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松松读 《荀子》

卷一《劝学篇》(1)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压弯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按打在上面的墨线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所以说,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学习先代圣人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出生在吴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大不相同,这是不同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人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要谨守你的职责,亲近正直有德之人,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接受道德熏陶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重中之重,无灾无祸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秋雨堂浅见:
这是《荀子》第一卷的开篇语,凡是上过中学的人对此都耳熟能详。荀子在此极言学习对一个人有着极其重要的重塑作用。他在文中所举的例子,毫无疑问,都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就是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也会深有同感。是“学习”让我们获得了今天的知识和识见,是“学习”让我们拥有了现在的技能和生活。“学习”改变了无数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这都是无需多言的事实。
我们看到,许多世代务农的农村子弟,他们的祖辈父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中刨食的农民,过着勉强维持生计的穷日子,而他们通过上学这条路,跳出农门,走向繁华的都市,有许多人成为行业的精英,这都是“学习”的结果啊!
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季羡林先生,出生在山东清平县一个贫苦的家庭,只因为他是父亲辈十一位叔伯兄弟中唯一的男孩,被送到在济南做生意的叔父家上学读书,上学期间,他的父母都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他通过刻苦努力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大教授,并创办东语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非研究所所长等职。他著作等身,被誉为学界泰斗。如果没有那段求学的机遇和经历,他也许会在那个贫穷落后的老家默默无闻的终其一生。
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出生在陕北一个偏僻的山村——王家堡村,他在极度的贫穷和饥饿中读完了初中,考上了中专,但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开始了,大专院校停止招生,打碎了他吃商品粮的美梦。直到1973年,他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了延安大学中文系,从此走上了真正的文学之路,使他在短暂的43年的生命历程中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辉。
“学习”,不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存状态,也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生命价值。
虽然荀子在这里所说的“学”的内容更侧重于儒家所提倡的“礼”和“德”,但一个有价值、有意义、有益于自身和社会的生命,应该是知识、技能、智慧和道德的综合体,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地“学”来实现和成就,就要“活到老,学到老”。所以,“劝学”就是勉励人们改造自性,重塑命运,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
2023.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