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大连周文书院主办,大连民间话剧团体航海剧社排演的先锋话剧作品《饥饿艺术家》在大连浮生花漾小剧场隆重公演。

1923年,捷克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发表了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后来他成为现代文学的先驱,也可以说他成为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分水岭。在卡夫卡的短篇和长篇小说中,包含着强烈的精神内核、象征以及隐喻,他最擅长在作品里制造权威与普通人的两极对立,在追求文学的道路上,卡夫卡终生孤独。

卡夫卡去世前曾跟挚友布罗德通信,说希望自己死后烧掉所有未发表的半成品、书信、日记等等。然而布罗德违背了他的意愿,对其遗作进行整理出版,《卡夫卡文集》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卡夫卡形象,同时也一手缔造了“卡夫卡热”。

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登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在小说发表百年以后的2023年,经由航海剧社的创始支持人、总督导、大连周文书院轮值院长姬凌微先生推荐,航海剧社创始人、编导尹航先生执笔改编了这部杰作,在创作手法上采用了沉浸、即兴、融维、融界等多种实验手段,用后现代解构方法引发表现主义文学的多彩内核,用饥饿行为是否可称为艺术这种荒诞现实,引导观众思考艺术与哲学的本质问题。

航海剧社成立于2008年,15年来一直致力于小众艺术戏剧的创作排演,作为大连本土第一个民间戏剧团体,剧社平均每年排演一到两部作品,有改编经典作品,也有独立原创,《罗生门》《老人与海》《蒜先生的胜利》《不赌》《有些爱情》等作品为大连观众不断带去艺术新体验,剧社也成为大连文化园地里面不可多得的“奇葩”。


2023年,恰逢剧社15周年纪念,尹航导演带领航海剧社主要成员赵陵安、周桐、王旭晨、王鑫阁、胡玲玲、祝全华、马恭博、田洋、郭明、何怡然、于佳男、陈誉灵等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辛勤排练,克服了人员不整,资金缺乏等困难,终于在卡夫卡逝世99周年之际,在浮生花漾小剧场完成了《饥饿艺术家》的公演。

演出结束后,大连知名文化人士杨道立女士、杨军先生、孙旭明先生等亲临演出现场与航海剧社创编团队进行了交流。

艺术家们热烈地表达了对航海剧社的支持和鼓励。

杨道立女士表达了对城市文化,对整个民族文明的期待与忧思,她对话剧艺术的职业与业余状态给予了精准分析,肯定了经典改编的重要意义,在解读卡夫卡的同时,用“饥饿感”的隐喻来阐述生活中是离不开艺术和文化这一重要事实。

国家一级导演杨军先生呼吁大家对艺术保持燃烧的热情,他强调话剧艺术内核的情感点燃与情绪价值,好的作品如同炽热的艺术火炬,时刻散发耀眼的光芒。

孙旭明先生也表达了对民间话剧团体生存的关切,作为大连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兼剧院导演,他把自己的创作心得以及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了同行,并诚挚地期待能有机会与以周文书院为代表的民间文化机构合作。

尹航导演认为戏剧是集体艺术,这也是最大的难点。艺术家用自己的所有能力来表现生活感受,并通过向世人展示这种感受达到个人创作意图。他表示应尽力扶持年轻人担当重任。

姬凌微先生对演出感到满意,表示要用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积极帮助航海剧社的这些热爱艺术的追梦人。作为陪伴剧社一路走来的见证人,他嘉许了剧社十五年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坚守初心的韧劲。姬凌微先生肯定了航海剧社自海明威《老人与海》到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这一路的创作嬗变,并表达了对航海剧社未来充满信心。

航海剧社新任社长周桐主持了整场活动。这次演出一来向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致敬,二来也为了给那些走在彷徨路口经历各种困苦的各行各业的人们一些艺术慰藉。

《饥饿艺术家》是航海剧社创立十五周年特别纪念作品,与早期的作品《老人与海》前后呼应,互表悲喜,为大连的城市文化事业再添一笔浓重印记。

本次学术演出的成功举办,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辽宁及大连文艺戏剧界人士、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院校社团代表、大连中日韩文化交流协会、浮生花漾文创空间及戏剧爱好者到现场观摩并对航海剧社成立15周年表示祝贺,张旭泉、张勇、朱日光、王彦彪、王晓雪、王春景、赵亮、姜丹、孙鸿环、朱传江等专家学者和贤达人士给予了发展建言和相应支持,张伟、韩建雄、王东兵、霍忠奇等志愿人士也以不同方式表达了祝贺和支持。大家共同祝福航海剧社未来15年继续坚持艺术初心,出品更多优秀的话剧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