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罗之古又有新证据
文/周天明

一
我比较热衷家谱考证,2006年因不满永康日报和《永康姓氏志》关于永康只有3支周姓的说辞,就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把永康所有周姓考证了一遍,并于次年编写了《永康周姓稽考》,以始迁祖,始迁地,始迁时间三统一划杠,把全县归纳为12支周姓。与此同时,各地宗族抢救家谱的活动如火如荼展开,牵涉生我养我的故乡前罗周姓射房,却因缺失能、英、俊三代人的谱系感到遗憾。我试图从与各相邻村婚嫁的蛛丝马迹中寻找有用信息来填补空白,意外发现下里溪村的章氏家谱中记有一首《后罗省墓》的诗文,诗题下注有“季静公之曾与祖在焉,山有罗驸马石墩及余家园等地”。这几个字不啻如石破天惊,吓得我一时目瞪口呆,原来前罗村祖祖辈辈相传的故事竟然在这里得到印证,前罗的前身后罗果真出过罗驸马。为了进一步探寻罗驸马的由来,我先从季静公(章安)入手,查找他的上下各三代,筛选出写这首诗的主人及写作时间。然后根据这个写作时间,从历史上查找可能做过驸马爷的罗姓人。最后锁定这个罗驸马的身世、时代背景、以及迁徙到后罗建村的时间。经过较严密的考证推演,我于2015年完成长篇小说《罗驸马罹难记》的创作并出版。在这部小说中,我把后罗的建村时间锁定在公元915年。虽然其中迁徙的过程纯属虚构,但迁徙的背景基本写实。

二
2012年我将《永康周姓稽考》挂在新浪博客上,后因视力原因长久未上博。直到2014年5月25日发现有人在一年前给我留纸条说:“周文光是我们的老祖宗,我家有四本家谱,是否可以请教于您?”我见了喜出望外,因我在编写周文光的材料时一波三折,最终竟找不到他的出处。我当即回写纸条,说明迟复的原因,并到所留的QQ上发了电子邮件。翌日,唐先的周文宇先生就给我来电,并于6月6日将四本《石谷周氏家谱》送我阅看。我阅后不仅解开了周文光的所有迷团,并且了解到后罗前山头是明代监察御史、兵部主事、思州知府周文光长子周徽这一系后人的家族墓地,时间跨度为1622年一1814年。周文光为石谷人(城内和让桥头一带)娶三十八都塘里的孙氏为妻,他的后人选择经常路过的后罗前山头为归宿地情有可缘。

相比较周文光后人落土后罗前山头,下里溪季静公(章安)家族可是整整几代人安家落户在后罗。不仅后罗留有章氏“余家园等地”,且有章氏家族墓地,时间跨度约为1310年一1516年,直到1791年季静公的后裔还签约将坟地有偿转让给派下族人安附之用。后来季静公(章安)得乡荐出仕,并热衷培养子孙,家族日益兴旺后迁回李溪。家址和墓址在现小河塘南岸一带。

三
如果说章安家族和周文光家族的谱记还不能说明后罗的真实起源时间,那么实锤马上来了。根据林毅先生提供的《梅城林氏家谱》记载,“(永康)林氏二世祖琭公,以曾孙林大中显,追赠太子宾客。琭公生庆历丙戌年(1046)六月初八,卒于哲宗改元元祐丙寅年(1086)九月初一,享年四十有一,娶陈氏,追封咸宁郡夫人,生于嘉祐丁酉年(1057)八月初一,卒于靖康元年丙午(1126)九月初二,享年七十,合葬合德乡后罗山之源。”这个记载足足把历史直接推到后罗起源(915)的门口。

我初看林琭的墓图和墓注,从朝向看“坐艮向坤”即坐东北朝西南,又称墓坐后罗坑,认为此范围符合坐东北朝西南,且背靠山势较高的,以后坡山为最大可能。但仔细分析后进一步认为,这个图标示的墓、村庄、后罗后山、飞凤山这四个主要特征性的点,跟现实形状都很难联系到具体位置,加上千年的历史变迁,当时画的田、塘都已沧海桑田难以参照了。唯一依据是后罗之源,地方就是那么一块半径约2公里范围的地方。这使我想起小时候我们常去放鹅和玩耍的后山,老人说后山上原是古木参天,但到我懂事时只留三眼大坟和几棵胸径40公分左右的大型八角刺及锄头柄粗的紫荊条。朝南那眼大坟据说是姓姚人的,朝西南那眼留有树根烂掉所致的巨型孔眼和布满粗壮的草根,另一眼也是西南向但坟后长着五棵巨型八角刺。这些坟都在上世纪60年代后由平整晒场或批基造屋时抄掉,除那眼布满草根的坟外,其余两眼的墓室均由石板构成。因此,我有理由怀疑,那眼长有巨型八角刺的墓主为林琭公。另外下园山也挖出过石室之墓,但属南向,与琭公墓西南朝向不符,其他地方就不知有此规模的大坟了。

四
传说中的后罗有花车门18处,金铜锣18面,是被皇帝女儿烧掉的。事实中的后罗是怎样的已无从查考,只是至今坐落在南头的里溪寨人往北看都管叫后罗山;坐落在北面的河南村人往南看都管叫后罗畈。以今前罗为圆心,以2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圆圈上分布有10多个村庄,而前罗孤零零处在圆心,建村一千多年来,在人口如此稠密的永康,至今仍保留500多年前顺天府光禄署丞章嵩在《后罗省墓》诗中所描写的“鹧鸪相与唤晨昏,竹木新阴半掩门”的原始状态,也是够难得的。

新编永康市志在《先民遗迹》中说:“老胡山嘴,东南靠山,西北为红壤田野。从后罗畈、河南畈、东塘畈,一直延伸到高圳畈,古人群有自由的活动天地。这里有山,有湖。自从造山运动以后,一直无自然与人力的破坏,出土文物比较完整。”诚如斯言,笔者从小生活在这一带,平时古砖古瓦见怪不怪,在移山造田那个年代也常会挖到铜镜银钗之类,这给当代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思考。
不断涌现的资料表明,后罗建村于公元915年的推理是能自圆其说的,他的始创人是后梁驸马罗周翰。建村后最盛时期有18个花车门。前罗的上下两个花车门应包含之中。大约过了300年后罗氏开始式微(传说中遭大火是一个因素)。从公元14世纪初章禅章康父子向后罗发展,章康子章左娶后罗罗氏为妻,着力培养子孙读书成才,先后有章安,章忠,章嵩考取功名出仕。到章嵩写下《后罗省墓》诗时(1475),罗氏已无人继世业了,而章氏也因家族兴旺后回到李溪。

比章氏晚些时候入驻后罗的是池氏。先是居在永康城内上市,名叫池坦的于1327年过世后安葬于前罗敬思庵源,真正入驻前罗的是池坦的孙子池福。根据1376年编制的墓图,此时的敬思庵源就是后来上车门的雏形,并且下车门,大窝塘,本保殿都已齐备。池姓后人一直在前罗生活。
大约章氏迁回李溪后,曹氏约于1477一1487年间迁入前罗下车门。到1670一1680年间,居住在后陵塘的周国进是曹家女婿,履行完供养孤独无援的曹家遗老义务后,继承了仅存遗产,成为下车门新主人。从此,周、池两姓成为前罗的主姓。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那个后罗18个花车门的故事被商业化大潮冲得七零八落;章嵩的《后罗省墓》诗却在固执地自吟自醉:
陵寝久虚古迹存,鹧鸪相与唤晨昏。
王侯旧穴惟流水,竹木新阴半掩门。
罗氏无人承世业,余家有土属三村。
归来细语升沉事,喜有功勋荫子孙。
2023年6月11日

注:
1,以上资料详见周天明著的《永康周姓稽考》《罗山周姓考拾》《罗驸马罹难记》《酌走巅溟一解开周文光之迷》《那个白云边一罗家庄的故事》
2,参考资料有《永康市志一先民遗迹》《永康村落起源故事》《永康地名故事》《永康姓氏志》《李溪章氏家乘》《石谷周氏家谱》《梅城林氏家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