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董素印,江苏省射阳县人,大专文化,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市级网站特约编辑,从事新闻宣传、党委秘书、新闻采编、党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三十多年,近三百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采用,百余篇(档)作品获省委宣传部、新华报业集团和江苏省广电总台等单位表彰,编辑的《射阳新闻》连续五年受省广电总局表彰,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入选《中华文化人才库》。现供职于射阳县行政审批局。

“万园之园”的伤痛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在圆明园的入口处——“大水法”废墟遗址前,二十多名围着“红领巾”的男女小学生坐在画板前,目不转晴地观察着眼前的这片世界知名废墟,神情专注地摹画着一堆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乱石遗址,在老师的讲解指导点评下,许多画功较好的同学,将眼前这片记载着中华民族屈辱历史的图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小小的画板上。相信他们在这难得的创作过程中,一定会深切感慨皇家园林的辉煌,感受当年历史的耻辱,感悟自己肩负的使命。
位于北京西北郊、有着“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陆续修建和经营的一座举世闻名大型皇家宫苑,它集中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中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

据《御制圆明园记》记载,雍正认为父亲康熙用“圆明”二字命园,就是让他自勉身心,体会天意,不忘圣诲,含味咀嚼,培养精神,不求自安而图天下稳定,不为自乐而谋百姓康泰。因此,雍正毕生践行“圆明”之德,以保卫江山社稷与人民福祉来报答康熙的垂祐之恩,从而,使大清帝国逐步走向繁盛。
大水法遗址是圆明园中西洋楼景区的一部分,是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气势宏大、构思奇特。眼前仅存的几尊雕琢精美的大理石石柱屹立在乱石之上,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和大清帝国的衰亡。
过了“大水法”遗址,走进圆明园展览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屈辱尽在其中。展存资料表明,圆明园是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当年,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许多景物都是仿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和雷峰夕照等各地名胜和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着圆明园,堪称我国园林艺术之瑰宝、建筑艺术之精华,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博物馆。这里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流连其间,定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置身幻想境界。

咸丰十年的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英法官兵奉命放火烧园,罪恶的大火在这座最大的皇家园林连烧三天三夜,嚣张的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皇城,将金碧辉煌的皇园烧得一片狼。1900年,以英法为代表的八国联军又侵入北京,圆明园再一次遭到了侵略者的严重破坏。圆明园展馆内展出大量的焦木、残石等破败物件至今还在碟血,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屈辱,令心情沉重的中外游客伤心流泪。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华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野蛮和罪恶。如今,公园入口处残存的“大水法”断壁遗迹成了圆明园的象征,这里蕴含着叹息不完的遗憾和磨灭不了的伤痛,更有无法忘却的耻辱和时时悬顶的警钟。在小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中,作者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怵目惊心,相信广大少年儿童通过课本学习和参观遗迹,再用画笔画出圆明园的屈辱和侵略者的丑恶嘴脸,能够更好地让孩子们铭记圆明园的历史、伤痕和屈辱,深深地感受到帝国列强的惨无人道,激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增强少年儿童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