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昌武,70老人,黄石市摄影家协会顾问,1994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从影40余年。
摄影诗

在老屋火塘上烧水的老人。摄于阳新县王英乡附坝村。
火塘边
恍如四十多年前
我插队落户时的情景
火塘里跳动的火焰
仍然在灼烤着我的脸
瓦壶里烧着井水
鼎锅里煮着干薯片
一根烟黑乌亮的吊杆
紧紧钩着的是苦涩
墙上高开的小窗洞
挤进一抹淡色
照见土砖垒的灶台
满是烟尘的墙面
火塘里火苗忽明忽暗
眼里的泪水干了又湿了
我默默地瞅着跳动的光亮
透视着一个红火的明天

石昌武摄于福州市三坊巷未拆前。
飞檐
凌空欲飞的一角飞檐
仿佛一支神来之笔
在阴晴圆缺交替的天空
勾画着出古往今来的壮丽
勾画满天彩霞,碧空如洗
勾画如钩晓月钩起漫天晨熙
勾画孩子彩翼绕飞檐角的梦
勾画绵绵不绝的诗情画意
它融汇了民族文化的重彩
才有让世界惊叹的神奇
它像飞天向上伸展的手臂
张扬出腾飞梦想的希翼
也许有一天难再寻它的痕迹
它的美妙留在了史册和记忆里
就像今天永远延续昨天
万紫千红会装扮出新的天地

梅园的摄影爱好者。2020年元月摄于黄石湖北师范大学。
摄梅人
或冒着濛濛细雨
在这里留连
浮动的红雨伞
映红了春的笑臉
或踏着厚厚的积雪
寻一缕春的气息
心灵和绰约的香魂
在洁白的天地间缱绻
对春有多憧憬
对梅就有多喜欢
一心把她留在画中
也把自己留在了春天

篮天下的藏族牧民人家。摄于四川省阿坝州红原俄么塘花海景区外。
藏族游牧人家
酒一样透明的天
是醉人的蓝
几片飘浮的白云
像酒水中翻起的浪花
一座简陋的帐房
就是他们流动的家
哪儿草肥水美
家就在哪儿驻扎
千百年形成的习俗
已是不关贫困的常话
用游牧当画笔
写意蓝天下最壮阔的画
一坡坡牦牛
遍野的羊群
家就是大本营
指挥着千军万马
游牧人的家
一道独特的风景
背在肩头驮在牛背
就像天上飘动的云霞

摄于黄石市韦源口。
田头早餐
是一年最忙的季节
上半夜布谷鸟还在催着
“ 快快插禾”
这一家顶着星星开工
天大亮,又把早餐送到田间
无暇伸一伸腰
就坐在田埂边的土堆上
春风轻轻吹过
拂动粗磁碗内的粥香
上镜的
只有妇幼老少
年轻人都飞到外面去了
他们都天外有天
远处几缕冉冉的炊烟
在红瓦楼房间缠绵
尽管劳作很辛苦
但希望看得见,美景也望得见

夜已深,一辆大巴满载着俄罗斯中学生来到这里,他们一下车就热闹起来,拍照玩闹。晚11时,摄于南京夫子庙。
夜深,夫子庙来了俄罗斯中学生
深夜,一辆满载的大巴
满载着俄罗斯中学生
满载着遥远北方的向往
终于爆满,爆出一街风景
一张张笑脸仿佛鲜花绽开
镜头也装不下笑意盈盈
骤起的一阵“乌拉”
如火山迸出孩子们的激情
火树银花的六朝古都
用绚丽的光彩拥抱客人
这里的长江日夜奔腾
静静的顿河是否不再宁静
国界庄严,相距遥远
不阻隔友好交往与交融
连接世界的一带一路
已经牵起了友谊的彩虹

摄于泰国候车时
外国女孩
摄像的镜头里
可有一池清水
她从镜头里走来
就像一朵
清丽淡雅的莲
水润的肌肤
如晨晖中的莲辩
嫩绿的无袖衫
似摇曳的风荷
清香在天地间缠绵
她走进一双双眸子
化作了星光点点
问她的来路远么
远在天边
却也近在眼前
作者简介:

蔡民治,武钢大冶铁矿退休。在家养养花,训训儿,送送孙女上学,炒个股,烧个菜,看下新闻,写篇心得,其乐无穷。曾经是长江文艺的特约记者,笔名宏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