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有亿年古生物、万年华盖木、千年古岩画、百年革命史。我们文山,人民有情、山水有意、风情无边、惊喜无限。来文山吃绿色食品、住特色民宿、看绝色美景、享健康人生……”6月12日上午,“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畅享文山 世外桃源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文山州广南县坝美村召开。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蒋天云,热情洋溢地向世人推荐了大美文山和世外桃源坝美。
广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已经发现的出土文物、古迹、化石、墓葬、生产生活等用具证明,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广南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公元前三世纪,境内九个句町部族组成句町国,西汉元鼎六年在广南、富宁及右江上游设句町县……
历史上,广南县素有“铜鼓故乡”的美称。在世界上已有八种古老铜鼓基本类型中,广南就有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尊义型等5种40余面。1983年、1985年五珠乡出土的沙果Ⅰ、Ⅱ号万家坝鼓系春秋战国时期遗物,进入世界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十八面铜鼓之列。1919年阿章出土的石寨山型竞渡鼓,以其精美的铸造工艺和繁缛的纹饰,被称为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2017年,当地在对坝美镇者卡村委会者乎村西北的大阴洞进行旅游开发时,发现洞内有古代文化遗存。通过发掘取得了大量收获,发现了云南目前规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在这个中国古人类洞穴遗址里,封印着广南先民3000年前的一段历史……

发现云南规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
北纬24°11′33.69″、东经105°04′09.33″、海拔991米——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坝美镇者卡村委会者乎村,也称“滴水村”,村西北有一处大阴洞遗址。
2017年9月,广南县莲城中心市场经营有限公司在对该洞进行旅游开发时,发现洞内有古代文化遗存,随即向广南县文物管理所反映该情况。文物部门及时对该洞进行了调勘,调勘结果表明——洞内存在史前遗址,并发现有同时期的墓葬。
为保护珍贵的文物资源,最大程度地提取文物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2017年12至次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文山州文物管理所和广南县文物管理所协助,对该洞穴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通过发掘取得了大量收获,发现了云南目前规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

年已花甲的文山州文管所所长曾跃明,此刻就站在大阴洞遗址进口处。当年这里发现古代文化遗存后,他带队进行抢救性发掘。那时候,这里还没有步行栈道,他和考古队员们是艰难地沿着山间小路攀爬进来的。
当年,他也是站在洞口,望着洞里缭绕的水汽,在揣测着洞内古文化遗存的规模和年代……当年,随着每一次进洞的考古发掘,出来时都是一身的泥水和一脸的欣喜。
大阴洞洞口朝东北方,宽约20米,洞口前方无平台为一较陡的斜坡。该洞由前后两个洞厅组成,前洞厅与洞口由斜坡相连,落差约10米,后洞厅由狭窄的通道向深处延伸,洞内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
发掘时,队员们将前洞厅命名为I区、后洞厅为II区,两个区分别发掘150平方米。发掘工作清理了一些早期文化堆积,发现了一批遗迹现象,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遗物。
早期文化堆积主要集中在I区,位于约5厘米厚的表土层下,堆积不连续主要分布在灰坑周围区域,且只有一层,厚度5~20厘米不等。堆积为略粘的黄灰色土,其中夹杂有炭屑和陶片、纺轮、石器等遗物……
在那段辛苦的考古工作后,广南先民3000年前的一段历史,逐渐浮出水面,展现在世人面前。

解开封印看先民早期洞穴生活状况
古人类洞穴遗址所在地者乎村,是一个三面环山,以山涧作为出口的狭窄谷地。由于谷深青幽,犹似“聚宝盆”。这里有一喀斯特山崖上泉水从岩石中渗出滴下,故称“滴水村”,俗称“大阴洞”。
“滴水村”林木繁茂,山涧两股流水潺潺,四季鸟语花香。特别是盛夏,这里气温比谷外低了3—5℃,是避暑疗养的好处所。这里一座齐口斜面的山崖下有一大溶洞,故名“龙口”,传说过去常有龙在此歇息。大阴洞后面的者乎村,还有世代守候的五块奇石,每年正月初九,当地群众在村中一庙宇“厅索”,隆重祭祀这五块女娲的“补天石”,已经千年习俗。
曾跃明的视线,从山下收回来,缓步入洞,洞内氤氲的水汽和凉爽,一下让他的思绪回到几年前的考古工作中……

这里的遗迹现象,经考古发现,有灰坑和墓葬两种。
灰坑共发现12个,均分布在I区,平面多呈不规则形,长径不超过100厘米,深度5~20厘米不等。灰坑内堆积多为大量的炭屑和红烧土,出土有陶片、纺轮、石器以及炭化稻等遗物。
“根据灰坑内的堆积分析,这批灰坑可能均和用火有关。其中的H8,坑内不仅夹杂大量的炭屑和红烧土,其坑底还有三块石块呈三角形分布,很明显为支陶釜烹煮的支锅石。”
那次的抢救性发掘后,曾跃明和队员们明白,墓葬是当时发掘最重要的发现,共发现17座。其中,16座墓葬集中分布在II区深处,呈墓地的形式分布。
另外一座未成年个体墓,位于I区H8旁边紧靠洞壁处。墓葬似经过人为布局,仅两个墓存在打破关系。这批墓葬均为土坑墓,人骨保存较好,葬式多样。墓坑的挖掘可能受制于原始的生产工具,形制不规整,深度较浅,多以难挖的钙化板为墓底。
葬式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二次葬等。某些墓葬内人骨极为散乱,可能为二次葬的现象也有可能遭受后期盗扰。

有一个现象颇为奇怪,即很多墓葬内除主体个体的骨骼外,还零星发现不属于主体个体的人类骨骼。墓坑大小因为葬式和墓主年龄的不同差别很大,墓坑的大小刚好能容纳以各种形式放入的墓主个体。墓葬随葬器物较少,只有部分随葬有陶釜、纺轮和石箭镞。
洞穴葬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
在曾跃明的记忆里,当年的洞穴考古艰苦而温馨。随着队员们的每次进洞考古,都会有惊喜发现……
当年,出土的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骨器和炭化稻。陶器主要为大量的陶片、少量可复原的陶器和陶纺轮。洞内的文化堆积中、遗迹内以及地表均发现有陶器。

当年就是在这个区域发现了碎陶器
考古队员们发现,洞穴内的陶器有两种风格,一种为表面装饰绳纹的夹砂褐陶,另一种为表面磨光的泥质黑陶。第一种风格的陶器数量最多,可辨器型以圜底釜为主,另有少量带耳罐、平底器和杯。第二种风格的陶器仅见十余片陶片,其中可以复原一件,为单耳罐。两种风格的陶器可能有不同的文化来源。
纺轮是陶器中数量最多的完整器,共33件,大多呈算珠状,某些表面装饰有同心圆纹和卷曲线纹。石器有箭镞、凹刃器、石斧和石锛四种器型,均为磨制,制作精良,另外还有部分砺石。其中箭镞14件、凹刃器7件、石斧6件、石锛7件、砺石23件。
当时,骨器数量较少仅4件,其中两件器型明了为骨镯和角锥。骨镯为磨制,表面装饰弦纹和4个一组的圆圈纹。炭化稻在地层和灰坑中均有发现,从形态上来看可能为粳稻,是文山州的首次发现。

溶洞内的景色
在发掘的同时,曾跃明还和队员们对洞穴深处进行了调查,新发现两个区域,将其命名为III区和IV区。这两个区域的地表都散落有大量陶片,并在局部发现有文化堆积,其中III区还发现一座葬式为二次葬的墓葬。
针对大阴洞遗址的发掘,获得了大批实物资料,对于古代人类活动和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特别是洞穴内的早期墓地,为云南目前此类遗存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多样的葬式对于古代葬俗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保存完好的人骨,可以让考古研究直面古代人类个体。

目前,文山州文管所已与西北大学和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对发现的人骨开展体质人类学和基因学的研究。通过遗存的对比分析,初步判断大阴洞遗址的年代为云南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通过对发掘选取的20余个样本进行科学测年,结合大量的测年数据,将为日后该遗址准确年代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值得一提的是,考古队员们在I区的T1中,还发现有旧石器时代的遗物。(文/张密 赵嘉 农佳 图/文山州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