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忘的高考
作者:李春雷

1985年7月上旬,我在母校成安一中参加高考。
极奇怪的是,对于这次人生中最重要考试的过程和场景,比如哪个考场、考场布局、邻座是谁、考试中的故事,以及有哪些考题等等细节,在我的印象里,竟然全部是黑屏,没有一丝记挂。
三十多年来,我一直纳闷,为什么这样呢?
后来,终于明白。因为对我来说,高考是生命里一场最火热、最惨烈的煎熬,最期待而又最惧怕,最残酷而又最不可回避。面对如此最关键、最危险、最痛苦、最抉择的时刻,人类的本能,总是断片似的选择性失忆。
我只记得,高考前,学校封闭了,同学们全部撤离,回家居住。而我的家,距离学校,至少15里。
怎么去呢?
只有一辆黑色、破旧的加重自行车。

每天早上赶考,晚上回家。中午呢,就蹲在校外路边的饭摊前,啃一个馒头,喝一碗米粥。
路程那么远,路况也坎坷,自行车更破旧。如果车胎爆破,如果老天下雨,如果出了别的事故,怎么办?
对这一切,我根本没有设想过,更没有预案。
还有父母,对我也没有关心。高考了,煮一个鸡蛋,炒一盘肉菜,改善一下生活,都没有。甚至呢,没有一句嘱咐话。至于祝福话,更没有了。那些天,他们照常下地干活。我的早晚饮食呢,仍旧是平时的馒头咸菜。
究其实,是家人和我,对大学根本不敢奢望。似乎高考之后便是落榜,落榜之后便是回家,回家之后便是种田。这些,仿佛就是多年的预料和先天的宿命。
的确,那些年,高考录取率实在太低了。农家穷孩子,幸运者凤毛麟角。而我,似乎天生与幸运无缘。
但是,要说印象深刻的情景,只在高考前后。
高考前的三年,是我生命中最沉重的日子。
初中时,由于严重偏科,我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课几乎是零基础。中考时,所有课目相加,只有155.5分,其中英语7.5分、数学15分,全是拜选择题所赐。这个奇葩成绩,几乎是当年高中录取分数线的一半。如果不是恩师袁克礼的全力推荐和刚刚上任的郭宝源校长的格外开恩,我哪能就读高中呢。

不啻说,作为“走后门”者,我是那一届分数最低的学生。
正是带着这种极度的自卑,高中三年,我始终在拼命地挣扎和追赶。
为了安慰自己,我同时也爱好文学,似乎这是为自己落榜后预留的后路。
极度压力下,我在学习上终于找到了感觉。特别是英语,我从最基础的26个字母开始学起,用最短时间,恶补初中课程。对于每一篇课文和习题,全部默写多遍,进而倒背如流。每天凌晨,背靠一棵大树,高声朗读,直至阳光明亮,而后走进教室,再与大家一起晨读;中午,我从来没有午休;晚上,学校熄灯后,我点亮一根蜡烛,孤灯奋战,直达夜半。
那些日子,枯瘦如柴的我,眼睛红红,头脑昏昏,总感觉天空中有一群黑色的乌鸦,在盘旋,在聒噪。
高二时,我的英语成绩已经在班里名列前茅。可对于数学,我始终痛苦,像喝中药,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咽下去。就这样喝着咽着,也略有长进,摇摇晃晃地追到了中游水平。
但对于高考,我始终没有建立起信心。
那几年,我们县高考成绩位居全地区末位,每年文科生只能考上零星几个。那些幸运儿,都是成绩优秀者。而我,那么吃力,那么苦恼,却又总是不通透,心头弥漫着一层厚厚的迷雾。成绩呢,虽然竭力地爬到了前十名的门槛,却又前行不得,像蜗牛,又似蝉蛹,土头土脑,慢慢腾腾,无能为力。
正是这些极端挣扎,造成了极端压力。所以,对于高考,我本能地产生了一种极端的抵触。既然命中注定有此一关一难一劫,而又不得不面对,那就早早地过去吧,快快地结束吧。
再说高考后。
十多天后,分数终于下来了。我的成绩,竟然意外地爬进了全县前十名,大约是第七名。
祖宗保佑!
但录取分数线很快也下来了。瞬间,我又被打回冰窟:距离本科线太远,即使是专科线,也相差十分。
我,果然落榜了!
心底的痛楚,如刺似割,淋淋滴血。
那些天,正是七月下旬,太阳火辣辣。我拼命地在大田里干农活,直晒得黑黝黝,浑身爆皮。这,似乎是对自己的惩罚,又是对未来生活的预热。父母不说话,没有安慰,也没有埋怨,俨然早就接受了这个结果。
但几天后,我的内心有所不甘,在偷偷地想着要不要复读。
正在这时,天降喜讯,专科录取线下调了!而我的分数,刚刚踩压。
我的心底,刹时又升腾起满天礼花。

那一年,我们全县文科生,没有本科,只录取了四名大专,其中应届和往届,各占两名。我,作为应届生的一员,终于金榜题名。
感恩上苍!
说出来,真是无语,这是我县文科高考历史上最灰暗的一年。而我,正好迎头赶上。当然,仅仅在一年之后,我的母校就实现了逆转。
就这样,我绝处逢生,在人生最重要的路口,跌跌撞撞地踩进了幸运的脚窝。


通告:继《李春雷短篇报告文学精选》之后,新作《李春雷中篇报告文学选》、增订版《摇着轮椅上北大》已于近日上市,如需签名盖章本,可加助理微信:zw15893644810,
或电话联系:18833741298(吴女士) 17737530290(曾先生)
〔作者简介〕李春雷,1968年2月生,河北省成安县人,一级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系中宣部确定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等40余部;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等200余篇。曾获鲁迅文学奖(第三届和第七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三届)等。

李春雷是鲁迅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是新世纪以来唯一两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家,还是鲁迅文学奖历史上唯一以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奖的作家,被称为“中国短篇报告文学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