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角粽,賽龙舟,念贤祭祖千秋话;
插艾旗,挂蒲剑,祈福攘灾五月风。
端午,一个千秋不变的话题,习俗的由来,世说纷纭,而我们又能了解多少呢?尤其是现如今中华传统礼仪民俗的渐次淡化,甚至沦丧的状况下,对青少年来说更是难得其详。适逢端午,让我以诗的情怀带您走进端午,来解析一下这个传统节日所特有的文化内涵。现将予历年所思所感而得诗章,集于一辑予以分享,以期读者教正!顺颂观者端午安康,节日顺祥!
——逸云轩主 姚永安

【关于端午】
关于端午节习俗的由来,世有多种说法,如:纪念历史人物说(纪念屈原或伍子胥、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更有甚者,韩国江陵也称有吃艾饼和假面舞、跳绳、农乐表演、巫俗祭祀等习俗,并于2005年11月25日,早于中国抢先注册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
一般多认为端午节食粽子、赛龙舟,是以纪念孤忠受贬,投江殉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爱国主义诗人,楚大夫屈原者为多。而龙舟竞渡之俗,在江苏东吴一带,则传为是纪念助吴伐楚,为父兄报仇,又谏吴灭越而被夫差赐死,欲吴门悬眼留瞪的伍子胥;在浙江上虞,则是为纪念跳江寻父的东汉孝女之曹娥。地域不同所纪念的人物也不同。另外据考,端午龙舟竞渡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吴越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汉•袁康《越地传》载有:竞渡乃源于越王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食粽子习俗,据许慎《说文解字》载,要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晋周处《风土记》中称“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见古人食粽子,也并非一日之俗。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中列举百余条古籍记载,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由此可见,流传至今的诸多端午习俗,无论是纪念屈原,还是伍子胥、曹娥之说,均为后世牵强附会,杜撰之辞而已。

端午询童子
诗/姚永安
历行重五日,把酒话端阳。
户挂菖蒲剑,门萦角粽香。
祈祥缠命缕,御毒佩罗囊。
阶下询童子,不知为楚殇。
2022年6月2日

端午兴咏
诗/姚永安
艾草熏门角黍香,龙舟竞楫鼓声锵。
菖蒲作剑驱邪秽,命缕消灾冀泰昌。
但使亷风呼吏正,更期善政惠民强。
安邦复礼开盛纪,不负三闾祭楚殇。
2022年6月3日

端午即咏
诗/姚永安
端为初正午为阳,艾草熏门角黍香。
祈祉腕缠长命缕,袪邪颈挂锦罗囊。
民期福寿多安顺,官冀江山永固康。
屈子怀沙天问老,九歌悠远动情肠。
2020年6月24日

端午吟
诗/姚永安
端午临期怀楚殇,汨罗呜咽鼓声锵。
龙舟竞楫炎晖热,艾草熏门角黍香。
晨露采蒿行百病,稚童缠缕佩罗囊。
九歌天问谁曾忆,惜诵离骚几考量。
【注】九歌、天问、惜诵、离骚,均为屈原遗世之篇。
2023年6月14日

端午怀古
诗/姚永安
汨罗竞楫又端阳,恶日插蒿闻史长。
角粽招魂千古恨,菖蒲作剑一门康。
腕缠丝缕为安命,胸佩荷包冀辟殃。
屈子怀沙忧国事,时人谁再效忠良。
2023年6月20日

端午感思
诗/姚永安
角粽飘香蒲艾青,万河赛棹祭骚灵。
汨罗沉没三闾愤,荆楚悲嗟千古咛。
臣妾愚贞伤失意,忧肠自恋苦无听。
世人皆道忠良好,借问忠良幸几廷。
2023年6月14日

话说端午
诗/姚永安
雨沛风和艾草香,时逢重五话端阳。
龙舟竞楫闻流远,蒲剑悬门见史长。
屈子孤忠年纪颂,曹娥至孝世弘彰。
更兼伍氏英名烈,道是吴风或楚殇?
2016年6月8日

排律•端午溯源
诗/姚永安
俗追端午陷迷茫,典翰翻残未得详。
恶日插蒿闻史远,午时打水溯流长①。
晋周角黍祭神祖,古越龙舟祈顺祥。
屈子竭忠觚牍颂,曹娥至孝庙碑彰②。
吴门悬眼留孤愤③,溟海训师图自强④。
胸佩荷包为避祟,腕缠命缕冀宁康。
鞦韆盛荡韩朝域,艾饼趋承南北疆。
习尚千年根迥异,传承不及得渔方。
【注】
① 午时打水:即南方沿海一带习俗,视端午节中午的井水为大吉水,此时于井里打水,可以净身、明目、辟邪。
② 曹娥,东汉少女。父溺江后,数日不见尸,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十七天后,于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③ 吴门悬眼: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在被吴王夫差逼迫自杀前,嘱门客将其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欲看吴国灭亡。
④ 溟海训师:春秋末越王勾践在溟海(今浙江温州)操练水师,传为是龙舟竞渡之起源。

【黄钟•人月圆】(青衫湿)端午怀古其一
词/姚永安
流风弥远怀端午,道是祭忠良。龙舟竞渡,菖蒲捆艾,粽叶飘香。
【幺】伍员刎颈,曹娥救父,屈子投江。怅然置问:诤臣孝女,究吊何殇?
【黄钟•人月圆】(青衫湿)端午怀古其二
伤怀莫若吟辞祖,乱世遇昏王。丹心托谏,遭馋去职,逐放边荒。
【幺】怆然天问,怀沙孤啸,抱恨殉江。而今竞渡,流风千古,可为骚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