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董素印简介:
江苏省射阳县政务办董素印,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某市级网站特约编辑,从事新闻宣传、党委秘书、新闻采编、党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三十多年,100多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采用,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入选《中华文化人才库》。

走过“新华门”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早就听说新华门内是国家政务机关办公之地,也就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是中南海和最高权力的象征,更是亿万人民敬仰向往之地。虽多次到过北京,只是坐车路过西长安街,多次与新华门擦肩而过;那次因公事日程安排宽松,有幸步行走过新华门,近距离一睹这个神圣而又神秘之门的芳容和威严。
新华门是中南海的正门和标志性建筑。门口是一座古典风格琉璃瓦顶雕梁画栋的二层明楼,楼的上层四周槅扇,朱栏护廊,给人以开朗典雅的感觉;二楼檐际高悬着金红交辉的大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与一楼前檐下金字楷书“新华门”三字棋匾,上下映衬,使这座古典建筑更显得庄重气派。更吸引眼球的是门内一块红底金字的大型“毛体”匾额,上书“为人民服务”五个金色大字,成为新华门内一道熠熠生辉的“玄关”,更是新华门对外展示的一道亮丽风景。
《为人民服务》是小学语文教课书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毛泽东。这是当年毛泽东主席在战士张思德追悼会上的一次演讲,影响深远,他说:“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篇演讲既是祭文,也是宣言;从此,普通战士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贯穿历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被写进了《党章》,成为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如今,不仅是新华门,全国上下党政军机关单位,“为人民服务”成为政治宣言,随处可见。
走过新华门,仿佛听见了“为人民服务”的庄严宣誓。就在战士张思德追悼会后不久,毛泽东主席在接见新闻工作者时指出:“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他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在党的七大上,“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这句话被写入了党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重宣誓和承诺;“为人民服务”后又写入宪法,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和座右铭。
走过新华门,仿佛听见了“人民万岁”的呼号。这是70多年前天安门城楼上的激情回荡。一部《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纪录片,以1949年的开国大典胶片素材为基础,记述的群众大游行中,集结的工人、农民、学生队伍齐声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而天安门城楼上“人民万岁”的回应不断,城楼上下热情高涨,掌声与欢呼声如潮水般经久不息。这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的亲切关怀,从天安门城楼、从中南海传递到祖国辽阔大地。70多年来,开国大典上“人民万岁”的高呼始终在历史长河中回响,它是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主旋律。如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党和政府坚持的思想理念和光荣传统。
走过新华门,仿佛听见了“人民满意”的忠实评判。“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中央作出的这一精辟论断被写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深刻回答了新的赶考之路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问题,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奋斗目标”的初心使命。如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随处听见党中央“请您批评指正”、“您是我大姐”的亲切话语,始终把自己摆在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地位,彰显领袖“以人民为师、以人民为中心”的谦逊风范,这是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2022年,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了一批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作为受表彰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单位中的一员,我倍感自豪,无比骄傲,更觉得使命在肩,责任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