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尘文艺 第924期
七律·华北雹灾
文/荒山野樵
眼望收成已化烟,突来灾雹变荒年。
都知世上农辛苦,只恨瞬间天发颠。
遍地禾苗多自敗,一家生计有谁怜。
风中更是凄凉景,目坠泪珠频涕涟。
踏舞
黄元基
夏来踏舞广场中,劲曲徘徊趁夜风。
牛仔舒心情灼灼,慢三执手况融融。
齐休大地歌声远,共踩星光步伐雄。
最是人间无限好,娇姿绣出景祯隆。
【七律】葵花
文/梁文君
天生正直貌堂堂,固守初心绮梦长。
晓露和烟瑶柱楚,薰风协韵大花黄。
矜持品格迎朱夏,别有精神向太阳。
独迓朝霞遥对拥,真情不悔立清芳。
七律·为学诗搜句
曹宏(吉林)
久仰杜甫李谪仙,衰年初始结诗缘。
吟歌总唱千年调,练字涂鸦百韵笺。
凑句寻声思悟道,强词造句说参禅。
夜来梦构三都赋,换得今朝买酒钱。
芒种吟怀
冰花(西安)
布谷声催稼穑黄,三秦麦割复栽秧。
但闻机器高歌获,却见田公浅曲襄。
稚子惊鸿身去处,村姑游骑粒归仓。
何能收种衫无汗,且弄茶梅煮茗尝。
六一
心尘
年少光阴记未休,纯真可爱世间求。
眸中共乐人前近,语里常欣天下优。
红领巾飘思总角,绿茵场动悦春秋。
看吾安定和平在,尽展儿童六一讴。
花圃小景
瀚海布衣/吉林
畦中葱韭绿盈盈,黄瓜嫩纽脆声声。
茄子辣椒翻新叶,小院又增两架藤。
门前花圃添秀色,蜂蝶望景变呆萌。
老伴伺园弃街舞,我见此景诗意丰。
相思 (六言诗)
瀚海布衣/吉林
镜湖桥上望月,一片痴情不改。
湖内荷花正开,何时等得君来。
虽然无限情怀,却是万般无奈。
此愁谁人能解,鸳盟至今犹再。
初夏郊行
文/平成斌
乡郊笑语哗,老柳故人家。
点句寻幽径,陶情踏晚霞。
时清莎草盛,野静竹竿斜。
水面端详久,方知两鬓华。
五律·枙子花
薛有毅(山西榆次)
和风送万花,不必叹天涯。
白雪香犹烈,青春色正嘉。
露沾疑似泪,雨润宛无瑕。
人见全怜爱,清邪稚嫩娃。
五律·夏叹
薛有毅(山西榆次)
塘外有惊雷,携风入梦来。
一时何为足,四季可辛裁。
秋播禾千绿,夏收仓万堆。
披星耕作乐,夕照酒盈杯。
五律•同学聚饮(新韵)
张杰(黑龙江)
静候有佳音,同窗聚未频。
发霜明岁月,友重荡埃尘。
旧迹浑难去,鲜情更易深。
却愁杯不动,满酒与何人?
五律·聚聊感吟
文/老马伏骥
聊聚励修身,吟诗酒越尘。
忆前回首道,怀往感情真。
游子天河友,思亲云路频。
历经风雪雨,珍惜日星春。
六一有怀
心尘
众亲环北斗,教育赋师行。
游戏银屏舞,社交超市倾。
不知农绝俗,妄语事关情。
放眼思今古,启航蒙学呈。
绝句/韩山春色
文/浮人(沭阳)
和风拂柳翠韩山 ,清澈春溪绕石间。
水映桃花含笑媚 , 姑娘游赏展欢颜。
相思忆(新韵)
王立彦(冰凝)
绿柳藏春似雾烟,灵活玉指巧拨弦。
轻风弄皱昨时忆,顿起情丝惹挂牵。
镜湖晚风
瀚海布衣/吉林
镜湖向晚日影斜,媪翁结伴笑晚霞,
碧水晴云人众密,渡桥柳岸看荷花。
點絳唇 · 開悟修無我
詞 / 李立方
浩瀚蒼穹,日升月落星辰坐。銀河橫臥。苦海無邊過。
弱水三千,一滴將心鎖。心魔破,看穿因果。開悟修無我。
鹧鸪天 六一节来梦幼年
杨兆根(安徽桐城)
六一节来梦幼年,恰逢刈麦夏收天。娘分弟牧肥牛仔,父带吾当小社员。
油灯下,竹床前。姐将秸秆手工编。崭新草帽人人有,五字鲜红歪半边。
注:五字,即“农业学大寨”。
更漏子.初夏赏景
王建华(河北)
牡丹芳,湖水畅。青杏点枝争样。花谢落,草幽昌。柳丝摇曳长。
龙船驾,碧波划。胜景当堪入画。绿叶茂,杜鹃啼。陶情泼墨怡。
卜算子•咏石榴
王建华(河北)
绿树漫山坡,火焰燃枝炫。甘陕熏风暖意生,尽露红腮面。
笑靥展眉头,陌野游心伴。一睹芬芳独自香,美艳怡情赞。
花心动•有你人间更加值得
文/言笑居士
遥对西南,恐奢望、巍峨智光高格。公序森严,良俗无违,争奈世情都隔?寸心虽小坚如铁,赏慧质、冰清殊特。岂由那,须眉放肆,直通肝膈?
自古知音难觅。任玉树、临风亦成萧瑟。愤愤不平,朗朗乾坤,何处可容狂客? 花心动魄堪留恋,必然是、怜而犹惜。觉有你、人间更加值得!
💐💐💐💐💐💐
律诗常识
学者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中 把位置相近的平声韵分为八类,如下:
①“东、冬”为一类。
②“支、微、齐”为一类,“支微”较近,它们与“齐”较远。
③“鱼、虞”为一类。
④“佳、灰”为一类。
⑤“真、文、元、寒、删、先”为一类。其中“真文”、“元文”、“寒删”、“删先”、“先元” 较近;而“真元”、“寒先”、“元删” 较远;至于“真寒”、“寒元”、“文与删先”、“先与真文”原则上不能认为是邻韵。
⑥“萧、肴、豪”为一类。
⑦“庚、青、蒸”为一类,“庚青”较近,它们与“蒸” 较远。
⑧“覃、盐、咸”为一类。
注:歌、麻、蒸、尤、侵等五类无相邻韵部。
🍀🍀🌴🌴🌴🌴🌴
孤雁出群格”是诗律范畴的概念,又称为借韵。在近体诗中,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如果入韵,其韵脚处用字不一定与以下其他韵脚处用字处于同在一部,使用邻韵字也被允许,这就叫做“孤雁出群格。而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
格律诗的首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出群格”(或称孤雁带群格,就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带着一群黑雁振翅高飞)。格律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邻近韵部的字作为韵脚的,称为“孤雁入群格”(或称孤雁混群格。就好像一只孤单的白雁混入一群黑雁一起振翅高飞)。
最早称首句借用邻韵为“孤雁出群”的人是明代的谢榛。他在所著《四溟诗话》中说:“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宋人多有之。”沿用这种说法的今人诗家,如张皓先生在其主编的《古典诗词通论》中说:“唐宋人常不拘首句韵脚之规,而借用邻韵,后世称为孤雁出群格。”星汉先生在《今韵说略》一文也指出:“晚唐有于首句入韵的格律诗,借用邻韵的韵字,作为首句的韵脚,唐宋几成风气,视为定例,叫‘借韵’,起名号‘孤雁出群’……如冬韵诗起句入东韵,支韵诗起句入微韵,豪韵诗起句入萧肴是也。”
示例一
以林逋《山园小梅》诗为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撙。”
此诗首句韵脚用的是先韵,而园、昏、魂、樽的韵脚则是元韵字,首句借用邻韵,便属于“孤雁出群格”。
示例二
《访戴天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东韵)
桃花带露浓。(冬韵)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冬韵)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冬韵)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冬韵)
示例三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冬韵)
远近高低各不同。(东韵)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东韵)
🌹🌹🌹🌹🌹
押韵的五条忌讳,其中第二条是:“不能叠韵。即同一个字不能在一首诗中作两次韵脚,如“悠悠水东流,望川万古愁。今日登高望,碧空白云流”,此诗用了两个“流”作韵脚,这就是叠韵,乃作诗之大忌。”
有网友在文后留言对此提出疑问,并拿苏轼这首《观潮》来反驳我的观点: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他的意思是这首诗韵脚有两个“潮”,属于叠韵,所以我说“叠韵乃诗之大忌”不对。
其实这牵涉到“孤例不足为凭”的问题,因为我讲的是一种普遍规律,个例是推不翻普通规律的,诗和数学完全不一样。如果诗都这么写,岂不可笑?
苏轼的这首诗不仅叠韵,还有重句:“庐山烟雨浙江潮”,这更是诗之大忌,一般的诗是不允许这样写的。
其实此诗重句是苏轼故意为之,是表达哲理的需要。苏轼用此特殊表达手法来说明一个道理:见面不如闻名。此诗意思是“没见到之前,觉得庐山烟雨浙江潮很了不起,朝思暮想”,但“等见到之后,觉得庐山烟雨浙江潮也不过如此而已”。很有哲理性。
这种诗少之又少,正常的诗绝不能这样写,不能因为有这么一首诗存在就推翻“叠韵”之不当。同样的道理,不能因为某格律诗平仄不合规(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失粘),就否认平仄对格律诗的重要性。
下面再谈谈格律诗的“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
我下面的观点比较具有独创性,可能跟别处讲得不大一样,因为这是我自己深入思考的结果,是有道理的。
我讲押韵知识时曾经讲过,格律诗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当然邻韵主要针对平水韵,因为新韵对韵进行了合并,除了“十二齐”和“十三支”外不存在邻韵。
格律诗首句用邻韵非常普遍,比如苏轼这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首句韵脚“峰”属于“上平二冬”,而其他韵脚“同”、“中”均属于“上平一东”,所以这首诗就是典型的首句用邻韵的格律诗。
格律诗首句用邻韵,有人称之为“孤雁入群格”,有人称之为“孤雁出群格”。
一部分人称首句用邻韵为“孤雁出群格”,因为只有首句用韵不同,好似孤雁离群而去。相对应的,如果只有尾句用邻韵,则称之为“孤雁入群格”。
另一部分人则称首句用邻韵的为“孤雁入群格”,因为只有首句用韵不同,好似孤雁飞入雁群。相对应的,这部分人称只有尾句用邻韵的为“孤雁出群格”。
是不是有点混乱?其实只是首、末句的名字倒过来而已。
这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到底哪种说法对呢?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对,“孤雁出群格”和“孤雁入群格”其实是一个意思,都是指首句用邻韵。
为什么?
我说过多次,格律诗首句可以用邻韵,但从来没有说过格律诗中间句或末句也可以用邻韵,格律诗末句是不允许用邻韵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格律诗。原因如下:
一是格律诗首句可用邻韵是因为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对首句要求相对比较宽松;二是格律诗首句用邻韵的例子比比皆是,除了上面这首还有王安石的《元日》、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林逋的《山园小梅》、卢梅坡的《雪梅》等等,但尾句用邻韵的例子少之又少,几乎没有;三是若末句也可以用邻韵,那是不是中间句也可以用邻韵?那样的话邻韵就通用了,分韵的意义何在?
综上所述,格律诗首句用邻韵是允许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孤雁出(入)群格”,但中间句或末句不允许用邻韵,否则就是出韵。当然也存在末句或中间句用邻韵的个例,不足为据。
“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依据自己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去批判性的接受,去不断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