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旅行
刘光清
二、参观“旅顺口”号潜艇,体验潜艇巡航风采
结束了丹东的旅行,我和老伴来到了辽宁省另一座美丽城市——
大连。早有所闻,大连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金融和旅游城市,是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它三面临海,海岸线全长2000多公里,为中国东北的侧翼屏障,京津的海上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所辖长海县由195个海岛组成,被称为长山群岛,控制着黄海北部,掩护渤海海峡,是重要的海防前哨。期待和憧憬到大连一睹为快,是几年前夙愿。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5月17日晚,我们在当地旅行社的安排下,在一家连锁店住了下来。第二天,即5月18日早餐后,我们随当地旅游团汇合各地的游客开启了大连一日游。8:30时我们上了一辆大巴车,游客很多,大巴车座无虚席。导游姓童,是一个如花似玉,长像可爱,说话很甜,年龄24、25岁上下的女孩子。她一上来就热情地安顿大家坐好,然后笑容可掬、口齿伶俐地一番客套话:各位来宾,大家早上好!首先我代表司机,代表xx旅行社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童,童玲,大家可以叫我小童或童导。司机姓王,就叫王师傅。紧接着就是一番非常亲和拉近乎的话:“中国有句俗语,‘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今天,我们就是百年修得同车行,我们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乘坐同一辆车里,大家由不相识到相见相知,这真是一种很奇妙而又美好的缘分,那么就让我们将这个美好的缘分进行到底。小童我,在这里先祝大家大连之行舒心愉快!希望我们大连的好山、好水、好导游、好司机给大家带来一份好的心情,使大家带着对大连的期待和憧憬而来,也带着对大连的满意而归……”接着她对今日的行程作了介绍与安排:前往京津门户旅顺;途经大连跨海大桥;世界最小火车站;远观旅顺军港;参观旅顺口号潜艇。由于大连到旅顺有一段路程,加上几天的旅途劳顿,车上的我迷迷糊糊睡着了……
忽然,导游惊艳的声音惊醒了我:“大家看!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的训练基地——旅顺军港。旅顺军港始建于清代,清政府为加强海上防务,19世纪末派北洋大臣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在旅顺扩航道、疏浚港湾、筑炮台、建港池,使旅顺口成为当时世界闻名的军事要塞,甲午中日战争就在这里发生。现为人民海军北海舰队驻扎地之一……。”我顺着导游的手势,从车窗望去:港口一派海防前线的景象,这里碧海蓝天,海疆辽阔,舰艇云集,军旗闪耀。导游说:“著名歌唱家苏小明演唱的经典歌曲《军港之夜》取材就在旅顺港。”
《军港之夜》这首歌我太熟悉了,我不仅会唱,我还教了我的学生唱。这首歌曾影响激励着一代代年青人向往军港、热爱水兵,渴望当一名潇洒令人羡慕的人民海军。
大巴车继续行驶,很快就到了旅顺口潜艇军事博物馆。哇!好一个庞然大物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像一条巨型的黑琼鱼,椭圆形,长足足有150米以上,停靠在岸边,一半露出在水面上,一半隐藏在水下面。导游说,这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旅顺口”号。
我仔细看了介绍:“旅顺口”号潜艇于1982年下水,编入海军旅顺潜艇部队序列,在旅顺服役20多年,多次执行战备巡逻、重大演习和远航侦察等战备任务,为保卫海防、捍卫主权立下赫赫战功。该艇于2006年光荣退役,被命名为“旅顺口"号,作为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的基地,供人们参观游览。
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登上舷梯悄悄进入核潜艇内,我惊讶地叫出声:“这就是龙宫吗?”密密麻麻的仪器,铺天盖地的阀门,纠缠不清的线缆,形形色色的信号灯,还有各种各样手柄、开关也见缝插针地在不同的角落安了家,看得我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而每个零部件都各司其职,缺一不可。此情此景,我不得不佩服核潜艇的设计师和制造者们的智慧和勇气。他们洞悉末知的科学领域,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不断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他们无愧为共和国的铁骨脊梁,光耀中华的开拓者、拓荒牛。
据说,制造核潜艇的主要设计师是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烈士的儿子彭士禄。他传承了红色家风,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根据国家的需要,隐姓埋名数十载,为国家能挺起脊梁甘于奉献一生,造核潜艇、建核电站,屡建奇功,2022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参观了核潜艇的外观和内部结构,我们又从工作人员中得知“潜艇人"的一些故事:(一)裤衩背心当军服,人人都穿件亚麻裤背心。原来是机器工作时散发的热量排不出去,舱里酷热,温度高达50度。洗衣、洗澡就别想,这还不算,“咚咚”的柴油机,还吵得你心脏难受,空气糟糕还有害。(二)睡觉翻身不容易,“龙宫”地方小,让路都要侧着身,否则卡在走廊里,谁也过不去,睡觉要用拆卸式、吊铺式,睡时装上,起床拆下。(三)每次远航留着胡子回来,那是因为他们要节约用水和防止胡子渣掉进机器里,他们每天只能喝一杯水,因为在艇上淡水有限,“龙宫”人员又多,出海少则50人以上。多么不容易呀!
我是铁道兵出身,以往就以为铁道兵最辛苦,参观核潜艇后,得知“潜艇人”更辛苦、更难熬。他们为了保卫祖国的海疆,忍受人们难以想象的煎熬。他们这种忠诚祖国、为祖国民族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学习。
参观了核潜艇,我们又到了另一个展馆,体验潜艇巡航的风采。随着汽笛声的响起,我们仿佛潜入到海里,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神奇、迷人: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瑰丽的景色。突然,砰!砰!砰!前方敌人的舰艇被击中,火光冲天……多么神奇、多么刺激,又多么震撼!
在小小展馆里,我们一边体验潜艇巡航的场景,一边聆听讲解员的介绍:潜艇是一种能够在水下高速航行的兵器,可以用来攻击敌人,搜索海底宝藏和进行科学研究,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海洋和地球。据说,当下全世界只有6个国家有核潜艇: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印度。我为我们国家能挺进世界军事强国而自豪。
走出核潜艇展馆,我真切体会到参观核潜艇的确是一次有趣、有刺激又饱含文化知识的科普军事之旅,感受到中国国防力量,体验到潜艇兵的伟大。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建国初期,敬爱的领袖毛主席赋予人民海军的几句话:“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要建设海上长城!”“海上铁路!”
半个世纪过去了,毛主席老人家的夙愿早已实现。如今,核潜艇包括更尖端更发达的现代化国防装备能在全世界面前公开亮相,而且底气十足,说明我们国家国防建设,国防力量到了空前强大,前所未有的境地。我们热爱和平,但不惧怕战争,随时敢于抵御和歼灭一切来犯之敌。
三、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在大连我一共逗留了两天,头一天我随旅游团游览了跨海大桥、旅顺博物馆、旅顺军港,参观了旅顺军事博物馆等。按照行程第二天尚有数个景点待游览参观,但我却主动放弃,因为我有更重要的日程安排,会晤阔别48年日思夜想的"亲弟弟”。
说是亲弟弟,却没有血缘关系,我姓刘,他姓霍,是我新兵连房东霍大伯的4儿子霍天兵。 40多年前,我和我的战友们怀揣着青春的梦想,离开亲人,踏上保家卫国,支援国防建设的新征程,经过三天三夜的长途跋涉,来到了北京密云县西田各庄仓头村。这是铁道兵13师新兵团8连的训练地。我们被分配到村的各家各户,要在这里完成3个月的新训任务。我和班里的4名战友分到一家姓霍的大伯家,即天兵家。那时天兵仅10岁,是一个稚气未脱,天真烂漫的小男孩。
他们一家待子弟兵亲如一家,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把仅有的两套房腾出一套给我们,而一家9口挤在一个不足40平米的房子,烧火、做饭、寝室都在这里,这种滋味可想而知。特别是霍大伯,天兵的父亲,自打我们住进来,他就忙里忙外,问寒问暖。初见到他时:穿一件打了补丁的棉袄,头戴一顶退了色的灰色帽,个儿1.75米左右,看上去50岁上下。他把腾出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房屋不大,进门就是炕,花格式的窗户用报纸糊着,以抵御北方的寒冷。我们进屋时,土炕烧得暖和暖和的,他一边帮我们铺好床铺,放置好行李,一边说:“孩子们,咱家条件差,你们受委屈了,就将就一下吧。”随后,霍大伯从家里送上热气腾腾的开水让我们饮用。他的一言一行让我们这些从没出过远门的青涩伙伴,虽感离家遥远,但遇到这位憨厚朴实、知冷知热的大伯,仿佛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紧张的部队生活,严格的军事训练,一天下来我们身感疲惫,回到宿舍,大伯大妈早已烧好滚烫滚烫的热水让我们洗把脸,擦擦身上的汗,从而缓解一丝疲劳。过了几天,我忽然发现我的双脚指和脚后跟以及耳朵又红又肿,感觉又痒又痛。霍大伯发现后,告诉我:“这是冻伤的,你们南方人刚来到北方尚不适应这里寒冷的气候。没关系 ,我来想办法!”于是,每天训练归来,大伯就打来一盆烧好的热水加少许草药,让我坐在炕上。我把脚伸到木盆里,大伯则蹲在地上用湿毛巾一帕一帕的帮我烫脚。天天如是。耳朵肿了,他到药店买了冻疮药帮我敷上。他一边烫一边安慰我:“小刘,在大伯家就不要客气,要像在家一样,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大伯的一席话就像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使我禁不住热泪盈眶。心想,眼前的这位大伯不正像我的亲生父母一样吗?我越想越感动,泪水一直往下流。经过大伯一段时间的细心照料,我的双脚和耳朵奇迹般的好了。
房东大妈很慈祥,她身穿一身老式棉衣棉裤,脖子围一条陈旧的白色围巾。她常和我们聊天,经常问寒问暖。看见她就想起自己的母亲。
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日复一日的军训,身上的汗水,积淀下来渗透到内衣内裤粘糊糊的,浑身不舒服。以我们南方人的习惯三天不洗澡就要喊爹叫娘了,眼下已经一个多月未洗澡了。于是一天偷偷地打了一桶自来水悄悄地洗了起来。刺骨的冷水冻得我浑身发抖打颤。第二天果然感冒发高烧,两天都没吃东西。霍大妈知道后,做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送上来。我端着碗,一边吃一边噙着眼泪,心想:这跟我的亲生母亲又有啥两样呢?类似的事例举不胜举。
天兵那时上小学三年级,平时喜欢在院子里舞枪弄棒,用树枝代替枪与7岁的弟弟“搏杀”。我观察到他们喜欢枪,我就用木头制作了两把一人一把,可把他们乐坏了。由此兄弟俩喜欢亲近我,一有空就挨着我玩游戏,要我讲故事,部队放电影,他俩拉着我的衣襟一起享受"军人"的待遇……
三个月的新训一晃就过去,1975年3月下旬,我们将以崭新的姿态,以一名合格的铁道兵战士分到老连队。我被分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湖州的师后连(东风农场)。临别时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傍晚时分,欢送的人群中房东大妈一边安慰我,到了那边要好好干,记得来信;一边将事先炒好的花生米和一些蕃薯干满满塞到我的挎包里。天兵刚好放学,他挤到人群里,眼里闪着泪花,半句话没说,我当时的内心非常复杂,除了哭还是哭……
到了老连队(东风农场),我的情绪非常低落。心想:入伍前,是农民,来到部队仍然跟“农”字打交道,心里感到很压抑。加上紧张而忙碌的部队生活我一直未抽出时间给房东大伯大妈他们写信。就这样一拖再拖,而越拖就越觉得无法解释。由于长时间疏于联系,慢慢就连村地名也忘了,只记得他们姓霍,公社的地名是西田各庄。
以后我的人生经历,纷繁多变。退伍后读大学、教书、从政,从一般干部到科级领导。但无论工种、职业、职务如何变更,我对霍大伯霍大妈的眷恋之情丝毫没有改变,恩情丝毫没有忘记,也下意识一定要寻找机会拜访他们。但毕竟路途遥远,加上繁重的工作任务以及家庭琐事,一直未能如愿。
机会终于来了!2002年9月我去北京学习考察,带着期盼已久的夙愿去了仓头村拜访了他全家。几十年末有音讯,突然出现,一家人又惊又喜,大伯喜出望外,拿起电话召唤所有亲人,分家的、出嫁的一起回来面见我这位久违的大哥。大妈耳朵背,进门时,我叫她没应我,也不认识我。大伯以洪钟般的声音告诉她:“这是当年当兵住我们家的小刘。”“是不是刘光清?”听罢,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天哪!几十年过去,大妈年纪又这么大,还能记得我的名字。顿时,我的眼泪哗哗哗地流了出来,我立刻起身上前双手紧握大妈的手,动情地叫了一声:“大妈,我就是当年的小刘,好想您们呀!今天特意过来看你们。”我连忙从包里掏出事先准备的红包递给大伯、大妈。大妈见我如此动情,她也被感动了。“小刘,我们也很想念你呀,当年你住我们家就像一家人一样,挑水、劈柴、扫院子、擦门窗样样干,过年和我们一起包饺子,我们一家人特喜欢你呀。”晚上,大小老少共11人欢聚一堂,亲人见面格外亲,满腹的话儿说不完。大家围坐在一个大圆桌,其乐融融,气氛就像过大年一样,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大妈待我就像远征归来的儿子一样,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席间,我忽然想起4弟霍天兵,他可是我昔日的“忘年交”。大伯说:他在大连当兵,当了海军军官……。
时间飞逝到今年3月我和老伴去江西余干县探访分别47年未谋面的战友邱助发,回到宾馆我思绪万千。心想:在我的人生路上,遇到过很多难忘的事、难忘的人,这些年我陆陆续续、前前后后都见上了,唯独远在大连的“忘年交”霍天兵沒有联系。这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出于一种冲动我拨动了他姐的电话,我用提供的电话贸然打过去,一次二次都不接,我猜测对方以为是陌生电话,于是发了一条信息,很快对方打了过来。我迫不及待地接了电话,果不其然,是天兵打来的。电话里双方非常激动,我们聊了很久,将近一个小时,彼此倾诉衷肠,得知他1985年考上军校,毕业后在大连某潜艇部队服役24年,2013年转业留在大连,任职于某党政部门,妻子赵惠娟,在大连某事业单位上班,现已退休,女儿大学毕业在成都工作。一家人和和美美,事业有成。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加了微信,日后慢慢聊,他一再叮嘱我抽空去大连玩,好好聚一聚。
这次就是最好的机会。我去北京办事,以往没有去过东三省,顺便到附近的几个城市走一走。我把我的行程告诉了天兵,他滿口答应:期待我们早日到来。
5月10日我们从广东南雄正式出发,到了北京办完事逗留了几天,随旅游团先到丹东,再到大连。5月19日,周五,我想兄弟他忙活了一周可以抽时间来面见我们,于是,我将我的行程和下榻的宾馆告诉了他。
下午4时,突然一声急促的电话声,是天兵打来的,他说10分钟左右抵达宾馆,我和老伴急急忙忙拾掇一下,穿好衣服走出寝室。刚出房门就在电梯口相遇了。我们虽然几十年没谋面,但凭小时候的模样我一眼就判断是他,我十分惊讶的叫了一声:“天兵弟”!"大哥"!一声大哥十分亲热,让我热血沸腾,我们紧紧的握手拥抱,这一抱我们足足等了48年!我连忙招呼他进卧室坐,我一边泡茶,一边仔细打量眼前的弟弟,他长高了,1.78的个儿,留着一付陆军发型,看上去,非常阳光帅气,转业到地方多年,但军人的气质、风度和豪迈气概一点没变。坐了一会,他领我们下楼来到预先订好的酒店,上了二楼来到一个包间。天兵的妻子我的弟妹早已在这里等候多时,见我们来,她起身面带笑容迎面向我们走来:“大哥,大嫂!”欢迎大哥大嫂千里迢迢来大连看望我和天兵!”弟妹惠娟首次相见:英姿焕发,光彩照人,高挑的个儿,着红色上衣套白裤,皮肤白嫩,留着一头干净利索的短发,眉宇间透着成熟,但不显老,依然青春靓丽,说话和气,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贤惠、温柔、不俗、有涵养、有活力的特质。坐定后,她开口就说:“大哥、大嫂,听说你们要来大连,我们心里不知有多高兴,天天唸叨大哥大嫂哪一天来,出发这么多天,还不来。听说今天见面,昨晚我俩一个晚上兴奋的睡不着。”唉呀呀!咱们太有灵犀!我和嫂子昨晚也兴奋得睡不着。一会儿,服务员端上菜来,知名的,不知名的,具有大连特色的美味佳肴摆面一桌。惠娟倒满家中装放多年的法国红酒,刚要举杯,天兵止住:“且慢,叫服务员帮我们照个相,拍个视频,让亲人们分享我们在大连相聚的幸福情景吧!”拍完照,举起酒杯,天兵作了简明的开场白:欢迎大哥大嫂千里迢迢从广东来大连观光旅游、看望我和惠娟,祝大哥大嫂……!”
4人杯盏相碰,一饮而尽。席间,天兵一边介绍大连的菜食名称,一边往我碗里挟菜,惠娟则细心伺候着她的"嫂子”,气氛暖心舒心。我们边吃边聊,聊事业家庭,聊人生感悟,更多的是聊在他家三个月间有趣难忘的生活片断。天兵和我老伴不怎么吃酒,我和弟妹则爽快频频举杯,你来我往,1斤4两的酒几乎是我俩干掉。见弟妹的豪爽,我不由地问起她的籍贯与身世:河南籍,在军营里长大,父亲是老军人,原海军某潜艇支队政委。她本人从小生长在军营,对军营情有独钟,但老天不眷顾,沒有当上兵。但对军营不离不弃,长大后她发誓非军人不嫁。天兵军校毕业。看他人帅,业务能力强,又有上进心,加上缘分俩人走到一起,1989年结成连理。天兵没有辜负老丈人的期望,靠自身的努力,一步步坐上了岳父大人的位置……呵,难怪!弟妹这么优秀因为她身上流淌着军人家庭的豪气、大气之血脉。
晚宴进行了几个小时,余兴未尽,时间不早,我们起身离开酒店。他俩送我们回宾馆,并将一箱大连海特产递给我们。一路上情谊绵绵,依依不舍,满腹的话儿说不完,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分别时一再叮咛我们多来大连玩,我们也盛情邀请他们来广东观光旅游,做客我的家乡。
在大连我们虽然是短暂的会晤,但气氛融洽,幸福满满,留下难忘的记忆,更为珍贵的是我们彼此植下一颗心灵的种子——“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但愿它早日生根、开花、结果,一代代相传。
槛外人 202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