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淮文学》编委:
刊名题写:文锋
顾 问: 华 晓 春 姚 化 勤
主 编: 一骑红尘
副 主 编:袁辉 颜力 春生
执行主编: 冰波 颜力
总监校对: 冰波
执行编辑:在路上 文锋
校园征稿:小石
宣传部: 高山峻岭
发行部:春生 小石
企业广告部:刘 均 生
编 委:雨寒 一骑红尘 春生 颜力
小石 高山峻岭 刘刈 于广 蓝天白云
韩 镯 冰 清 兰 子(以姓氏笔画为序)

★散文馆
●太行山中脉延寿山奇妙的百泉群
刘孟领
据历史文化资料记载,太行山中脉有延寿山谷,山谷半山腰遗存有古人用的石洞、石桌、石凳等,谷中有泉清甜如甘露汁,故名甘露泉。

位于信都区宋家庄镇延寿山古地山腰的甘露泉,水量保持经常,晶莹剔透,矿物质丰富,百姓饮用并灌溉田地树木。自古传说泉水有治病的奇效,至今远近百姓络绎不绝常于延寿山谷取泉医病。相传清代四朝元老、三代帝王师祁寯藻曾于此泉旁静居修养。名泉因名人而更加知名于世,所以四面八方的人们常常至此取泉。据说,甘露泉周边的小山谷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泉,有的水大,有的水小,常年流淌在山谷中。淌出了延寿山谷,汇成小溪的泉水又汇入河中,流经北坡、路家庄,汇入著名的野沟门水库。
五一假期,我们文学艺术研究会、作家协会、文学爱好者一行五人从邢台市出发去寻慕名已久的“甘露泉”。
沿省道邢和公路一路向西,行四十多公里时,只见路南的野沟门水库碧波粼粼,蜿蜒曲折,清凌凌的水边户外游玩的孩子们欢蹦乱跳,水岸上的青草似丹青画卷一样,点缀的水库更加美丽。水禽鸟类在空中飞来飞去,世外桃源的景色顿时令我们心旷神怡。

当地老百姓指点我们顺路往前走找到寺院就找到泉了,有僧人居住在泉边,我们兴趣盎然地前往。右转行驶约三四公里,来到了邢台市信都区宋家庄镇太行山中脉的延寿山谷附近。右手大路边一块牌子上醒目写着延寿山观音古寺,心中想,有可能快到“甘露泉”了。

果不其然,车子开到山谷就发现小路上流淌着涓涓的细流,仔细一看,竟然是从路边一个泉水汪里淌出来的。延寿山观音古寺内静悄悄的,驻寺和尚或扫地除草、或诵经念佛、或打坐止静,令寻泉的我们肃然起敬。从当地百姓口中得知,宋家庄村有一位虔诚行善的女大德叫陈二文,勤劳一生,乐善好施,给家人带来了好福气。据说她预知时至安详打坐念佛离开人世后,家中亲人为了完成她的一桩大事因缘,在古地遗址上出巨资并联系她生前善友们共同发起恢复古地帮助修建延寿山观音古寺。后来人们感动于古地厚德,纷纷前来参与恢复建设。慕名前来寺院居住修行的出家人和居士都很善良,见人就微笑,还很热情地招呼我们吃泉水做的斋饭。还有很多社会公益志愿者来帮助打扫庭院,都非常有礼貌。大院北侧是一排坐北面南的三层楼宇,在楼宇的西头我们看到了心仪已久的“甘露泉”。泉水清澈极了,浅浅的,用砌石绕泉围了一圈,保护着珍贵的泉水,谁来了都可取水喝。僧人们只管尽责保护泉水,分文不收大家的,还免费赠送5斤的塑料小水壶,使我们不由地感到了这世间的无比美好。紧挨着甘露泉还有一汪形似观音菩萨“玉净瓶”的泉水汪,旁边庄严的雕塑着金身净水瓶观音佛,泉水汪后是紫金色刻版的著名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泉水甘甜清和,干旱时不减水位,雨季也不长水位,除了供养坐落在这里的寺院僧人们饮用外,百姓随便来取泉回家,还可以灌溉田地,水位一直平稳。传说周围村庄老百姓有眼疾或身不适久治不愈者,凌晨3点取水诚心念观音神咒一百零八遍,越七日不间断,能奇迹好病……这时,我们好奇地拿出空瓶,单膝跪爬在甘露泉周边砌台上,弯身伸手取出这天然的泉水,抬头仰饮,啊,好甜!
紧紧挨着“甘露泉”的玉净瓶泉水汪也是延寿山半坡岩石中静静涌出地表的泉水,看到它心里就很舒服。

相传,延寿山古地曾经有三位国师静居过。一位是被称为东方鸠摩罗什的东晋国师道安大师,曾在距离延寿山不远的太行恒山建寺安僧,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20多岁时至此求法在道安大师坐下披剃,后在江西庐山结庐修道成就非凡;一位是唐末五代僧,

自幼习儒,怀经世济国抱负的永明延寿大师,禅宗的祖师,因为日修百零八遍佛经,十万圣号洪名而有更高成就,被称为净土宗六祖。其多闻、见地、文才,千多年来无人企及。一位是清代四朝元老、三代帝王师祁寯藻,在此居住时间最长,至今,宋家庄村老人都还津津乐道他的感人事迹,现在村里还有祁氏家族的人群生活。
经年累月,延寿山谷代代有高僧大德隐居静住,被终南山前来借助过三日的修道人称为“小终南”。日久天长,数华里的山谷许多沟沟坎坎竟然平地上涌出了无数的泉水汪,山泉汪也供养着历代无数慕名来到延寿山谷养生静住的人群。周边山谷不计其数长年累月涌出的泉群,就叫成了延寿山百泉群。现如今,前边村庄的许多老百姓在这个山谷随便找一个涌泉,在泉坑之上砌一个水池盖个平石板接一根水管通在自家院子里就能吃水。我们沿着延寿山坡岗,向东北方向实地查看古韵悠长的百群泉。

寺外的水泥路面有3米宽,从山上流来的路面上水洼连连,流水潺潺,我们小心翼翼地仔细观看,以防湿鞋,以防滑倒。当地人说,这山谷好几里地道路也是陈二文大德家人修的,后来积德行善的人们也前来一起捐修更长的道路,接通了政府铺设的村村通公路,方便了百姓上山修剪果树,充分展示了太行山老区人们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暮春的阳光,洒在身上热乎乎的。路的两侧,尽是延寿山特有的荆棘和郁郁葱葱的树木,微微山风吹动着草木左右晃动,好像海洋里的波浪柔软起伏。
我们开始爬山了,虽然气喘吁吁,荆棘丛生拉扯着衣裳,山风亲吻着我们的脖颈,但是,我们感觉把山踩在脚下,产生了人到山上便成神仙的感觉,洋洋自得,兴高采烈。

我们一直顺着山谷地堰的梯田石墙向前攀登,那高低的地势,峰回路转带着惊险,让大伙儿陶醉其中,满目都是蔓延开来的绿意,早春那一束束果树上的小花已由婉紫嫣红变成了娇翠欲滴的青绿小水果了。
就在北山坡下,有个小方洞,只能藏一人,据说这小方石洞就是古代和尚在此打坐的洞室。和尚打坐,只饮洞前的泉水。这泉水水坑面积不大,直径一二米,水也不深。自然从地上涌出的泉水,当地农民砌了个池子,还可浇地种庄稼呢。我们继续漫步在高山下的坡岗上,时不时看见小松鼠跳出来,好像见到游人格外高兴,一溜烟跑了。当地人说,那山林茂密中野猪、野兔、野鸡时常出没,这里俨然一个天然大氧吧。

我们站在延寿山中顶四周眺望,好像站在一个大莲台中间,远处起伏群山像极了莲花瓣,千山万壑,郁郁葱葱。此时宋家庄镇的青山绿水尽收眼底,远处西坡跟下好像还有一条南北向的大河,各个村庄分散在沟壑之中好像积木一样,或二层楼林立,或平房排列,都倒映在绿色之中。老百姓还给我们讲了姜子牙封神前居住放甲铺村,每天来宋家庄买白面的故事。山脚下的延寿山百泉小溪,蜿蜒前行,似一条银链闪闪发亮,一直汇入野沟门水库,生生不息,奉献人类。
这正是:
太行延寿山水汇,风清栉荫郁葱翠。
甘露泉水治疾病,花草树木掩映醉。
阳光和煦风光好,自然生态奉献美。
青紫宛若水墨画,鸟语花香活百岁。

好!脚下又一泉池!这也是人为的石砌池沿、池帮,水质好,水色秀,掬一口清爽宜人,一看就知道是用来供人们饮用的。这泉水附近的山坡上,还有山石小屋坷垃,门口两侧的石墙上还有窗孔。据说又是古代和尚修道用的石室,在此只饮水,不吃东西,静修饮水一段时间后,推开封闭的石门,就回寺生活。经过打坐,使思想境界提高升了级,就能够利益更多的人们。
啊,一旁水沟的泉水哗哗流下,又一泉水,又一泉水……

作家风采
作者简介:刘孟领,男,68岁,中共党员,河北邢台人,笔名孺子牛,自幼爱好文学和书法艺术,为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文学作家》签约作家,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和文学写作技能大赛奖励。作品散见《河北文学》、《文学作家》、《邢襄文化》、《邢台日报》、《牛城晚报》等报刊媒体。

●老同学聚会感怀
文/李德强
扶师一别四十冬,今日聚会喜相逢。心情激动难表达,老泪纵横似泉涌。光阴如白驹过隙,毕业之后,一晃四十载;
日月如梭又似箭,今日相聚,已近古稀年。
我们扶师84届同学是特殊的一届学员,是特定环境下的中等师范生。我们不属于推荐生,我们不属于普招生,而是民师出身的成教生,带职进修生。入学之前我们的年龄大多已经30岁左右,属于50后或60后的一代人。在本地任民师期间,大都已经是中小学校长,业务主任,斑主任,或学科带人,或至少五年以上教龄的一线教师。
通过民师招教的形式,我们考入扶沟师范学校。两年的正规师范学习和研修,使我们在原来基础上,能力和学识及眼界都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使我们教学管理更有经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教育理念更加先进;教学业务更加胜任。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和学识皆都得以增强,实力更加雄厚,修养更加高深。
由此,毕业后我们再次回到教育战线,每个人都做出了应有的更加显著的令人点赞的贡献。我们为社会培养出了有用人才万万千千。可谓桃李满天下,栋梁数不清。也可说我们这代人皆是出类拔萃之人才;教育教学之功臣,社会认可的最可尊重的人。
我们这代人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证明了我们对教育的忠诚和热爱,我们这代人以卓越的贡献证明了我们的人生价值和观念。
(荣获国家,省市县模范教师荣誉称号者比比皆是,成为县乡镇优秀教育领导者多如繁星。)
自誇一点:是我们这代民师出身的"土八路”,撑起七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大厦,我们为中国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为中国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无愧于这个时代,我们无愧于当今社会,我们无愧于党和国家寄于的厚望。我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艰苦奋斗,勇于担当,不负韶华,踔力前行。沤心沥血,拼搏上向,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完成了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受到了家长的尊重,受到了学生的拥戴。我们引以为豪。值得骄傲!
我们成就了教育,教育也成就我们。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辉煌人生!
(出于时代的需求或个人志向,转行到行政,企业的同学,工作成绩更为出色,为社会贡献更大。我们应为这部分同学表示祝贺和庆功。)
再回首,忆当年。同学们同吃一锅饭,同饮一桶水,同住大懒铺,同窗共学习的情景,记忆犹新,令人难忘。若能返老还童,我们情愿永远定格在那个美好的学习环境。
课外之余,我们自由活动,快乐聊天。畅想未来,规划前程。谈古论今,指点江山。恍若昨天,谁不倾情!若青春可再,真想回到那个当年岁月,永久停留在那种激情无限的生活之中。
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亲如兄弟姐妹,建立起了同学间的厚谊深情。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现如今,同学们都已功成身退,完成了教育教学这一光荣使命。解甲归田,马放南山。我们退休多年,闲赋在家,贻养天年。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也是退休后生活的一种幸福晚景。
奈何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憐白发生。这才想起来我们都老了。老是真老了,相互看看两鬓斑白,,发如银丝,光头禿顶。折皱满脸,宛若树皮。老眼昏花,动作迟缓。真个是:朝如青丝暮成雪。昨天靓男倩女,今日老朽翁妪。
老归老了,可情感日愈俱增,深厚的同窗之谊,难忘的同学之情,总是萦绕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做梦时多次返回校园,思念时不由得老泪纵横。何时能团聚,何时再相逢?令人缺憾!
是啊!同学们毕业分手后,各奔东西,各司其职,忙于事业,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忙于家庭,再也没有见面机会,或很少见面。此实属憾事一件,人生未了之情。
今日终于团聚了,聚会弥补了同学们多年来的缺憾。相见实现了同学们多年来的夙愿。
筹备会决定:从今年起,扶师84级二一班的同学聚会每年一次,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永远!
在难得一聚的聚会现场,同学们尽情的欢笑,尽情的畅谈,尽情的交流,尽情的狂欢。共同回忆当年的美好,共同回忆当年的快乐。共同回忆当年的友谊,共同回忆当年的情缘,共同回忆当年的滴滴点点。
哪怕回忆到一个滑稽场景,同学们都发表感言,激动不已。感觉值得怀念。哪怕回忆到一次有趣笑话,同学们都笑语欢声,打浑趣谈,感觉值得纪念。哪怕回忆到一次夜场电影,同学们都兴奋不已,讲述情节,感觉值得一谈。
………
宴会开始,同学们共同举杯:热烈庆祝这一欢快乐喜庆时刻!
频频劝酒,热烈庆祝四十年來第一次相聚团圆!
宴会结束,同学们互增礼物,送行之时,相互祝福!不舍之情,难以言表。有诗贊曰:
同窗之谊深如海,同学之情重似山。一日同学百世修,亲如手足缘于天。同学大聚会,遂了平生愿。今后常坚持,一直到永远!
(注:扶师84届二一班同学聚会,由于种种原因,情况特殊的同学会有缺席者,今天我们在场的同学,没忘他(她)们。也都在为特殊情况未到现场同学共同祝福:祝他(她)们家庭幸福,身心健康,老有所乐,万事胜意。同时希望今年因情况特殊而未到达现场的同学们,下次能够如期赴约,参加聚会,共同欢聚一堂)。

★诗歌园地
●心境(外一首)
文/马学令
一杯茶
一本书
一段音乐
茶香氤氲
音乐轻轻流淌
书本阅至某个章节
墙壁如雪
沙发依着窗户
帘外的小院
几畦青菜和两朵石榴如火
一道墙与世相隔
他的心中
院外 孤独
院内 快乐
●雨夜
听风
风声渐弱
听雨
雨声远离
坐在时间之外
感觉黑夜的动与静
一丝薄凉放下睡意
此刻,尘世的浮躁
开始沉淀
有声,无声
梦,渐入佳境

●麦秸垛垛
文/小石
黎明
你的歌声从夜空传来
唤醒了我几十年的记忆
敲打着我敏感的神经
清脆 嘹亮
高一声 低一声
——麦秸垛垛
不知有多少个日子
天空回荡起你的歌声
是从立春到清明
还是从小满到芒种
是只在春夏
还是从初春到长冬
只知道每天
从黎明到清晨
从午后到傍晚
半空中都是你的歌声
——麦秸垛垛
不知有多少空间
充满你的歌声
是遍及华夏大地
是遍及中原
还是只在鲁西 皖北豫东
只知道
不在都市 只在乡野
到处都是你的歌声
——麦秸垛垛
不知道
该如何翻译你的歌声
是“割麦插禾”
还是“麦秸垛垛”
是“布谷 布谷”
还是“傻瓜喝醋”
一种翻译都是一个传说
而我钟情的
不是“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凄凉
也不是“子规夜半犹啼血的”愁苦
而是“麦秸垛垛”的诚朴
“割麦插禾”的呼唤
——麦秸垛垛
没有百灵的欢快
也没有黄鹂的婉转
只有淳朴的歌唱
深情的呼唤
我愿远离都市
永居乡野
只愿你这歌声永留身边
——麦秸垛垛
(注:布谷鸟,又名杜鹃、子规、子归等,一种名曰四声杜鹃的布谷鸟,豫东农村俗称之为“麦秸垛垛”)。

●写给六一儿童节
文/刘均生
迎着旭日灿烂的阳光,
我们走在繁忙的道路上。
清风拂过岁月的面颊,
传来串串银铃般的声响。
这是一队队可爱的孩童,
就是早晨初升的太阳。
这又是黎明前的第一道曙光,
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又一个六一儿童节到了,
处处都是欢乐的海洋。
打量着一张张稚嫩的笑脸,
暖意在我们心头荡漾。
年龄不是我们的距离,
都把祖国美好崇尚。
祖国的希望靠孩子,
少年强则国强。
趁我们正值年轻力壮,
追随孩子们的脚步,
跟上孩子们的理想,
引领孩子们共筑中国梦想!

●小满急雨(外一首)
文/刘均生
一阵急雨洒田间,敲得老农心不安。
小满最怕半墒雨,精准把量避风险。
●小 满
暖风吹熟枇杷甜,小麦籽壮水周全。
黄梅半老蚕成茧,机械整装待开镰。

★《黄淮文学》征稿
《黄淮文学》是一颗闪耀的明星,在豫东大地冉冉升起,
《黄淮文学》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加入《黄淮文学》编委。《黄淮文学》以“高雅,唯美,国风”的理念,精心为正能量艺术爱好者提供抒发情怀、展示才艺、学习的交流平台。
《黄淮文学》征稿主要收录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
主要要求:1.作品立意要新,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杜绝政治敏感问题,一旦发现,永不录用。
2.《黄淮文学》微刊开辟如下栏目:(诗苑天地) (古风清韵) (小说园地) (散文花絮),现代诗每首限制20行以内,力求精简,思想健康,富有意境、内涵和跳跃性;格律诗平仄押韵符合要求,用新韵要注明。
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作家踊跃投稿。本刊暂无稿费。
另外招募主编、副主编,诗策划若干名。
联系电话:13283719267(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1760277215@QQ.COM
投稿须知
作者在投稿之前认真检查作品,对错字、句进行修改后方可投稿。
投稿可以通过邮箱投稿,也可以在《黄淮文学》交流群贴稿,以便老师收稿,也可投邮箱,邮箱投稿可编辑文档,不接受贴稿。
《黄淮文学》坚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以稿件质量为前提,拒绝人情稿、贿赂稿,稿件要求原创首发,禁止一稿多投。

点击二维码,关注黄淮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