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首诗究竟为何人所作”说开去
文/周天明

一
2011年,我在编写《舜耕历山》时,为寻找金华韩循仁寓居永康岗谷岭口的资料遍览群书,其中在《正德永康县志》中发现有一首字迹模糊的《赠韩进之》诗作,反复辨认后发现颈联已缺失上句文字。有关韩循仁存世作品所剩无几,为他写的诗几近为零,对这极为珍贵的赠诗岂能放过?我凭自己略通格律的半桶水,冒天下之大不韪,按后句的意思和格律,揣摩着补上前句,然后编入《舜耕历山》的文本中,并辨识《正德永康县志》和参考荆川陈氏家乘的落款,把作者署为李载。

2015年《永康历代诗词选》出版,我读后发现《赠韩进之》变成了《赠韩进士》,原是别人赠韩循仁(字进之)变成韩循仁赠别人(韩进士),诗也从原来的七律变成仅有前半首的七绝。其谬的原因大概是照搬了2004年出版的胡春鸿先生编著的《永康古代诗歌选》的缘故。
今年6月1日,我去位于市图书馆四楼的永康文献丛书编辑处,领取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永康文献丛书》,并与李世扬,朱维安,林毅,麻建成诸君进行愉快交流,获悉其中一本我关注的《正德版永康县志》也在复版之列,心头大喜,滔滔忆及我当年查找资料的经历。末了问一句这版本从何而来?回说是宁波天一阁。拿回家,我急不可耐地撕掉塑封,打开正德志查找《赠韩进之》原诗,果然在卷八的遗文内纪中找到:“北斗文章绝世无,先生秉笔继前驱。幽怀爱菊临轩种,老眼看山信杖扶。埾主岂容华发隐,野翁甘与白云居。夜来遥望双溪上,明月梅花有几株。”

就在我为找到颈联上句的原文“埾主岂容华发隐”后可把我所补的“御辈纷从堂殿列”收回而高兴时,发现署名不是李载,而是李辕公载,且接着的一首《华溪钓隐》诗好生面熟,未有署名,但紧连上首,分明表示也是李辕所作。我赶快对照诗词和诗歌两个版本,所载李辕只有一首《石壁亭》,并没有《赠韩进之》这首作品,而《华溪钓隐》不是李辕所作,而是童燧的作品。

那么《赠韩进之》的诗究竟出自何人之手成了我的纠结。我在当年考证时认为是李载,这是因为:一是确实有个“载”字;二是这个叫“载”的人被我混同在荊川家谱中当成本地的李姓人;三是看到李宏道讲学白云山以为是永康南部的白云山,跟韩循仁所寓居的岗谷岭近在咫尺,天然认为相互有交集;四是各种信息源混杂后,意识层出现自我幻觉一一李载是李宏道的儿子。
二
现在翻版的正德县志说的是李辕公载。我重新细细查阅道光版永康县志(因为在较多版本中我觉得是比较好的),在卷七文苑篇中介绍词是:“李晔,字宗表,其先汴人,元季徙家钱塘,少从永嘉胡僖游。僖奇其才,以女妻之。学成结草阁北关门外以居,人称草阁先生。后避兵金华,往来永康东阳二邑间。入明,有司荐上考功,奏补国子助教。未几,以病免归,卜筑永康之魁山下讲学授徒,与诸人士酬唱为乐,不以贫穷介意。天台徐一夔称其诗缘情指事,机动籁鸣,无穷搜苦索之态,而语皆天出,不渝盛唐家法,识者以为确论。门人唐仲暹编其诗文为草阁集凡七卷。子辕,字公载,亦能诗,尝被荐为宜伦县丞,所著有《筠谷集》。”

查李宏道,道光县志卷七隐逸篇中的介绍词是“李宏道,字公茂,博极群书,以书魁至正甲午(1354)省试。时海内方乱,隐居不出,讲学龙溪山。明兴,诏征耆儒,宋濂刘基交章荐之,不起,遁括苍寻归,居白云山,从游千余人,著有《盘谷集》,学者称盘谷先生。殁,宋潜溪为文祭之,谓其出也以文章鸣,而遘一时之盛遇;其处也以道德重,而激百世之清流。人莫不钦其高风亮节云。”

再查艺文卷,发现李晔有大量诗文入载,而李宏道几乎空白。
为了进一步了解李宏道的情况,笔者致信馆头李氏研究的民间资深学者李旭升先生,李先生发来8幅李氏宗谱中关于李宏道信息的图片,其中有李宏道的行传,祭文,墓铭。从这些资料中了解到李宏道的进一步信息。李宏道,名文茂,字宏道,行绍6,永康染塘人,生于1303年,卒于1390年。娶缙云陈氏为妻,生三男二女,长子淳,次子澄,幼子滂(庠生)。澄中建文壬午(1402)科副榜入贡明经候选未仕。孙宁,永乐元年(1403)浙江乡试亚魁,授泗水县知县。
从以上信息看出,李宏道的家族是一个以授业解惑,攻读自立的书香门第家族,可是时运总不是那么开济,虽然有宋濂刘基等名家推荐,本人仕途还是搁浅,后人也并不那么顺利和耀眼。才华道德虽然让人称道,但文途也比不过远道而来的魁山三贤和岗谷寓贤盛名。究其原因,大概也是文人不背真正的傲骨而害了自己。

三
赤裸裸的土层扒开,那首《赠韩进之》的诗文确属李辕所作是无疑的了。我纳闷的是,李辕作为一个晚辈,为什么把一首好端端的诗作冠上“赠韩进之”这样生硬的口吻呢?从宋濂为韩循仁题写的《菊轩铭》用语“进之耆年硕德,为后进矜式,濂四十年老友也”看出,韩循仁的年龄不少于宋濂(1310一1381),比李晔(1314一1381)起码要长数岁,李辕作为晚辈竟然居高临下地用“赠”并直呼其字,显得太为唐突。我想用个“敬题韩老前辈”或者“遥寄韩老先生”等有点敬意的词都会让人舒服得多。当然这不过是我的无端议论,恐怕这题目就不是李辕起的,而是编纂的人随意给按上去的呢?还有,入载《正德永康县志》的诗文仅仅只有10首,大多名家都没有,而李辕却占一首,但这首诗后来再没出现,近些年以半首却又换了作者重出江湖,原作者仅孤零零地以《石壁亭》排律鸣世,如果不是傍150多年后的名人朱方影响,这首排律也不一定能够上榜。
看多了谱乘或志书,对于错乱现象早已见怪不怪,凡此类涉及史料性的东西,由于历史久远,卷帙浩繁,加之经手人众多,所识各异,化于纸上的文字的错讹,遗漏,或者材料相互打架,用词褒贬不一,都是常有的事,编者读者都应客观理性对待,切勿以一己之见忘加评论,特别是大众对家山热土出于赋情性的,且有历史渊源的现象以尊重为好,当然不包括善意批评。
2023年6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