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述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怡情益智,启迪人生。总第0143期,请大家分享。
【名作欣赏】
毛泽东《沁园春·雪》赏析及趣闻轶事
文/韩积蕊(山东)

【编者按】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又是独领风骚的诗词巨匠。《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巅峰之作,通篇气贯长虹,被称为“近代词坛上的第一名作”。周末,吾闲来无事,静坐阳台,欣然读之,感慨万千,特撰辑《沁园春·雪》赏析及趣闻轶事,刊发《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之上,请大家分享。

【原文】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创作背景】
1935年11月间,中央红军、陕北红军和鄂豫皖北上红军胜利会师;12月9日,北京爆发了“一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进入一个新时代。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新的历史任务,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为准备渡河视察地形,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豪放的《沁园春•雪》。
【综述】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作品赏析】
《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起笔不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先写“雪”字,而首推“北国风光”,不仅突出了诗人对北方雪景的感受印象,而且造境独到优雅,可以冠结全篇。接着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雪覆盖了一切,黄河也失去了滔滔流动貌,无边无际的茫茫雪景。这里“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凸现了北方雪景的深度。“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谓静中写动,披满白雪、连绵起伏的群山,像银蛇舞动,而白雪皑皑的高原丘陵地带,像蜡白色的象群在奔兀。群山高原与低垂的冬雪云天相连成一片,因而作者信手拈来“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句。“银蛇”“蜡象”两个生动比喻,赋予雪境以生命感,且有动中见静的艺术效果。“水到渠成”地引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个“红装素裹”的美人的象征,初步形成此词的意境。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
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第四句至第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对雪景的大笔铺陈。“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作者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也正是中国的形象。“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此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第八句至第十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了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作者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第十一句至第十三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虚景,与前十句写眼前的实景形成对比,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
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抒发作者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第十四句至第十五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祖国的山河如此美好,难怪引得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统一天下而奋斗。一个“竞”字,写出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和衰落的经历。“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为之奋斗的动机。
第十六句至第二十二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第二十三句至第二十五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俱往矣”三字,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
风流人物:指的是优秀杰出、有风度、有文采,对时代有影响的人物。
【艺术特色】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毛泽东讲究词章格律,但又不刻意追求。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陈布雷说:“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

【拓展阅读】
1945年重庆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主席索要诗词,求情难却,毛泽东信手挥毫写下《沁园春·雪》书赠柳亚子。随后几经传抄,在重庆《新民报晚刊》刊登,轰动山城,万人吟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正式发表。这首词的书法只有两份才是毛主席的亲笔手迹,非常珍贵。
1945年8月30日,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邀请老朋友在重庆桂园寓所相聚,宴请了柳亚子、沈钧儒等人。柳亚子早年组织南社,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大革命时期曾与毛泽东共过事。由于他俩都酷爱古典诗词,所以比起一般朋友来显得更加亲切。在宴席间,柳亚子赠送毛泽东七律一首,诗曰:
阔别羊城十九秋,
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堪格,
遍地劳民乱倘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
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
一笑昆仑顶上头。
9月2日,《新华日报》以《赠毛润之老友》为题,发表了这首诗词。9月6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来到重庆沙坪坝南开学校津南村看望柳亚子。在柳先生寓所,柳亚子向毛泽东索要诗词。于是,毛泽东将《沁园春·雪》随手书写赠给柳亚子,并附简言:“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柳亚子先生得到毛主席题赠的《沁园春·雪》之后,视如珍宝,即赋和词《沁园春·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附上原词:“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重庆谈判结束毛泽东返回延安后,柳亚子就把毛泽东录赠给他的《沁园春·雪》和他写的和词,亲自送到《新华日报》要求发表。可报社的总编告诉他,发表毛泽东的著作(包括诗词)要向延安请示,要得到毛泽东同意。经过双方协商,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暂时不发表,只把柳亚子先生的和词,在同年11月11日的《新华日报》副刊上刊登。因为柳亚子先生和词在《新华日报》发表时,题目是《沁园春》,副标题是“次韵和毛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所以这就引起了重庆人民极大兴趣,都渴望最先读到毛主席的“咏雪之作”。
毛泽东把《沁园春·雪》抄赠给柳亚子,这是人所共知的事。这时著名剧作家吴祖光担任重庆民营报纸《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编辑,吴祖光跑了几个地方,连找了几个人,把传抄本凑在一起,终于拿到一首完整的《沁园春·雪》作品,当即在1945年11月14日的《新民报晚刊》副刊发表出来。词作发表后顿时轰动山城,一时间举国上下,蔚然成风,广为传播。
【轶事趣闻】
毛泽东咏雪词产生“轰动效应”,令国民党当局十分不悦,据说此事惊动了蒋介石,蒋感叹道:国民党内竟无此人才,号称蒋介石文胆的陈布雷也相形见绌自愧不如,于是有人献策曰:不如暗中请几名填词“高手”填几首《沁园春》,从中遴选一首意境高、气势大和文笔好,能超过毛泽东的,然后以蒋公的名义公开发表,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压下去。于是国民党内部举行一次秘密的征词活动,词虽然征集了不少,但多是些平庸之作,根本无法和毛词相提并论,后来,在重庆、上海等地得到几首“佳作”,但最终感觉拿不出手,后来也只好不了了之。

济津华庭新开盘,多孩购房省三万

济津华庭热线:0635~2799777
【读后感】
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这首诗词,它是毛主席雄才大略的充分体现。使人读后对毛主席气壮山河的豪迈之情佩服不已。
诗的上阕,毛主席用优美的辞藻来描绘了北国风光的千姿百态,描绘出江山多娇,使人读后不由得赞叹:祖国河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
然而更令我注意的,还是词的下阕部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句可谓是神来之笔,承上启下,将全诗连接的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作者面对宏伟的北国风光,道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慨。随后由景及人,至情至性,大气磅礴。毛主席雄视千古,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成吉思汗这五位封建帝王加以评说,毛主席面对他们却说出了“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举大端而论,这种气魄,实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与上阕的空间相照应,写出了浩瀚的时间,用一个“惜”字,把表面看似无联系的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结尾一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将主旨挥洒的淋漓尽致,放在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画龙点睛之妙。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业绩,这是毛主席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全词描写和议论结合,情感与景物相生。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写景,纵横千万里;论史,上下几千年。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毛主席不仅富有革命家的情怀,更富有伟大诗人的壮丽情怀。每当我消极困顿时,便会想到毛主席的这首词,每读一遍,便觉得有一股浩然之气使人眼界开阔,使我精神振奋。这振奋化为前进的动力,催我不断勇往直前。每当读到这首词,便会激起我心底的涟漪,激起我的爱国情怀,鞭策我,促使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毛主席诗词将永远传颂下去,载入历史的长河之中。毛主席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在当今时代依然彰显其光辉和魅力,是常读常新、常悟常新的传世经典。学习毛主席诗词,能够充分领略毛泽东博大的胸襟魄力,崇高的精神境界,非凡的伟人气度和灿烂的人性光辉,使我们的人格意志变得更深邃、更坚毅、更广博,从中获得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大方向。
2023.06.17寒冰卫运河畔


【临清头条主编韩积蕊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山东省作协会员、民盟盟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市关工委宣讲团成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擅长书法、篆刻。1988年30岁开始写作,编著六部书稿,出版三本:1990年出版《史地歌诀》1991年《新编历史歌谣》荣获地区首届优秀图书三等奖。2021年主编《家教文墨香》由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著书立说搞讲座,举办读书报告会,为政府为百姓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