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作家鲁临。自由撰稿人。
母 亲
我最爱我的母亲,一直都爱!
那是1975年,某一天的清晨梦中,我的母亲身穿白袍在尘埃中翻滚,我一阵心酸,想把母亲扶起,可是怎么也够不着…等我起来后我接到电报,母病重速归!我急忙撇下媳妇和儿女,从老家直奔天津可是这一会儿如闪电般,悲切从天降,在医院的停尸房里见到了白步裹着的母亲,我抽涕着抹去了母亲嘴角的血迹,伏在母亲冰冷的胸前痛哭…晕乎乎不知在哪里?像卸了罗丝的机器,躺在家的床上睡着了!
送葬的车开动了,在车中,我的情绪低沉,抬眼天空也是乌云密布,感到空气也凝固了,告别的最后时刻,看着母亲留下来的面容,永别了!
当火焰把所有的花圈都化为乌有,灰屑腾空,噼里啪啦的暴咧,我猛地往火焰冲去,要和母亲一起逝去!
我精疲力尽了,我在床上睡着了,隐隐的听了父亲声音,前窝后继吗!我猛然坐起大声喊道,什么意思?妈妈刚走你就想…!
母亲的骨灰,我抱起带回家乡,不顾乡村的顾忌,放在了屋里的墙壁上:我心想母亲,我们天天在一起!永远在一起!
2023.5.29
文核掌握之后的灵动与震撼
今音评论:
这篇散文《母亲》以一句人物语言的细节生动,使得全篇变得透亮起来,这个亮是指散文人物的语言内涵至深,而获得了对全文的支撑。这句话被作者结构在第五段,“我精疲力尽了,我在床上睡着了,隐隐的听了父亲声音,前窝后继吗!我猛然坐起大声喊道,什么意思?妈妈刚走你就想…!”如果散文抽掉了这一段的人物行为语言描写,这篇散文也就显得一般化,因为,写有感母亲散文的作者非常多,尤其到了清明节气的时候,这部分散文和诗歌会大量的涌现。之所以要说这篇散文的第五段对全文起到了支撑作用,因为,它表现出了在繁杂的人生当中的一段缘起缘落。散文人物没有直接道明这句话,而是在“就想”的后面用了省略号来表示一段空白。
这是散文的想像空间,它所带来的是语言的张力呈现。这个第五段,也是这篇散文的“眼睛”。散文一共六段,很明显,散文把“眼睛”安置在了尾部,起到的是压轴作用。从散文的结构来看,六段的走向是一个顺序的结构,容易把事件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楚。其实,这篇散文通过第五段人物的一句话,如果从体验生命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一个缘灭缘起的由头。
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所呈现的是传统的伦理框框,人物的一句话是按照框框的要求在束缚父亲,而父亲在这篇散文里面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父亲的影子和神态,而是通过散文人物的这一句话,来给读者提供一个可以揣摩的思维空间,这个空间,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养和文化沉淀,来对之作出各种不同的反映和表态,作为表态,散文第五段的人物语言已经旗帜鲜明了。这是散文所要构筑人物与事件矛盾的一个方面。
在这里也可以把这一段人物语言看作是整篇散文的内核。在文学创作的时候,一旦掌握了核,它会爆发出和演绎出各种文学作品,比如,剧本、小品、散文、诗歌、小说等。就这篇散文而言,在认识其灵动和对读者有震撼作用的,也表现在第五段人物的这一句话。其灵动是指六个段落内部的文字结构,而震撼是指对读者能够打动心灵的地方。
这篇散文的第五段就是起到了震撼作用,围绕这一句话,它的张力在于提供了一幅复杂的形象构图,在构图中,好像看到了父亲一系列的行为操作,其中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要把这篇散文从小说的角度去进行结构的话,主要是依据人物这一句话来对人物细节进行扩展,按照编写故事大纲的要求,可以对故事结构不断进行分解与充垫。
也可以写成一篇千字左右的小小说,也可以结构成一篇几万字的中篇小说等。这时候发现评论并没有传统的理念要求在对全篇进行诠释,而是选择了一个点位,着重从文学的创造力方面在进行认识。如果作者掌握得道,在文学作品的创作力方面会一发不可收。
作者:鲁临
评论:今音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