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篇:颜 渊
崇德容易辨惑难(8)
【本节提要】人是感情动物,人的思想言行最易受情感左右,因此,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最大的缺点和最难逾越的障碍就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心态,此即为“惑”!

【原文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我们前面介绍过,在孔门弟子中,子张年少率真,《论语》中录入他与孔子的对话最多,交流探讨的面广且许多问题很抽象,给人以打破沙锅闻(问)到底的印象。因此,孔门弟子普遍认为他是个不善于用脑悟通而好钻牛角的书呆子,被讥为“贱儒”,在孔子死后,也未被列入“七十二贤”之列。其实,从《论语》中录入的对话来看,子张提出的好多问题,不仅深奥,而且是“所以然”之类的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智慧问题,并不肤浅。比如,在【12.6】他提出的“如何才能做个明白人”的问题以及本章的“崇德辨惑”问题,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很现实的问题。孔子针对子张的问题,总是从实践的角度给予启发诱导。
“崇德、辨惑”这两个词连用在一起,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崇德”,钱逊在《论语浅解》中的注解是“提高道德修养”,南怀瑾先在《论语别裁》中认为“崇德”指的是个人的修养,对此,不敢苟同,因为这样解释,可能混淆了这两个词连用在一起所涉及的主客体关系。
我们先讨论“崇德”这个词。“崇”当是推崇、崇尚的意思,可引申为“倡导、营造、树立、培养”等意思,“崇德”用现在的语言表达,就是在自己生活的圈子内培养崇尚道德的氛围,主体是自己,涉及的对象(客体)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定范围的所有对象,即“氛围”。比如,在自己的家中,在自己领导的部门、团队中等,是以自己为主导的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对象。 “问崇德”,就是“如何推崇道德”即:如何才能使人人都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意思,并不单纯指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很显然,子张是站在“领导者”的角度,提出了“如何带领团队、建设团队”的很现实的问题。
理解了“崇德”,“辨惑”就不难了,就是明辨是非真伪,不被假象迷惑蒙骗的意思。“崇德、辨惑”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即内圣)的外用,体现的是一个人的领导才能和智慧,是“治”的问题。由此可见,子张的问题,并非肤浅,而是极为深刻的、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非常现实的实践问题。
对子张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孔子从指导思想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给予答复。“主忠信,徙义,崇德也”是指导思想。“主”,是注重、倡导、支持等意思,“忠”指对人对事,心无二念,尽心尽力之意,“信”就是诚实守信,不欺诈亦不自欺。“主忠信”就是支持忠实诚信的人;“徙”,迁移,“徙义”就是向义靠扰,即引导大家为人处事自觉向义靠拢,说这样做,就是崇尚道德的做法。用现代社会的观念来解释,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忠信品德,引导民众的行为自觉向义靠拢。“主忠信”是的旗帜,只有举起这个旗帜,才能树立正气,引导民风崇德守义。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讲的是个人的修养,意思是,对人对事心态一定要宁静,要客观理性的评判事物,辨析真伪,不能感情用事。否则,就会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而辨不清是非。人是感情动物,人的思想言行最易受情感左右,因此,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最大的缺点和最难逾越的障碍就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心态!所以,儒家特别强调“静”的修养,只有心静,才能做到客观理性,此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也!但要真正达到这种修养的程度确实不易,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不是因一时的激动、冲动失去理性铸成千古遗恨,毁一世英名?!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历来学者大都认为这两句诗放在这里不伦不类,令人费解。可能是“错简”,是当时编辑成册时将本应该放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一章的竹简摆错了位置放在了这里。对此说法仍需商榷。

多情女子负心汉
我们不妨学习一下这首诗的全文:
《诗经·小雅·我行其野》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昏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因丈夫喜新厌旧而心情郁闷的女子独自在野外散步自言自语派遣心中幽怨悲愤的情景。“新特”指女子丈夫的新欢,“诚不以富”诚,确实的意思,富,丰富、富有,这里是“多么好”的意思。诗的大意是:我独自行走在荒郊野地,到处杂草丛生,好不荒凉。因为婚姻的缘故,我来到你家。既然你不养活我,就把我送回我的故乡。因为婚姻的缘故,我与你同居一屋。既然你不养活我,就送我回去我不再来!你不念结发之情义另求新欢,不是你的新欢有多好,而是你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罢了!
诗的最后两句“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一针见血戳穿了男子抛弃旧情另觅新欢的本质,抒发了女子对丈夫绝情寡义的悲愤与痛惜之情。孔子在这一章引用这两句诗,应该是说,如果感情用事就会像这首诗中的男子一样,失去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