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傻人”郭景山
——暨国际知青村网站联盟公益活动缩影
作者:佳义
提起郭景山的名字,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或鲜为人知。但提及他做公益扶弱助残的事例,在国际知青村网站联盟天津知青圈中,可谓是众人皆知、有口皆碑。
郭景山,男性公民,1955年出生。天津市“老知青”。20世纪70年代曾在吉林省洮河“五七青年战校”下乡,任七连副连长。1980年返津,在天津和平区糖业烟酒公司任部门经理。后退休至今。一米八的个头儿,瘦削的身材,略黑的脸庞,浓眉大眼,鼻直口方,是国际知青村网站联盟总裁、当年轰动全国的知青楷模、内蒙赤峰“红山稻”的开创者柴春泽亲自聘任的“公益形象大使”。
那么,郭景山是如何做起公益,又是如何与柴春泽等人携手开展公益活动而成为国际知青村网站联盟“公益形象大使”的呢?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
郭景山年轻时性情刚烈,脾气比较暴躁,遇事不太冷静,爱跟人争吵干仗。亲友们劝说无济于事,即使成家有了孩子也少有收敛。正当他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冷,正要破罐破摔的时候,在亲友家里无意中看到一本老子的《道德经》,便随手翻阅闲读,没想到竟不知不觉被其中经典的段落和精辟的话语所深深地吸引。
郭景山如梦方醒陡生感悟:做人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多行善举,多做善事,才会让自己内心得到平静安稳,使自己有所福报受益终生。
郭景山开始萌生做好事的念头。可从何开始呢?“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万事做起总得有个头儿。百善孝为先。于是,他就从自己家里开始。除了照顾自己年迈的双亲,还要照顾自己90多岁的老岳母。郭景山6年如一日照顾自己的老岳母,为岳母洗衣做饭,还经常打来热水亲手为岳母洗脚,用轮椅推着满头银发的岳母去花园里溜达转悠。别人还以为是老人的亲生儿子,侧一打听才知原来是老太太的姑爷,一个个都竖起大拇指赞叹不已,说有这样的女婿老人家真是有福,直到老人家2019年去世。
孝经上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成了郭景山的座右铭。《道德经》给了他人生的启示,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潜心研读,不断汲取内里的营养和精髓,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也慢慢开始有所提升,为后来成为知青人爱心志愿者团队天津分会会长,“天津市未来与预测研究会传统与现代预测研究分会”理事,以及河洛文化与国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他第一次去西青区“颐瑞园”老人院送完慰问品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兴奋与激动。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感觉就像是太阳从自己心底里升起的一样,既温暖又明亮,沐浴洗涤着自己的心灵。他嘴里还在不停地哼唱着歌曲,步伐是那么矫健而轻盈。原来一个人做完好事竟会有如此好的福报和如此好的心情,简直是太奇妙了。郭景山第一次尝到了做公益的甜头儿。
如果说郭明义是“大傻子”,那我就是“小傻子”。这是郭景山在上海全国东风关爱知青促进中心参加关爱知青公益活动,第一次见到当年叱咤风云、红遍全国的知青模范先进人物郭明义和柴春泽时说过的话。他把郭明义和柴春泽作为心中崇拜的“偶像”,决心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立志做他们那样对社会有用的“傻人”。
要说“傻”,郭景山可真是够“傻”的。老岳母离世后,郭景山曾一度又陷入了空虚和迷茫,总感觉自己内心空落落的,没有抓手,没有指望,没有依托,十分苦恼。仿佛是波涛汹涌大海里一只夜航的小船,因找不到一盏航标灯而迷失了方向。
2019年,武汉疫情大爆发。2020年1月23日打响了武汉抗疫的第一枪。天津和其他城市一样也紧随其后,紧锣密鼓地积极开展防疫工作。
2020年初春,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天寒地冻,雪花飞扬。马路上见不到行人,偶尔有公交空车从眼前疾驰而过,很快消逝在路的尽头。就连夜里“120” 急救车鸣叫的声音,都会让睡梦中的居民们内心猛然为之一震,担心是否是自己的小区或楼栋被铁板“封” 了门,居民们如同“惊弓之鸟”寝食难安。正是春节长假返程的高峰期,也正是用人和考验人的关键时刻。
社区急需多名志愿者。郭景山来不及多想,就已经加入到社区志愿者的行列中。他觉得自己是个大男人,也是一名“老知青”,更是一名富有社会经验的老同志,理应主动站出来,给年轻人壮壮胆,冲在抗疫最前沿。郭景山每天与社区干部一起轮流站岗值班、出入登记、测量体温、下户宣传、呼唤居民下楼做核酸、维持排队秩序、为隔离者送去生活用品、阻止快递员进入小区等等,有时就连上厕所的工夫都没有。说简单一点,白天就是一个 “忙” 字,晚上就是一个“累”字。
可尽管如此,郭景山和这些志愿者们却并没有喊苦叫累脸上挂相,而是踏下心来尽职尽责为群众做好服务。看着眼前比自己孩子年龄还小的年轻志愿者,郭景山顿生疼爱之心,凡事都多关照这些年轻人,遇到任何事情也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替他们挡在前面。
郭景山居住的小区里,从河南来津打工的一对小夫妻,租住在一栋楼顶层的一个房间里,疫情期间要求进行14天隔离。郭景山和其他3名志愿者按照防疫的有关规定,防护罩、眼镜、口罩、手套都要穿戴整齐,全身的外罩也要喷洒特配的消毒剂,负责给顶层居住的隔离者清倒垃圾并对整个楼道彻底消毒,还要进行全程录像上报。完事再将垃圾等放进带标记的垃圾箱桶才算完事,每天上下五楼得跑好几趟。被隔离的居民家购物有困难,他闻讯后就主动伸出援手去帮助,想方设法保障隔离者的正常生活。事后,有人问郭景山,:“面对隔离者和他们用过的物品,你就不害怕被传染吗?”
郭景山闻听笑了笑,回答道:“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再说,所有物品全都按照防疫规定进行了消毒,还有什么好怕的?这比起那些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可差远了!”他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惧感染病毒,在志愿者岗位上义务坚守46天,同社区其他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一道,圆满地完成了打好疫情阻击战的任务。
疫情过后,开社区抗疫总结会时,他所在平陆东里社区陈主任(女)百感交集,流着眼泪说:“从抗疫开始到现在就一直没回过家。疫情百年不遇,心里实在是没底。若不是社区仅有的3名党员11名干部和多名志愿者的共同努力,真不知道该如何完成如此艰巨的抗疫任务。都不知道这些天是怎么过来的”。
2020年6月,郭景山被平陆东里社区授予“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称号。
要说“傻”,郭景山其实也并不“傻”。他知道自己一个人做公益势单力薄远远不够,做公益除了尽己所能之外,还需得到“贵人”的支持和帮助。
有了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傻人”总有“傻命”。“傻人”有时也总有好报。
在一次北京知青庆典会上,郭景山结识了洮河老知青刘支援大哥。刘大哥的父母都是老革命,对做公益也是“情有独钟”,举双手一百个赞成。俩人就像是带电的磁场一样,彼此产生了吸引力和相互感应。他们互相鼓励,不躲避风险和困难,知难而进,勇往直前。他们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想方设法不断壮大做公益的队伍。
有了刘大哥的支持帮助,郭景山的公益活动开展得顺风顺水。与此同时,许多公益团队也都慕名主动找上门来,与郭景山寻求合作。他们相继成立了三支做公益的队伍,自发组织、自掏腰包,先后到过“龙福宫”老人院和其他养老院、儿童院、残疾人以及智障儿童福利院等机构,给他们送去慰问品,帮他们理发、护眼和修脚,给他们送去精神的温暖。
2021年3月10日这一天,郭景山和他的公益队伍来到天津市西青区阜盛道16号“颐瑞”养老中心,给那里的老人们去包饺子。依照先前的经验,他们还准备了一些其他食物,预备给不爱吃饺子的老人吃。志愿者的到来,使得养老院里热闹之极,有和面的,有切菜的,有擀皮儿的,有搅馅儿的,有陪老人说话聊天的,这些老人喜欢和需要有人陪伴照顾。
其中,有一位55岁未婚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坐在轮椅上,郭景山推着他,跟他说话,陪他唱歌。那个残疾人高兴极了,歌唱得也不错。正当大家都很开心愉快的时候,那个残疾人突然情绪十分消沉低落,半低着头,说了句让郭景山至今都难忘的话:“我自己不能动,也没人来看我”。说着说着,眼泪就一下子从眼睛里涌流出来。所有在场的人们,见此情景心里无不一阵酸楚。
也许,他们的亲人有的正在忙碌、有的还在工作,没时间经常过来陪伴他们。公益志愿者虽然花钱不多,但对于这些老年人、智障儿童和残疾人来说,却是莫大的心灵关怀和精神支撑!
自从慰问回来以后,郭景山沉默不语,思考了许久。他终于发狠心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楞是把抽了几十年的烟一下子给戒掉了。他爱人见此情景,呆愣了半晌,半信半疑地说,“这是哪路来的神仙,能把你抽烟的习惯给改了,可太不容易了!”
郭景山做公益,也确实得到过一些“贵人”的资助。他当年在洮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战友,前些年下海打拼搞实体经济,公司效益还算不错。当他得知郭景山正在做公益的时候,便送来一些资金和10箱好大米,委托郭景山送给那些“最需要的人”。
承德市承德县哞牛叫村月牙山民间国学文化创建基地有位盲人师者名叫安鸿斌,常年住在山上,靠弘扬传统文化为生。在众多弟子和乡亲们的帮助下,行善举、做善事,为村民建房、修路,先后为村里建起了90 多间房屋。
郭景山闻讯后,从心里敬佩这位盲人师者的所作所为,自己特意花钱雇车,专程跑了400多里路,将10箱好大米送上山,并自带干粮,住宿4天,向盲人安鸿斌取经学习做公益之道。
郭景山就是这样一个痴迷做公益的人。他每当回顾所走过的做公益道路,总是感慨万分,把它简单归纳为几句话:先有学习思考,后有孝顺提高;有孝则始顺,顺则遇贵人;贵人荐高人,高人指路人;遇事皆通顺,理想达彼岸。语言虽然朴实无华,其中却蕴含许多人生哲理。
自从认识柴春泽以后,俩人相见恨晚,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对做公益更是一拍即合。他们同社区路德成团长带领的喜洋洋艺术团兵合一处将达一家,不定期到各个社区和养老院去慰问演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养老院工作人员和老年朋友的热情欢迎。
“迎两会、庆三八”活动刚过,郭景山就又自掏腰包,买好一些慰问品,与社区路德成团长一起带领喜洋洋艺术团,到天津市河东区“富康”养老院去演出慰问,场面十分欢快而热烈,受到养老院工作人员和老人们的交口称赞。
突然,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了。与郭景山一起前来慰问的社区的一位书记,一眼发现了老人中的一位熟人,一位坐在轮椅上、多年不见的“老大姐”。 据说,那大姐早年还曾对书记他们一家“有恩”。 失联多年 ,“姐弟”相见,抱头痛哭,泣不成声,在场的人无不感动得落泪。类似这样感人的事例在郭景山和柴春泽他们做公益的活动中还有很多。
疫情期间,天津市河北区北宁公园舞蹈艺术团的组织者刘燕夫妇,双双患病住院,家中人手不足缺乏照顾,夫妻俩光凭每月有限的几千元退休金,除正常生活开销之外,还要支付不少的医药费、治疗费和住院费,资金上确有一定困难。
柴春泽、郭景山他们得知后,就自发组织友人多次前去看望,并在群里为刘燕夫妇倡议捐款,帮助刘燕夫妇暂度难关,解燃眉之急,使得刘燕夫妇身心得到温暖,病情也尽快好转。刘燕夫妇出院后,感怀国知网站联盟的恩德。在“迎两会、庆三八”联欢会上,刘燕又被国知网站联盟总负责人柴春泽任命为北宁舞蹈艺术团团长。她眼含热泪,在发表的感言中说:“如果没有柴总,没有国知网站联盟,没有大家的鼎力帮助和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夫妇俩的今天!”言罢,朝在场的大家深鞠一躬,以表对国知网站联盟伸出公益援手的谢意。现场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除此之外,郭景山还积极响应主席的号召,关爱鸟类和自然生态环境,与天津静海区当地保护生态环境的管理部门执法者和志愿者一道,成立了天津“静海区爱鸟志愿者巡护队”,经常不断在野外湿地进行爱鸟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巡护工作。做公益真是越做越“上瘾”、越做越起劲。
只听说过抽烟喝酒、打牌下棋、唱歌跳舞等娱乐项目“上瘾”的,还真没听说过做公益还有“上瘾”的,这不明摆着是“傻人”吗?郭景山、柴春泽他们就是这样一群懂得感恩、舍得奉献、做公益“上瘾”的“傻人”。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却心甘情愿做这样的“傻人”。与那些大企业家、大慈善家和大老板们做公益的“大手笔”相比,尽管他们的能力十分有限,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微不足道。但是,他们视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为己任,从一点一滴力所能及的小事着手,有一分光发一分热,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向世人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体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
如今,郭景山、柴春泽他们带领国际知青村网站联盟更多的志愿者,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在做公益的路上依然执着前行,永远不会停下向前迈动的脚步------
作者简介:佳义(笔名),本名:刘家毅。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外经典文学艺术》签约作家。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其间辍笔十余年。至今已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朗诵联盟等播、发各类文学作品百余篇/部/首。其中小说《眼神》荣获1998年天津市第七届“文化杯”短篇小说奖;《末日》荣获2007年天津市第十七届“文化杯”暨首届全国梁斌小说奖;有多篇作品被各种文集所收录;2018-2022年主笔编撰(执行主编)36万字的天津市《北辰市容园林志》(1986-2017年);纪实文学《母亲被“封”十七天》荣获2022年【中外经典文学艺术】第二届“炎黄杯”全国原创文学作品大赛“最佳创作奖”。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