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话“石”说西平洲
杨春杭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是清末小说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描写的济南城市风貌。在那个年代,不知这种描述是否带有点夸张的色彩。可而今,在济南市有这么一个村子——“家家奇石,户户怪石”,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一点过度渲染的意味。这个村就是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西平洲村。
公元2023年6月17日,我参加了由莱芜区委宣传部、莱芜区文联、莱芜区和庄镇人民政府主办的“作家走基层 锦绣乡村行”文学采风活动。当启动仪式结束后,我怀着兴奋好奇的心情和诗人李晓白在和庄镇西平洲村党支部书记郇宜俊驾车引领下,驶向这个奇丽迷人的村庄。
车辆驶出和庄镇政府大院,从205国道峨峪村北高速路桥下东侧顺着水泥公路爬山东去,绕“三郎山”“三个急旋”三华里,便迅速进人翠柏接碧、槐榆簇拥的绿色通道。一路上,
乍一看,西平洲村虽没有临近江河湖海的磅礴大气,没有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我眼中却是别有一番独特的美好。村内红瓦绿树掩映的街头,门楼高耸下的门口,淳朴温馨的农家院内及客厅,奇石林立,怪石成堆,处处散发着一股浓烈的石文化气息。
特色产业——奇石文化
天下善美之地,各有可美之处。美美与共,是为大美。西平洲村奇石之美,任其何人前来,必留下深刻印象。
奇石销售市场广阔、前景可期,省内除本地外,主要销往济南、青岛、威海、烟台、日照、德州、淄博、泰安等地,国内销往北京、天津、内蒙、河南、河北、江苏及东北三省,并与韩国、缅甸、日本达成了长期贸易协议。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西平洲村奇石产业已然成了西平洲村的产业支柱,从最初的奇石挖掘到简单的加工出售,发展到了今天的小型奇石集散中心,以奇石为中心发展成了奇石加工、园林景观制作、奇石运输等产业链,不仅带动了西平洲村的经济发展,还辐射到和庄周边的一些村庄,促进了和庄镇镇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莱芜区和庄镇北部、东部是以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青石山区,由于地质构造及常年雨水侵蚀,石头奇形怪状、千姿百态,在数亿年的自然侵蚀下形成,集“瘦、漏、透、皱”于一身,妙趣横生,有“北太湖石”的美誉。
发端于西平洲村的奇石经营,几十年来市场越做越活,影响也越来越大。自和庄镇最北端青关村,到最南端崔家庄,沿205国道两侧,形成了30华里的园林景观石经营长廊,全镇奇石经营已发展至450余户,年经营额近3亿元。将奇石文化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和庄镇构建起园林景观石、精品观赏石、生态上水石、平洲奇石专业村4个特色专业市场,打造集商贸、文化、休闲、旅游、餐饮于一体的复合型集聚长廊,全力整合、培植起江北最大的奇石文化市场,将其打造成为了最具和庄特色的富民产业。
当然,奇石是天然矿物质,通过对各类石种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奇石产地的地质地貌、奇石所含的化学成分、奇石形成中经历的各种地质变化,以及各个石种的内部结构、外部特征。许多木化石、动物化石更是古生物标本,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国家已在这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在开发利用方面实施科学有效的管控。
谈到今后设想,和庄镇政府有关领导建议将进一步提高奇石文化市场档次和规模,并围绕青石关、齐长城、长勺之战等文化背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整合旅游资源和线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山水和庄”品牌。
奇石散布于大地中,被泥土掩盖、被河水浸没,很难被发现。找寻奇石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采石经验和超强识别能力。奇石是一种发现美的艺术,只有善于发现美的人才能将奇石的价值真正体现。说起这些石头的来历,村支书郇宜俊介绍,这里的奇石主要是“文石”,西平洲村的文石是一种五彩斑斓、种类丰富的石头,这些文石就是这里的奇石,这种石头的自身价值很高,他们可能是在沟河中由小到大自然生长起来的,有的也可能是经过几十万、几百万乃至几十亿年的生长,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多年来,赏石已成为一种高雅时尚之举,很多人不惜重金购买精品奇石收藏,但是在赏石圈里毕竟玩石的人多,懂石的人少。奇石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收藏品,它千姿百态、颜色各异、从不重复,玩石之人收藏后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并且可以作为传家宝传于子孙,让后辈们感受赏石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自己坚如磐石、不怕挫折的性格。
赏石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文人墨客、风流雅士喜爱拜石、供石、咏石、绘石、赏石、赠石,并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和经典故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
物以载道,文以立心。古之文人君子,多有自己的雅好。千古第一文人苏轼所好竹、海棠、梅、茶、酒、美食,不一而足。《苏东坡全集》曾记载苏轼对大自然的另一馈赠——石头,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甚至可谓好石成癖,伴其一生。
十二岁时,苏轼便与石结缘,其记述于《天石砚铭》。“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轼宝而用之。”后来苏轼成为舞文弄墨大咖,对石砚的需求和关注更是孜孜以求,还给自己和友人写了百余篇题砚诗文。苏轼似乎在石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他存世早期的一首诗《咏怪石》,就是这种寄托的延展和节概的启篇。
苏轼在扬州,获得两枚奇石,一绿一白,十分妙绝,作《双石》诗记之。1094年即绍圣元年,五十九岁的苏轼被贬流放岭南,也随身带着这对奇石,足见其对石的珍爱。从不向权贵折腰,更不向命运低头的苏轼是孤独的,但他的傲岸之气,伟格之才,君子之风,却和成千上万喜欢他、钦佩他、仰望他甚至嫉妒他、伤害他的人融在一起,不可分开。我想,如果苏轼在世能到西平洲村一游,相信另一首《念奴娇》将会横空出世,流芳千古。
奇石在亿万年的岁月中形成了奇特的造型、绮丽的纹理、唯美的画面、细腻的质地和超凡的意境。一块精美的奇石就是一件天然雕塑品,就是一幅精美的画作,就是一首无言的诗,一曲动听的歌谣。西平洲村在走进新时代的乐曲中,见证了石头的变迁,在自己家门口时刻享受到“石文化盛宴”,可谓一大幸事。
西平洲村不但盛产奇石,还有许多可考的历史传说、文化遗迹、红色故事等,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和弘扬。
原山主峰——历史传说
位于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境内的原山主峰,又名“禹王山”,属于西平洲村管辖。与泰山相距75公里,按地理山系,它是东岳泰山山脉,是泰山东麓的一座主要山峰,当地民谣:原山“怀抱三洲——三个平洲村,脚瞪三洋——三个佛羊村,身背三府——三个车辐村)”。现场碑文记载:“四面悬崖无坦可依”。
《嘉靖莱芜县志》载:“按《禹贡》:‘汶水出于原山之阳,淄水出于原山之阴’。”即此。《续修莱芜县志》载:“原山,在县东北70里,东界博山,北界淄川、章丘,耸秀出群山之上。自主峰而外,北起长城东至青石关外,南至杨家横、文字岭,盘回百里,皆原山也,淄水出其阴,汶水出其阳,一名马耳山。”
原山是汶水、淄水的发源地,所以名“源山”,后称“原山”。原山主峰有齐长城城堡两处,俗称大寨子和小寨子,原山主峰大寨子海校610.5米。青石山面积2.5平方公里,三个平洲村全被原山主峰揽入怀中。城堡的城墙上,阳面山中,植有柏树,山下有果园,属于西平洲村的管辖地。山顶齐长域沿原山岭东至车辐村北折至大荒岭,全长4公里。明、清及民国时期重修过。城墙大部分尚存,墙宽1米,城高1一2米,用干石垒砌而成。
站在海拔600多米高的原山主峰,村支书郇宜俊感慨万千“真不敢相信,在这曾经燕子不繁蛋的穷地方,如今大变模样。”可不是吗?在此登高环看村庄四野,的确是山花烂漫,万木峥嵘,村村相接,翠绿无垠。“一览众村小”的感觉,给人一种久违的空灵之感。
图:齐长城遗址
原山主峰城堡东西长120米,宽30米,中间有“断桥”,形成凹状,城墙厚1米,残高3-5米。内有“禹王祠”、“碧霞元君”“原山阁”,又名“文昌阁”,石碑十几块,俗称碑林。石碑主要有重修庙碎,流芳百世碑、承前启后碑、永垂不朽碑,大都是清代康熙、乾隆、嘉庆、同治等年代所立。
原山主峰不仅山势嵯峨雄奇,还留下许多关于它的历史故事与文化遗迹。传说夏禹治水时,原山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禹王到此曾泊船野营,号召人们开山劈河引水,治理汶河和淄河,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这一带的洪水引入东海。在山阴绝壁上至今保存有缆船石环的印记。原山主峰东侧有个山形似月牙,俗称“月牙山”。治水成功后,后人在悬崖上刻下四句诗:
原麓东城月牙山,冠戴虎头踏淄川。
风吹潭余翻波浪,左右石上流清泉。
后人为纪念禹王治水造福人民的功绩,就把这原山主峰叫禹王山,并且在原山主蜂上修建了禹王词,以纪念大禹的治水功绩。
图:禹王庙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艾陵之战”就在原山一带。
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吴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周敬王36年,吴、鲁联军在艾陵全歼十万齐军。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鲁。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联合鲁国进攻齐国,公元前484年5月27日,双方展开大战,大败齐军。吴俘获齐中军将国书及大夫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艾陵之战是春秋时期规模较大、较为彻底的围歼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较早使用预备队的战例之一,此后预备队的作用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传说齐桓公曾在原山主蜂安营扎寨亲自督战,传递烟火信号。“艾陵之战”,齐国被鲁国、吴国两国联合打败后,退至齐长城青石关防守。1982年至1999年从普通村土场和西车辐古代墓地群中出土的文物青铜剑、青钢器、彩陶罐片、白陶罐可以证实。传说乾隆十八年,皇帝下江南私访时,沿青石关古道骑毛驴游历原山,为此乡绅百姓闻知后纷纷集资在原山主峰建起原山阁,又名“文昌阁”,该阁为门洞式建筑,阁面南东西长4米、高6米,门洞用石发暄而成,门洞南墙正面上方镶嵌一块石匾,上阳刻有“原山”两个楷书大字,清晰可见,落款为“乾隆十八”,即1782年时修建。
图:文昌阁
智取原山 ——红色文化
原山古庙会 ——民俗曲艺文化
乡村要振兴,文化要先行,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多年来西平洲村大力实施特色化乡村建设,固本浚源,特色打造,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建设美丽乡村。
原山半腰有一用青石砌成的古戏台,是当年为每年古历二月二十九日,传说为乾隆登山日的庙会而搭建的。每逢庙会,身着新衣的男女青年,三五成群,一边爬原山,一边跳起当地独有的蹉地舞。此戏台便是他们表演蹉地舞的主要场地。
说起蹉地舞:蹉地舞又名蹉脚舞。根据《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和《全国教师作曲家歌曲集》载:蹉地舞是流传于原莱芜市莱城区和庄乡原山一带的民间舞蹈,它起源于清朝年间的原山庙会,形成于战争时期,流传至今已有200余年。
经深入了解,近年来西平洲村在和庄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保护开发奇石的同时,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由于西平洲村地势较高,海拔在5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阳光直射强,生产的西红柿、烟薯、白萝卜等有机蔬菜、水果和小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糖分多、含钾量高、口感好,沙土地上生产的红皮黄瓤地瓜软糯可口,不但村民青睐,前来购买奇石的客商更是异常喜欢。为了开展科技化种植,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方便村民销售,西平洲村成立了由党支部领办的济南市莱芜区原山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指导村民采用宽陇密植,改善田间通风条件,有利于中耕培土,避免因刮风造成的倒伏,产量不断提高,生产的农产品大多销售外地,常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西平洲村党支部狠抓党建和民风建设。认真开展以村庄美、村风美、庭院美、家风美为内容的“四美”评比活动,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好青年”“好媳妇”“好婆婆”“出彩人家”等评选推荐,树立典型,营造敬模范、学模范、做模范的良好氛围,几年来村里从没有发生打架斗殴和村民上访的事件。
西平洲村民生工程深入人心。村民早就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村内道路已全部实现户户通,主次干道实现路灯全覆盖,新建文化广场2处,并安装了健身器材,新建幸福院一处,为本村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午餐,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清理“四大堆”,整治残垣断壁,整理弱电线路。在村头建设假山景观2处,建文化墙300多平方米,美化了村容村貌,西平洲村一幅绿色生态、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面越来越亮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简介:杨春杭,笔名白杨,山东临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莱芜区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在地市级、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稿500余篇,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尚金花》一书。
中国鹰王——王照华绘
独家代理
中国鹰王团扇大师王照华作品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