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品现于事,心藏于行。
人心隔肚皮。
我们很难从外在看清一个人的真面目。
但面对事情的时候,一个人的反应和行动,往往能暴露他最真实的样子。
利益之下见人格,是非之中现人品,落难之后知人心。

1.利益见人格
赵玉平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多年前,他和一个创业的年轻人一起吃饭,聊合作。
这个年轻人讲商业、经济、哲学头头是道。
赵玉平老师动了合作的念头。
但是在结账的时候,收银台的小妹少收了他五十块钱。
这个合伙人发现少收钱了,转身拉着赵老师赶紧走。
下电梯的时候说:今天运气真好,省了五十块钱。
等这个合伙人走后,赵老师自己又去吧台把钱补上了。
回去之后,就把这个人拉进了黑名单。
赵玉平老师说:当他的合作伙伴,指不定哪一天就被他卖了。
利益面前,最能看清人心黑白,分出人格高低。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自私贪利,做事一定没原则,守正不贪,做人一定有底线。
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孟信因为一点小事被罢官。
回家之后,靠做一点小生意过活。
日子过得拮据,家里人温饱都成了难题。
家里人背着他,把病牛当好牛拉到集市上卖掉了。
孟信知道后,非常生气,马上找回买主,把钱退给人家,把病牛领回家。
很快孟信不卖病牛的事情就传开了。
通过这件事,皇帝看清了孟信这个人,觉得他值得信任,就算之前有点小过失,也值得为自己所用。
于是立刻派人召他进京,封他做了官。
孟信一生为官清廉,正直爱民,直到年老才荣归故里。
古人说:利之所在,无所不趋。
追逐利益,是人的天性。
但是追逐利益的态度和做法,却分出了一个人的高低。
金钱面前,守不住自己底线的人,终究守不住自己的人生。
如果一个人轻易就被利益诱惑,这样的人,多看一眼都是罪过。

因为来的客人太多,为了面子,张德违反禁令,让仆人宰杀牛羊招待宾客。不仅说他宰杀牛羊,还添油加醋,说张德蔑视朝廷,蔑视皇上。第二天上朝,武则天问他:“听说你有了个儿子,这是喜事,但是你为何要杀羊待客?”武则天却说:“我虽然禁止杀羊,但是你家里有喜事,也算情有可原,但是以后你请客,可要注意选择客人。”然后把杜肃怀告状的奏折给他看,杜肃怀羞愧难当,只想找块豆腐撞死。他拿着苏轼给他的文章寻章摘句,给苏轼扣上了反对新法,藐视皇帝的帽子,害得苏轼下狱被贬。当时有人劝王安石,说沈括这个人挑拨是非,还是要尽量疏远,免得将来吃亏。沈括就写了一份万言书,批驳新法荒谬,出卖了领导兼朋友的王安石。气得王安石从此都不称呼沈括的名字,而是叫他“壬人”,意思就是见风使舵的小人。沈括是北宋有名的科学家,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但是他死后无人为他立碑,也无人为他写墓志铭,历史上他连一篇像样的传记也没有。不听是非话,远离是非人,是非才能离你而去。

3.落难见人心
苏轼年少及第,皇帝信任,太后欣赏。那时,他身边到处都是“朋友”。每日出入酒楼诗社,吟诗作赋,整个京城的人都以认识苏轼为荣。同僚李公麟为了讨好他,特地为苏家画了家庙神像。李公麟也因此被苏轼引为知己。但是后来苏轼被贬,一家人落魄出京。路上遇到李公麟,苏轼想和他打招呼。李公麟骑在马上,转过头去,以扇遮面,愣是装作不认识苏轼。白居易说: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在经历岁月沉淀,人生起落之后,我们才能看清朋友,懂得真心。唐代名将薛仁贵出身优渥,出手阔绰,身边聚集了很多酒肉朋友。后来他父亲去世,薛仁贵跌落尘埃,家财很快被挥霍一空。身边的朋友纷纷和他断交,就连往日亲厚的伯父,也不愿意接济他。这个时候,反而是平民王茂生对他一切如常,不仅接济他衣食,还帮他照顾妻儿。后来薛仁贵投军入伍,寻找出路。在战场上的薛仁贵屡立大功,被封为平辽王。昔日的“朋友圈”又活跃起来,旧日相识纷纷送来贺礼。但是薛仁贵却只收下了王茂生送来的两坛以水代酒的“美酒”。 薛仁贵知恩感恩,不仅替他重修宅院,又给他的夫人购置了新衣首饰。
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
一个人的人品三观都藏在他的行动里。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不管如何掩饰,都会被人看清。
看清,才能看轻。
不要为不值的人留恋,不要和错的人纠缠。

点个赞,仔细识人心、辨真伪,与良人结交,与贤人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