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论中国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
——后土文化:东方辩证唯物论之源(上)
陈振民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的产生,一是基于对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能量转化、进化论所提供的关于事物的发展、转化、联系的知识总结;二是基于对德国古典哲学名宿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分析性扬弃。二位导师在创立辩证唯物论的同时,并未接触到东方文明,尤其是未接触到中国的古代文明。他们不知道中国古代早就有了与自己的辩证唯物论基本相同而另有特色的阴阳与五行学说;当然更不知道这个东方辩证唯物论的源头就是后土文化。
所谓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它最初是指事物面日与背日而言,面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观察到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就以阴阳来说明自然界两种对立和消长的物质势力。阳代表天、刚、显、实、动、男等;阴代表地、柔、隐、虚、静、女等。在哲学上最早提出阴阳学说的是西周末年的大夫伯阳父。先秦史书く国语・周语》收有《伯阳父论地震》一文讲道:“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意即天地之气各有位置,天气为阳在上,地气为阴在下。而阳气不在上面,却伏在阴气下面,被阴气压得不能透露,不能蒸发,就憋出地震了。《老子·四十二章》也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说明万事万物都包涵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势力,这阴阳两气互相冲荡的结果,又得到统一,变成和气。著名的《周易》又进一步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变化,都是缘于互相对立的阴与阳的作用,只有阴阳会合才能产生万物,这是宇宙大自然的根本规律。《周 易·系辞下传》第五章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意即天地间阴气阳气弥漫,才能发生变化;雌性雄性相交,才能产生万物——也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北宋的道学泰斗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更加完善了阴阳学说,提出了“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即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的观点,认为事物本身包含着与其相反的因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相互依存,又相互消长转化。等等。
这一系列阴阳观,实际上就是一整套辩证法思想。它已具备着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特征,并且有自己中成极反、组异成同的独特规律。而它产生的时间,比西欧辩证法的鼻祖——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早了大约八百至二千七百年①。
所谓五行,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水火金木土五种基本物质。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这五种基本物质,说明万事万物的起源及多样性的统一。《国语·郑语》所收《史伯论五材》一文,是关于古代五行学说的较早的文献。史伯是西周末期太史,他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事物是由水火金木土五种物质组合而成的说法。并且认为只有不同性质的东西相结合,事物才能得以生长和发展。所谓“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也。史伯还提出“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的认识,意即同一的声音没什么可听,同一的色素配不成文彩,同一的味道无法引人爱吃,同一的事物无从进行比较。这是进一步发挥五种物质的和谐共处才能使事物繁荣的道理。《尚书》的《洪范》一文,又揭示了五行的性质和作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穡作甘。”这段话翻译出来即:水性是润物而向下,火性是燃烧而向上,木性可曲可直,金性可熔铸改造,土性可耕种收获。润物向下则产生咸味,燃烧向上则产生苦味,可曲可直则产生酸味,熔铸改造则产生辛味,耕种收获则产生甜味。这说明古人对五行的认识在逐渐深化。到战国时期更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后世的反生为克,泄多为克以及亢乘与反侮的理论。这些都是古人们按五行各自的性能从现实中导引出来的观点,是对五行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从上看来,以水火金木土五种基本元素说明宇宙的物质性,并由这五种元素而产生对其性质和功能的不断深入的认识,这就分明告诉人,五行学说反映了存在的第一性和意识的第二性,.是实实在在的唯物论。这种唯物论较之西欧的唯物论先哲——德国的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的唯物论,也早了大约二千七百年②
还须说明的是,以上阴阳学说不仅是辩证的,而且由于它是以宇宙万事万物为基石说明其辩证,故而它又是唯物的;五行学说不仅是唯物的,而且由于它又以互相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其物质属性,故而它又是辩证的。因之,无论是阴阳学说,还是五行学说,它们都是辩证唯物论的哲学。而且,阴阳与五行二者往往是互相交织,互为因果的。北宋周敦颐已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太极图说》中就说:“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即阴阳二气和五行之脉是很微妙地结合凝聚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辩证中有唯物,唯物中有辩证。这是对阴阳与五行的辩证唯物论性质的精妙论述和高度概括。
如此看来,哲学的最高境界——辩证唯物论,在东方世界,在我们中国早就有了!虽然它常常被人们说成什么比较樸素,其实未必。就即使如此,它产生的时间最少也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唯物论早千年以上,仍不能不是一个奇迹。而且,欧州古代文化的发源地是希腊,希腊最早的哲学家产生于公元前七至六世纪,其代表人物是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尤其是赫拉克利特,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见列宁《哲学笔记》),而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发端也比他们的学说早了二百年以上③。这,又不能不是一个奇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阴阳学说除发现了事物的显性存在和显性联系外,还发现了事物的隐性存在和隐性联系。它给宇宙万事万物是个有机联系的存在的定律,提供了理论根据。使人们除探索、认识能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出的阳性领域的事物外,还探索、认识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的阴性领域的事物。使宇宙大自然和人体的许多奥秘,许多神秘特异现象,被揭去某些人强加给它的封建迷信面纱,而显露出其合乎客观规律的科学真相。近多年出现的“生物全息论”、“信息传感说”,就是这方面研究的光辉成果。人们终于在逐渐地承认事物还有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出的一面,亦即阴性的一面。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以前所有古代欧州哲学家都没有接触、没有研究,因而也没有论述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有其与众不同的理论构架、思维方式和符号系统。所以说阴阳学说是中国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层次的辩证唯物论。这,更不能不是一个奇迹!
说明:注①②③附于下篇之后
2023.5.26 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