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农业管理新考量学科悟望
在大集体时期,一般能上60岁以上的人就不用去地里干活了。到了粮食下来以后,就等按人头分粮就行了。实在是孤寡老人没劳动能力的,队长会派专人把粮食给送到家的。那时候尽管你家没劳动力,没出勤率,但也得让吃上饭。只是有一点差别的是,人家出勤率高的,可以多享一点余头粮。也就相当于单位里出勤率高的有奖金是一个道理。
中国第一次土改是把不均衡的地主占有土地归公,从新平分配到个人手里,但因刚解放时农具缺乏,各家劳动力不均衡,就成立了互助组,能够几家合伙干,各发挥各的有利特长。促进了劳动成果的增长,再后来推行了人民公社制,充分发挥和体现了社会主义管理制度的优越性。广大农村以小生产队为管理单位,几十家为一个生产队,在一起劳动,由队长领导统一分配活,按点上工,地块儿多的就分开班劳动,有锄草的,有浇地的,有上肥料的,有洒药的,有种瓜的,有植树造林,平整土地的,看瓜的,重豆的,种棉花的,看果树的,修剪树的等等,基本上每家都有出勤的人。那时候农具还比较落后,70年代基本上每个村子里都有统一配发的东方红拖拉机,犁铧长,翻地深,耕作效果比较好。一天能犁上个200来亩土地,再配合各小队里养的几十头牲口,这样农活干的就比较有进度了。各小队每块地里都有井,一口井管上20来亩地,灌溉也是比较顺的,电带马达,去一两个人负责调水改畦就行了。这就是当时的集体管理制度和生活条件。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再次把集体农田分割到了单个人手里了,所有农具自己制买,再没有公家添置农具这一说了。老东方红拖拉机已派不上用场了。每家分上一块儿长条地,各干各的,时常会有地邻矛盾发生,巧占便宜,多犁走点。也再不会有计划统一种苗,统一管理了,一大块地里万紫千红,种啥的都有,有种花生的,有种瓜的,有种棉花的,也有种高粱的。高低错落,参差不齐,遮风挡雨通气不畅,也都是会影响产量的,尽管粮食作物在增产着,但与上的肥料过大,不断筛选品种有一定关系,不过土壤营养给破坏了,缺氮麟镓肥。需要勤调查才能适当改良土壤。
不利的因素还有是70-80岁的人仍有在地里劳动的。活不干没人替,各作各的难。还有是农村修条忙种路也不好统一,因隔个县界或村界的,几十年道路就很难打通。要在集体时期那就好办的多了,一切服从大局的。
更有的村里是从土地分包一来,从来没再调整过土地,添人加口亏着谁只有认捯眉了。有的仗着人多势众,占了便宜不愿从调,土地调不动那也没办法呀。因为那不是斗地主那个时代了。大势已去。
在集体时期如果一个村里能有几十台大型机械农具就一切啥事都解决了。而自从单干后,家家有机械农具,一个村有几百台,大点的村上千台机械。但是效果怎样呢?其实是个铁器浪费,油料浪费,空气和地面环境污染的增加。因为浓烟分布集中时间面太广阔了。
还有个弊端是,因地块零碎,各扫门前雪,很原始,很浪费人力。如果是以大集体结构来统管的话,买一个扫地机,扫雪机,不就解决许多问题了吗?难道为了赶现代科学就每家买一台扫地机吗?那不是浪费吗?那不是污染吗?只是举个例子,要以少量人力去解决大的问题才叫科学发展观,与科技时尚同步走,这才叫与时俱进呢。
目的就是节省人力,利用人力,去投入到有用武之地,不浪费人力人才的发展这才是最主要目的。
科普园地
2023-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