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又去游了一趟且停寺。从内丘县城出发向西北走20公里,在绵延起伏的山山岭岭中,那座山顶上有一棵古柏独立的小山,就叫且亭山。且停山下群山环抱的山坳里,碧水潺潺处,藏有一座古寺庙,就是且停寺。 传说当年,神医扁鹊治好了虢国太子的假死病后,虢国太子毅然决定弃国寻找恩师扁鹊从医。当虢国太子走到且停山时,筋疲力尽,饥渴交加摔下马来。不想他骑的马通人性,奋蹄一刨,刨出了一眼泉水,太子喝了泉水继续赶路,终于找到了恩师扁鹊。由于太子曾在此山下暂时停留,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作“且停山”,马刨出的那眼泉水被称为“马刨泉”。山水有了灵性,山下就开始兴建寺庙,那寺庙被称为“且停寺”。且停寺在元代以前曾被称为“梵云寺”,相传是梵王太子(释迦摩尼出家成佛以前的身份)修行曾住在这里,因而建庙。
我们是走且停寺南面的小路进的山,站在高高的南山顶上放眼北望,且停寺全景一览无余,但最摄人眼球的还是碧草绿树掩映下的那些高高矗立的汉白玉石碑石柱。且停寺四面环山,一溪碧水自西向东从寺庙门前流过,风景优美,堪比岭南。其建筑形式依山就势,北高南低,原本殿宇恢宏,官碑林立。寺院内有一棵让内丘人引以为豪的千年白果(银杏)树,树身比碾盘还粗,八人合抱也未必抱得过来,树冠一亩有余。曾有“坐在树上打牌,四个人打,八个人看,卖麻糖(油条)的挑着担子四处转,东枝上敲锣,西枝上听不见”之说。小时候六月初八来这里赶庙会,除了睁大眼睛去认石碑上那些字迹模糊的碑文,就是看那些爬上白果树去玩耍的孩子,足有三四十人。当时觉得白果树比《西游记》里的人参果树厉害多了,人参果树三个三千年才能结三十个人样果子,白果树上每年都可以结出好几十个小孩,且男男女女大大小小不重样。只可惜白果树1980年遭雷击折断一枝,1982年因火灾烧断一枝,1997年被大风刮倒。如今奇景失去,仅遗留乌黑的树根和两棵胳膊粗细的小白果树,以及那些高高低低或全或缺的大大小小的石碑石柱来迎接前来参观祭祀的人了。
沿着窄窄的山路蜿蜒而下,过了老母(观音)庙,就上了慈云桥。慈云桥系明代万历八年所建,是一座架在且停寺和老母庙之间的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中设单孔,半圆拱圈。在圈面石正中东西两侧圈脸石上,各雕刻一兽头“趴蝮”,俗称“吞水兽”。桥面两旁各设桥栏板,并用方形望柱镶嵌,用料都是汉白玉。每块桥栏板上均浮雕戏文典故图案,有“杨业碰碑”“苏武牧羊”“王祥卧冰”“嫦娥奔月”等等,精巧玲珑,雕刻艺术精湛,耐人寻味。桥头石碑由当时的礼部尚书官居二品的王本固撰文,兵部左侍郎赵孔昭篆额,中宽大夫王彦民书丹。只可惜驮石碑的石龟乌龟头断去无觅处,只有身体默默地驮着那块几乎辨不出字迹的石碑,走过岁岁年年,经历着风风雨雨,阴晴霜雪。在这块石碑的旁边,还有一块是清咸丰七年刻的修大士殿和登云桥碑。
过了慈云桥,就是山门,以前山门两侧各有一头石狮蹲在那里。据说那石狮很有灵性,每到午夜子时夜深人静时,它们就会去慈云桥下的小河沟里喝水。有一次庙里的一个小和尚夜里起夜,发现山门口的石头狮子竟能走动,大惊失色,就用干草去熏那石狮子,狮子的嘴里流出血来,从此石狮子失了灵性,再也不能活动下河去喝水了。现在石头狮子也没了,只有一溜儿四块被乌龟驮着的汉白玉石碑静默在青草丛中。进了山门,沿中轴线依次为穿心殿,大殿,佛爷殿等。两侧各有东西厢房,钟楼及戏楼,西侧还有龙王庙,流不干和流不满等,整体建筑布局严谨,气势轩昂,宏伟壮观。只是在文革期间,且停寺高大的殿宇受到了破坏,只留下了五根高大的汉白玉石柱和一些或残或整或立或卧的石碑在遗迹之上。
在且停寺林立的石碑中,现存完好的多为元明清时期的碑刻。它们分别是元皇庆元年(1312年)《敕赐梵云寺碑记》石碑,明万历八年(1580年)《且停山新建新建慈云桥碑记》石碑,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且停山梵云寺记》石碑,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且停山梵云寺重修佛殿记》石碑,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且停山梵云寺重修前殿记》石碑,清乾隆十年(1745年)《且停山梵云寺重修碑记》石碑,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且停山登云桥碑记》石碑,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修且停山梵云寺前大殿碑记》石碑,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且停寺庙碑记》石碑。另据传说,在明宣德年间,由军师刘伯温之子刘琦三次监工,重修且停寺,曾留下“万岁碑”一块,现已失落。
参差林立雕刻精美的汉白玉石碑石柱,矗立于且停寺遗迹之上的凄凄荒草中。使人恍若走进了北京的“圆明园”,不由遥想且停寺当年的宏伟气势,不禁唏嘘。且停莫再停,慈云得祥瑞;白果已失去,仍留一地碑;悠悠圣灵地,人文底蕴集;何日再辉煌,翘首待佳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