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篇:颜 渊(9)
人是政治的核心
【本节提要】人是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形态的决定因素。所谓的法,说到底是由人来制定,并为人的意志服务的。所以,人既能制定法,也能践踏法。政治的首要任务是确立人的社会关系,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原文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作为国君“问政于孔子”问的当然是治国之道,即:如何才能将齐国治理好。什么是好?无论是统治者的意志还是社会民生的愿望,首要的是要政治稳定,社会安宁。这既是巩固统治地位的前提,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保障。孔子针对齐景公一国之君的身份地位,给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字回答,这是儒家政治哲学思想的核心。
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伦常文化基础之上的,道理非常深刻。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基于社会变革的需要,对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给与了全盘否定和毁灭性批判,尤其是对这八个字,认为是禁锢中国人思想,培养奴性性格的枷锁,被当做文化垃圾彻底抛弃了!个中原因,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对这八个字的认识和使用上,有意无意的出现歪曲和偏差,对“君、臣、父、子”只片面强调“等级服从”而忽略“身份地位要求”,导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蕴含着博大精深哲学道理的“双向政治原则”最终沦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权威和等级政治秩序的工具和禁锢中华民族思想的精神桎梏,这是中国政治哲学和文化建设史上的悲哀!
何以见得?我们还是从对这八个字的翻译理解上剖析倪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四个由同一个名词连用组成的四个主谓词组,可以有以下两种理解:
第一种是:“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
第二种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
很显然,按第一种理解,君臣父子的关系就是绝对服从的关系,君与父对臣与子具有绝对的权威却没有任何要求和限制,这是专制主义的理解,是对孔子这句话的严重歪曲。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为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和专制统治的需要,就是通过歪曲的手段,将孔子学说改造成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培育出了顽固腐朽的封建专制政治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扼杀了儒家的社会理想和生动活泼的政治追求,使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形态一步步走向了专制腐朽、缺乏生机的深渊!
只有第二种理解,才符合孔子的本意。它对君臣父子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修养、职责作为要符合其所处的身份地位。通俗地讲,就是,君要守君道,臣要守臣道;君有君的威严,臣尽臣的道义;君以社稷为中心,臣以君为核心,父与子也是一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每个人都按照各自的身份地位、社会角色恪守本分,各履其职,各尽其责,严于律己——这便是“克己复礼”的内在修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所谓“君道”,简而言之,就是要心怀仁德,坚持以仁治天下,以礼邦交,礼待臣下子民,不与臣、民争利,这是最起码的政治品格要求。身为国君,只有坚守君道,才能励精图治,树起君威,使臣民敬畏诚服,这是统治的基础。
所谓“臣道”,强调的首先当然是“敬上而忠”。“敬”即尊敬,但“忠”指的是尽心尽力辅佐,心无杂念的意思,绝不是指人身依附的奴才和没有原则的“媚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克己敬业,忠于职守,一心一意辅佐上级干好事,干成事。
至于“父与子”强调的是“父慈子孝”,父亲要像个父亲的样子,慈爱怀德,教养子女;言行举止,庄重威严,为人处事,以身作则,为子女做出表率,树立人父之威;子女应坚守孝道,敬重尽忠。
这就是儒家伦理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要求,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儒家的伦理政治哲学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政治形态本质的认识之上的。在孔子看来,人是政治的核心,是政治形态的决定因素。所谓的法,说到底是由人来制定,并为人的意志服务的。所以,人既能制定法,也能践踏法。政治的首要任务是确立人的社会关系,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人类社会由上古血缘而自然产生的伦常秩序,经由尧舜发展到西周而规范完善的、充分体现了仁的精神的礼法制度和社会秩序,到春秋时期就是由于人,特别是各诸侯国上层统治者的私欲膨胀而肆意践踏遭到破坏,才导致天下大乱。要恢复周礼,使天下归仁,关键在于唤醒人的道德自觉。所以,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观点,把希望寄托在了各诸侯国最高统治者的仁德修养上,希望诸侯们能“克己复礼”,使天下回归仁道。
齐景公当然是站在维护自己统治的立场上理解孔子的这一观点的。因此,他听后,非常“认同”,高兴的说:你说的太好了!假如君不像君(人都不把国君当君),臣不像臣(臣不尽臣的义务忠心辅佐君),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哪里还有我吃的(国家的财富再充足,还能有我享用的)?!齐景公的观点代表了一切统治阶级的意志,最终将孔子这一政治原则沦为了维护统治集团专制权威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