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怀屈子(新韵)
文/王楼(内蒙古)
五月端阳汨水清,江边酹酒祭屈平。
丹心事楚遭嫉妒,挚爱施民被判刑。
内政精通黎庶赞,外交善理友邻恭。
郢都失守悲绝望,忍痛怀石示赤诚。
注:怀石,指屈原怀石沉汨罗江。

浅析郭颖先生《忆昔过秭归屈原祠感旧》
文/王楼 (内蒙古)
忆昔过秭归屈原祠感旧
郭 颖
岁岁骚节暴雨狂,似为屈子洗冤殇。
孤舟载梦摇三楚,卮酒招魂酹九江。
万里乾坤一汨水,千年风日几端阳。
国亡身殒今何有?惟见祠头那柱香。
这是一首怀念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诗。题目中“忆昔”标明是对往事的追忆;“过”,不是路过,应作“拜访”解;“感旧”是题目的关键词,表明是对两千多年前屈原经历的感触,对屈子的怀念。
首联“岁岁骚节暴雨狂,似为屈子洗冤殇”,这两句是“兴”,即起兴,即“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具体说就是用天降暴雨,为屈原冲洗冤屈引出对屈子的追忆与怀念。句中“骚节”指端阳节,“骚”本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住往把与屈原有关的事物冠以“骚”字。
颔联“孤舟载梦摇三楚,卮酒招魂酹九江”,这一组对偶句是对历史的追忆。前句追忆屈原被佞臣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陷害后,携妻儿乘舟沿江东下,怀着强楚救国的美梦,迤逦前行,苦不堪言。后句说每年端午节后人都要酹酒为屈原招魂,祭奠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做到了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一致,句式相同。
颈联“万里乾坤一汨水,千年风日几端阳”,前句追忆屈原在公元前大约278年,因秦大将白起攻占了楚国大半江山,亡国命运无可挽回,屈原于阴历五月五日怀沙投汨罗江,以身殉国,与祖国同存亡的史实。后句又说两千年来经历了多少端阳节,而每一个端阳节后人都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伟大的诗人屈原。
这一联对仗也极工。
尾联“国亡身殒今何有?惟见祠头那柱香”,前句用反问句,叹惜国家灭亡,自己以身殉国,而今什么都逝去了,这一句为后句作铺垫。后句满怀深情地感叹如今只有屈子祠堂里那一柱千年不灭的香火。句中饱含着作者惋惜痛楚的感情。篇末抒情,大有画龙点睛之妙。
总之,这首诗主旨鲜明,笔墨集中,思路顺畅,语言精当,格律严谨,尤其是对仗工巧。全诗虽以叙事为主,但叙事中隐含了作者对屈原的无比崇敬与痛悼之情。这是一首七律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雅君女士《端午忆》赏析
文/王楼(内蒙古)
端午忆(新韵)
雅君
小辫歪斜伴步颠,
麻刷七彩晃胸前。
父摘艾叶瓜田畔,
妞找蛤蟆乱草间。
母摆香茶拿粽品,
兄谈端午与屈原。
忽觉我岂顽儿辈,
同伴单知此物甜。
这首七律题目是《端午忆》,“忆”是全诗的线索,也是题眼。作者满怀喜悦地追忆了孩童时期过端午节全家人的欢快往事。
首联抓住细节描写,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的可爱的形象。首句“小辫歪斜伴步颠”,抓住了两个细节,即“歪斜”和“颠”。这两个词形象、贴切,特别“颠”字用得好,一个“颠”字写出了小女孩的小辫随着跑步的节奏一步一颠的细节。第二句“麻花七彩晃胸前”又抓住了一个细节,写拴了七彩绳的小辫伴着步伐左右晃动。这时,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浮现在了读者面前,栩栩如生。
颌联写父女到田间去摘艾叶捉蛤蟆的场景。“妞”是山东人对小女孩的昵称(也许作者是山东籍),亲切。此联对仗十分整,上下两句词性完全相对,结构也完全相同。
颈联笔锋一转,描写一家人过端午节的欢乐气氛,母亲端茶水、摆粽子,哥哥一旁讲述有关端午节和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其乐融融。
前三联紧扣一个“忆”字,是诗的主体和重心部分。最后一联由忆回到了现实。第一句用反问句表达了自己远离快乐的童年,变老了,最后一句收束全诗。
这首诗的优长是:
1,语言通俗流畅,完全口语化,但极具表现力,如“颠”“晃”“妞”。
2,善于抓生活细节描写。前面已详述,不再赘述。
3,线索清楚,结构布局合理。全诗以“忆”为线索贯穿材料,情节发展自然。
4,立意明确,选材典型。
不足之处是:
1,最后一句是败笔。这句突如其来,与上句和全诗脱节。“同伴”从哪儿来?“此物”又指什么?都与上句无关,且“伴”字与首句重复。
2,建仪改第六句的“与”为“赞”,这样对仗工整,语意也更贴切。“与”是连词,和“拿(动词)”词性不同。
总体看这是一首很好的七律,有瑕疵实为难免。

作者简介
王楼,网名老教师,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包头诗词学会会员,包头昆区作家协会会员。部分诗词作品、诗词评论发表于《包头诗词》、《晚晴逸韵》、《九原群文》及诸网络平台。先后由诸微刊平台出诗词专辑、诗词赏析专辑二百七八十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