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与云朵的邂逅
第三篇
文/周天明
一一读张林华老师《一生不过一念》片断
题记:我一生在基层从事劳作和工作,虽然喜欢文字,但真正阅读并不多。近获张林华老师力作一部,初读便有伯期相遇之感。为加深理解,欲边读边写些体会感受之类的小文,请老师和诸友不吝赐教。
第三篇:读而善思
张林华老师是个科班出身的学者型官员,见多识广,观察入微,思维慎密,文字优美,言必引典,其作品以生活为原料,诗意为味蕾,哲理为营养,读之会令人怦然心动,茅塞顿开,有相见恨晚之感。通过阅读他的这部力作,我认识到这不仅来源于他的天资禀赋,更得益于他的善于学习和善于思考,从不人云亦云,而是以大量的“在我看来”这种招牌式的提示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从他的《阅读其实是个性的体验》和几篇关于阅读命题的文章中可以更直接看出。他说“我记不清自已的阅读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反正自儿童时代起,我就比较喜爱读书,但凡拿得到手的书均会如饥似渴地阅读,也算涉猎广泛……直到人到中年,开始对各类阅读榜单多了一份关注,借助于专家的意见,有选择地阅读。”可是读了榜单重头推荐的梭罗名作《瓦尓登湖》后,觉得“这真是一种很糟糕的阅读体验”,原因是“那些貌似哲理的冗长议论,事实上有多处是很自以为是或自相矛盾的。”老师认为“一个人选择一种自己适合的生活方式没什么不好,可是这不就等于有了教训甚至攻击人的资本与权利。”并认为“阅读体验是一种个人感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选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获取自己喜欢的阅读体验也就够了,与他人无甚关系。”
在《什么是“警觉的阅读”》一文中,老师即传授阅读的方法,认为“阅读绝非一时一地、一蹴而就之事,应该落实在字里行间,把文本里掩藏或浅或深的所有宝藏,在持之以恒的重读中渐次打开,展示它的美妙。”老师对《瓦尔登湖》反感,却在这里被书中一句话吸引并产生共鸣,“真正的阅读是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我想,所谓的警觉阅读就是指由表及里,粗中取精,善于甄别,为我所用吧。我一生为劳作和工作忙碌着,没有空闲和耐心从事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除在成长阶段囫囵吞枣般阅读过国内的四大古典名著,和少数反映革命题材的诸如《青春之歌》《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外,出社会后基本就是与大地为伍,与鱼鸟对歌,没有过“踮起脚尖,警觉阅读”的体验。真真有这种体验,是发生在接近退休前钻进古纸堆里,寻找和考证前人生活和繁衍的点点滴滴,在云遮雾罩的书山卷海中抽丝剥茧理出真相,把模糊了的历史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那时阅读是真正非常“警觉”的,蛛丝马迹都不会放过。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文化水平已与我们这代人不可同日而语,我们那代人像我读到高中已非常了不起,比我父亲高出二级(父亲小学毕业)。可到我的下一代普遍大学水平,但论实践知识却基本是落到五谷不分的地步了,动手能力越来越差。有人认为书读得越多越文化,但张老师以凤姐为例,认为管理是一门科学,其中有大学问,有大文化,王熙凤把乱糟糟的宁府治理得秩序井然,不是文化又是什么?
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不要把文化狭隘化,实践第一,知行合一才是王道。
当今有一个现象是非常揪心的,以所谓的正规管理为名,行谋小集团利益为实,譬如,以有病看医生为名行医药和医疗垄断;以不输起跑线为名行大办课外培训;以正规出版为名行圈子文化;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名行市场垄断等等。最搞笑的是,网曝清华北大的教授要采用自己的论文,还必须向某公司支付高额费用,否则便要被以侵犯知识产权为名告上法庭。所以,张老师举例令人生厌的《瓦尔登湖》被众多榜单推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在作怪。
清纯已是过去式,道远还须火金睛。半枕诗书欲济世,还亏务实有明人。
2023年6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