一瓢水,一粒米,都爱惜不奢靡,珍惜不浪费。在圣人的心中,天地没有废柴,每一样物体都有它合理的存在,包括动物,植物,还有无机的物体。有道心的人对一切都充满了包容和爱心。
"是谓袭明。"
袭,继承,沿用传承的意思。
老子说,这一切善行善言,济世救人的大行之人是得道之人。他们为公不为私欲,要的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在传承沿用天地大道固有的光明和大善,施爱于人间。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老子继续说,所以说那些在人群中有威信和影响力的人,善行善言帮助过大家的男女,是那些表面上不善做老师的高人。
那些不善良的,不愿意帮助人的,是"善人之资"(资,钱财,这里可理解为资料,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这里潜台词应辩证的理解,善,对应的是不善。有不善才有善。阴阳二重境界是互相依存的。人世间不可能一个颜色。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贵,尊重,崇尚,敬畏的意思。
老子这段话是第27章的小结。
说了这么多善行无辙,善言无瑕,善算无筹,善闭无闩,善结无绳的神奇,谁能办到这一切,是自然无为的果实,是大道呀。圣人能做到为人处世,面面俱到,都是以天地为师,从大道吸收到智慧了。
有些人不尊重大自然,不以大道为师,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本心。
不爱其资,是不珍爱天地间的万物,自以为是,我行我素,从无恭敬与谦卑心。
虽智大迷。不尊重大道的人,不爱惜天下生民,不懂得吝惜一草一木的人,虽然自以为是大智慧,夸夸其谈,高高在上。实际上自己心迷神醉,把自己带入了歧途。
"是谓要妙"。
说了半天,就是要表述非常其中的核心意思,尊重大道,无为胜有为。一切人间的智巧机滑,相形于大自然的无形圣手,真的太微不足道了。

《道德经》第27章,老子说大道理,却是诗化语言的表答。前几章老子讲大道是玄牝,是谷神,是摸不着的物象。这一章具体到人道,老子以术来解释大道的玄妙。
大道的神奇就是不声不响的在人间布置美丽。如冬日萧杀,一片灰色。忽然间就朔风劲吹,漫天飞雪。刹那间"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去春来,阳光明媚,大地泛绿,鲜花漫山遍野,万紫千红。漂亮吧。但花无百日红。谁能生发如此的神迹,只能是大自然的圣手。
大音希声,大雅如俗,大雪无痕,大绳无结,大道无辙,这就是道的伟大力量。
老子伟大在何处,他揭示岀宇宙太阳系主宰一切的法则,人依赖地,地依赖天,天依赖道,道依赖的是大自然。大自然才是所有人间智慧的源泉。所以我们只有乖乖的尊自然为师,就可以居善地,行善事,动善时,做好银河系的太阳人。
有人理解"无为"是不动不为,一辈子听天由命,如此被动的活着,生命灰色,哪来的丰富多彩。老子并不是用大道的思想捆绑人类,他是让我们少与大自然别劲,听天命,尽人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别乱来,别异想天开想当然。
治国,治世,治心,治人,充一颗善念是关健。学习大自然无声无息的播撒春雨。有一点功劳,成就,无须吹牛炫耀。自然有日月的光辉,天地人可鉴,任何阴霾乌云无法遮挡。人只有老老实实循天地做个笨拙的人,不急不躁,才永不失安全感。
相反,如果"不贵其师,不爱其资",不以天地及掌握了大道的人为师,不珍爱万事万物,不悲天悯人,一心满足自己私欲的那些聪明人,最终会陷在迷局中不能自拔。

如果对本章还有费解,不妨找群羊相处一段,羊儿会告诉你什么叫善。
(待续,第2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