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朝
——写在高考之际
吴熙禄
我不会唱戏歌,无缘享受“梦回大唐爱”的穿越之福!
昨晚有梦,不好意思,勉强回到了明朝,还是万历年间,——明朝的后期!尽管只有四百多年,好歹也算“梦回”了!
有人会说:“盛唐多热门!你怎么偏偏‘梦回明朝’?”我不否认自己的梦有点“冷门”,但知道底细的,莱芜吴氏后人“梦回大明”,不但不“冷”,而是大有来历!
明朝后期,七世祖吴来朝一家,从万历三年(1575)到崇祯九年(1636),家门三代,祖孙十二人,出了两个贡生,三个举人,三个进士,其余均为秀才。真正的才俊盈门!
此中的吴来朝二子吴鸿洙,是在莱芜科举长期萎靡不振的背景下,万历十四年(1586),一举打破莱芜连续一百八十二年的“进士荒”,高中二甲第十二名,名次为明清两朝进士之首;吴来朝的三子吴鸿功,乡试(省考)解元(第一名),而且文采出众,是明朝唯一进翰林院的进士。其孙子吴暐,二十岁高中皇榜,为有记载的莱芜最年轻的进士。
当年,“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和为官清正的家门荣耀,享誉齐鲁!莱芜吴氏也为此荣膺古嬴第一家族的美名!
家族曾经如此辉煌,能不令后人魂牵梦绕!所以我作为莱芜吴氏后人“梦回大明”,顺理成章,但在全国高考期间做此梦,就有点意味了!尤其是忆起梦中与先贤的对话,更是发人深省!
昨夜梦中,我来到了旧时莱城东关的“吴公生祠”(荣河遗爱祠)。面对七世祖塑像,恭恭敬敬三叩头。起来后,正准备告退,塑像突然开口说话:“二十世后生,多少年了,今天怎么想起来拜我?”(1)
穿越了,我一下子“梦回大明朝”!
仰观身着官服、面如佛爷、慈眉善目的七世祖,我拘谨地回禀道;“您老不知。新朝年年“大比”,(2)当下学生正在高考,家门晚辈亦有参考者。我想借祖上‘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的鸿运,福荫后代多多及第!”
七世祖面带微笑,说道:“圣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家族当年辉煌不错,但世代已久,怎会福及现在的后生?”我答道;“先人家产自然存续不了几代,但祖上的家教、功德,则是万世之泽!今天特来跪拜祈福,期盼家门子弟考出好成绩!”
七世祖道:“世人一代比一代聪慧,教育的发达今非昔比,后人的知识比老辈丰富多了,只要努力就能考出好成绩!”我说:“这不否认,可自明朝后,为什么家族总没有重现您那时的辉煌呢!”
七世祖肃然道:“这不怨后生。别看当年我门家教丰厚,几代人也用功,但换做今天城乡有别、朝野不同的录取标准,乡间学子考的再好,也‘竞争’不过京师的子弟啊!”我恍然大悟!
醒来,才知是南柯一梦!
现在看来,“梦回大明”不难。但找回古时“‘朝野一卷’‘统一录取’”的“学政”,就难了!圣人洞察古今,却没有想到,两千多年后的“学官”搞起了“有教分类”,国家重点大学成了城市的“自留地”,有几个“陪读”的乡村学子,那门槛也是高得吓人!
此状况起于何时,不得而知。不过据一位大领导讲,他上大学时,农村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呜呼,值得称道的“三十年河东”,卒不忍睹的“三十年河西”啊!“寒门难出贵子”,已成时代的感叹!
若把今天的高考划线“学政”搬到古时,负责科举的礼部大人“与时俱进”,本应该及第的乡间若干秀才、举人、进士,就要易名了!可以想见,吴来朝一家住“在那遥远的小山村”,而且隶属高考录取分数线极高的山东,还“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呢,做梦吧!
若此,全国的文史记载就另一副模样了!我为古人庆幸!
不过只要有梦,更有《宪法》督导,借二十大东风,总有实现教育公平的那一天!
2023年6月8日于莱钢金鼎花园
注:
(1)笔者为“莱芜吴氏”二十世。
(2)大比,古时三年一次的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这里代指高考。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