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的珍情
作者:马学忠(青海)

李华英先生
我中断写作长达十年之久,重新激发我写作的欲望,得益于国内资深阿拉伯语翻译家、知名学者李华英先生、他带给我的人脉机缘,是一份恩情,我珍藏在心。
李华英,男,回族,祖籍甘肃化平(今宁夏泾源),1936年生于河南省沁阳,长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历任《人民画报》阿文版翻译、编译室主任等职。1979年,《人民画报》编辑部要求李老师撰写一篇介绍中国穆斯林历史和现状的文章,他欣然着笔,写成《中国的穆斯林》。此文发表后,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称赞,并随之形成了争相传阅,以先睹为快的轰动局面,被翻译成21种文字,在120多个国家刊发,向世界介绍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穆斯林的真实情况,该文对反驳西方反华势力在宗教问题上对我国的污蔑的不实之词,对推动党的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起到了舆论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外读者在宗教问题上对我国的看法”。李老也因此饮誉中外,被誉为知名穆斯林学者、翻译家,1985年获译审(教授级)学术职称,1992年起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被誉为对国家新闻出版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6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今日中国》杂志阿语改稿专家伊斯梅尔·侯赛因先生在阅读李老以阿语所著的《中国的清真寺》等几部作品后说:“李华英先生)是阿语长老。”
而我实乃青海省的一个无名之辈,空有一腔报国热情,空有一腔写作激情,然祖上缺文化,不仅天赋低,又孤儿出身,做梦也想不到,写了一篇读后感竟然会有幸结识李老师。
2010年,我在《开拓》杂志上拜读了他2010年7月写的大作《中国穆斯林朝觐史略》一文,该文深深打动了我,我将即兴写的读后感以电子邮件形式发给了《开拓》杂志编辑部,不料引起重视,主编韩海潮通知拟采用并要求我继续修改,我欣然答应后,却发现修改并不容易,为此,经韩海潮主编搭桥,与李老取得联系,在电话中向李老师求教,感到他诚恳而严肃。
他民族情怀,家国情怀感人,他不计名利,始终全心全意为党和国家默默的工作,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思想课。
后来这篇读后感以《一位“敢为人先”的穆斯林学者——从〈中国的穆斯林〉一文看李华英先生》为标题,发表在《开拓》2011年第一期上。
自此,我信心大振,涉足诗歌、散文、杂谈,勤学苦练,后来将自认为不错的几篇文稿投给了国内一家文学性刊物,被石沉大海,从此写作时断时续长达十年之久。
2021年3月,荣欣、海钦姐弟编辑出版了其父李华英先生的文集选编《含英咀华》,收录了51篇文章,全书40余万字,其中也收录了我的那篇读后感。尽管这样,尽管之前《税务学习》等多家刊物刊发了我的近百篇诗歌散文,但没有削弱我对文学的钟情。
然而,当苦闷、孤寂萦绕心头时,我素不喝酒,不能借酒消愁;我五音不全,不能高歌一曲;我没有红颜知己,不能悄悄夜语;作为一个人,不能丢失人生格局;何以解忧?唯有笔,唯有文字,当夜深人静,当独处一室时,敲击键盘用文字来宣泄情绪,排遣郁闷。
2019年4月5日,利用清明节放假的机会,我们一家人开车去平凉市旅游,这次平凉之行全是书法名家金秀礼先生和夫人友情安排,金老师夫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表示感激之情写了《平凉行纪》。

金秀礼先生
2022年3月初,我重新修改《平凉行纪》后发给了金秀礼先生斧正。2022年3月14日,我收到金秀礼先生的一条微信,打开一看,是都市头条编发的《一生写出两笔情——甘肃崆峒艺术家金秀礼先生侧记》,而且阅读量已达4万多,之后将近10万读者。被定为精华上了红榜,且成为热点。
十年来的压抑顿时云消雾散,心胸豁然开朗,重又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之后,趁着激情燃烧,有金秀礼先生与文化界的情缘,我的拙作又陆续在都市头条北京、郑州、西安、济南等大型平台上发表,而且阅读量均不错,最好的一篇阅读量甚至达到了34.5万多。
看似不经意间的一次操作,却是我的文化收获,实则是金秀礼先生牵线搭桥,无名之辈的拙作,经大家之手修改润色,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这得感谢李老师知遇、赐教和带给的人脉机缘,让我有幸认识了金秀礼先生,才有了我文学的春天。
2012年12月17日上午,《开拓》创刊20周年的庆典活动在兰州市黄河北岸的一家宾馆内举行,我有幸受邀参加,要求16日入住。入住当天下午,我去拜访李老时房间内有一对我不认识的六十来岁的夫妇,那对夫妇与李老师拍照留影后就急匆匆地走了,后来才得知那男的是甘肃省崆峒区著名书法家、摄影家、金秀礼先生,他从甘肃省平凉市专门赶来拜访李老师,担心赶不上回去的班车才匆匆告别。幸好我当时留了金秀礼先生手机号,这才有了以后他的相助。

为了使排子山景区今昔变化,帮其做好宣传推介,经金秀礼先生引荐,我有幸结识了甘肃文学界人士。
结识资深翻译家、知名学者李华英先生,给我带来了好多的人脉机缘,促使我写作学习,金秀礼先生无私的帮助,使一个文学爱好者看到了光明,恢复了自信,我个人认为——喜欢写作的人,并不是人人都抱着成为作家、诗人的唯一目的,写作于我而言,常常与文化为缘,营造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对文学的敬重,对人生的护守。
2022年6月21日晚七点十分,与李老师的女儿荣欣微信聊天得知:“今年他太危险了,犯病赶上疫情,医院不让家人陪护,我坚持没让他住院,在家护理,已经转危为安。”
我的心一下子沉重起来,2013年12月29日22时36分,昆明的纳国昌老师去世,昆明的马汝云老师目前年迈体弱,韩海潮主编患病多年,现在李老师又生病了,人生无常,令人回味生命的历程何需如此呢?
文学新人需要老师们的热情鼓励和鼎力扶持,文学才能发展,如今曾在文学道路上帮助我的前辈们有卧病不起,有疾病围困,有些年近古稀,都在瞬间变化中。面对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我渺小得无言以对,我想,唯有不老,不谢是他们的一腔真情,伯乐的德行,于是,留下此文,以示铭记。
写于2022年6月22日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民和县人,法律研究生,钟情于史学、文学、哲学,自由作家,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