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
重华
抱石投身向汨罗,神州处处泪滂沱。
忧民谏弊剜顽疾,为国除污斩病疴。
一曲离骚由放逐,三分楚体不蹉跎。
龙舟岁岁争先渡,万古丰碑立浩波。
端阳节
杨天喜
端阳节到百花红,柳绿蛙鸣鸟雀哄。
大地生辉携爽气,神州斗色壮雄风。
离骚自有诗心细,伍子安知世事空。
仲夏登高怀日月,江山永固万年同。
七律·端午节
姜满成
宝贝金河泛绿涛,朱门挂艾鼓蛙逃。
青青粽叶玉团裹,片片凉糕糯米熬。
天问九歌传世代,汨罗江水叹离骚。
雄黄烈酒蛇娘醉,千古传书展骥豪。
七律·端午吟
张雅琼
汨罗波荡起哀鸿,江上龙舟祭屈公。
挥泪三千年岁念,含殇五月古今中。
忧心豪举撼星日,壮节忠贞助国风。
粒米悲情伤叶裹,青灯黄酒感怀融。
七绝•祭屈原
国球彩虹
(一)
米粽香浓情意绵,龙舟竞渡祭屈原。
先人已去英魂在,天问离骚万古传!
(二)
端午龙腾汨浪翻,每逢此日祭屈原。
清风傲骨离骚美,华夏千秋仰圣贤。
端午节感怀
秋月
匆匆岁月又端阳,小巷宽街溢粽香。
艾草悬门驱疫疠,丝绳绕腕保安康。
云萱纸上吟忠烈,墨砚池边祭俊良。
正气长留千古颂,英魂不灭汨罗江。
端午节祭屈原
李怀龙
中华遗俗端午节,传承忠魂祭屈原。
一片丹心留民间,爱国精神传万年。
七律•端午节
乔峻岭
天长五月又端阳,米粽凉糕入口香。
艾草薰烟消病毒,菖蒲扎剑护厅堂。
迎人彩线拴祥瑞,点额朱砂佑福康。
碧水龙舟奔彼岸,歌章爱国筑辉煌。
七律·端午纪念屈原
赵建英
五月端阳泪湿巾,罗江汨水悼灵均。
荷囊有意寻良策,艾草无边系国民。
汉赋流传今古事,楚辞浪漫圣贤臣。
难酬壮志长离去,一代忠魂励后人。
七律·端午
文/贾 明(内蒙古)
仲夏迎来端午康,家家糯米粽飘香。
文人继韵诗情广,墨客挥毫兴致长。
默祭忠魂真爱国,书吟义骨颂歌扬。
望乡心愿风调顺,思故再期盛世昌。

七律•祭屈原
郝建国
愤世屈原投汨水,牺牲自已示君皇。
罗江滚滚泓流激,楚御昏昏不领章。
一曲离骚难唤醒,三朝达贵悟非常。
红尘抱负终漂渺,寄托龙宫祷吉祥。
七律·癸卯端午煮粽有成
福江
巧手包成黄米粽,文火煮就一锅香。
糖稀半盏堪回味,古韵三章可佐肠。
且唤儿孙吟橘颂,但将家国刻心房。
身无软骨人长久,腹有豪情老也狂。
七律.端午思
水岸闲居
一腔忧愤报国愁,天问离骚万世流。
明月清风我自醒,红尘浊世君可留?
九歌音韵黎民愿,橘颂唱出万众求。
此恨悠悠无尽处,汨罗仙境忘情游!
端午祭
树韵
一再为何吟,青山无古今。
高谈惊四座,可有楚臣心。
七律•端午何乐?
闫润前
端阳夲是致哀时,纪念灵均举国悲。
昔日烧香民跪敬,今朝包粽众欢禧。
千城办赛多丰彩,万户烹珍富盛饴。
演义成欣情莫解,不知原子作何思?
七律•端午有怀
闫润前
自古炎黄爱国家,灵均壮烈震中华。
诸多志士魂牵祖,无数仁人梦断涯。
忘死何辞烽火恶,舍身无惧战烟邪。
江山社稷能今日,全靠前贤戮虎鲨。
七律·端午
王贵林(亮)
仲夏花红艾草香,龙舟竞渡祐安康。
离骚曲韵传千古,惜诵诗词入九章。
不灭忠魂豪气远,长留碧血颂歌扬。
风调雨顺人民富,盛世中华万代昌。
端午吟
王鹏程
夏至天长止,端阳枣粽香。
倏忽年过半,怅望莫彷徨。
伏暑即将伴,心平体自凉。
悠悠度日月,快乐保安康。
端午感怀
栋栋
举酒倾心敬碧涛,悠悠千载粽香飘。
悬门艾草驱虫盛,击水龙舟逐浪高。
自有离歌昭日月,当然正气显风骚。
倘如屈子轮回现,可感今朝盛世潮。
端午节随吟(新韵)
日出
五月端阳暖日升,垄边信步一身轻。
云舒云卷心常泰,潮起潮平梦不惊。
四季诗吟花艳艳,群山笔蘸草青青。
孝贤为友当知富,竹品松风脚下生。
端午悼屈原
乔首国
楚王昏聩举国忧,百姓饥寒末日愁。
直谏招来君震怒,精忠竟使自蒙羞。
一生求索形消瘦,半世蹉跎志未酬。
不与奸人同进退,愿随汨水逝中流。

鹧鸪天•端午节
马洁
角粽飘香端午忙,丝缠五色佩香囊。菖花酿酒度佳节,艾叶悬门挂院墙。
思岁月,吊沅湘。千年忠烈古今扬。龙舟竞赛雄风吼,天问离骚永世芳。
北曲 正宫•小梁州•端午节悼屈原(押江阳韵)
贾 明
时光流逝又端阳,艾草飘香。国人拜祭缅怀长,龙舟漾,水面粽抛扬。
【幺篇】
屈公爱主情悲怆,敬言常谏楚怀王。遭罢官,心绝望。成仁身献,投进汨罗江。
〔双调•水仙子〕端午祭屈原
白 洁(内蒙古)
龙舟破浪庆端阳,米粽抛江挂艾囊。《离骚》吟诵心潮荡,灵均美誉扬,气填胸、含恨投江。黎民祭,屈子伤,不忘忠良。
鹧鸪天 ·天问
叶向光
五五端阳粽叶香,当年屈子汩罗江。古来忠正多遭难,流水何知善恶常。
花滴泪,蕊先伤,几时能会丑消亡?惟知粽美龙舟赛,谁为忠魂祭祀忙。
鹧鸪天•端午节抒怀
闫霞(诗韵流年)
端午骄阳似火城,雄黄美酒粽飘盈。高楼丽苑花香吐,古塞青山艾草呈。
天问曲,九歌情。汨罗江水万年惊。民祈屈子魂安息,竞渡龙舟挺进争。


端午节包粽子
文/塞北峰
农历五月初三,湛蓝的天空持续一个整天,34℃度的气温虽偏高一些,但小区绿化不错,时不时还传来几声鸟鸣,我的心情格外舒畅。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天恒花园小区举办“五月端午粽飘香”活动,小区微信群通知所有的居民,要求自己动手包粽子,品尝自已劳动的果实,互相相赠送粽子,塑造良好的社区文化,增强了节日气氛。我忙里偷闲也参加了这场联谊活动。
包粽子的材料小区物业早就准备好了。你噍,凉亭内外,临时摆放了三四张桌子,桌子放着三四盆用水浸泡过的粽叶,已经伸展开来;四、五大盆泡好的糯米,雪白雪白的;同时放着十几斤饱满的红枣,以及用来捆扎粽子的棕绳。桌旁挤满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很多人。看见这些场面,我的心就禁不住的跳跃起来,感触万端,思绪万千,远在他乡,能够看到物业举办这样的别开生面的活动。由衷的高兴,我寓居北京多年,看到小区搞这样的活动是第一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居民住户,那真的有:哈尔滨辽宁的,山东山西安徽的,河南河北的,还有内蒙古甘肃的…。嗬,这么多人,要在一起包粽子啦!
“咱们开始吧?”“好嘞!”物业领导话音刚落,大家围坐在一起。只见北京老太太拿起一片粽子叶,在中间一对折就卷成了三角形的小漏斗,然后挖进一勺白米,再放入一颗红枣,再挖一勺米,再放两个枣,用勺子把它抹平,最后,像变戏法似的把粽子卷成一个立体的三棱锥,熟练地用棕绳捆了三圈,最后系了一个结,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我也跃跃欲试。我直看得目瞪口呆:包粽子简直是一门艺术啊!
于是,我也从水盆里挑了一片大粽叶,模仿老太太的样子,一折,三角形出来了,再挖两勺米进去,放颗红枣,填平,最后一卷。呀!一个粽子就已经成形了。瞧,就这么简单!我正得意,麻烦就来了。但是由于掌握的尺度不够,最后捆扎的步骤太难了,我根本无从下手。我试图腾出一只手来,结果粽子差点散架了。于是我改为边用一只手拉绳,边用嘴帮忙,结果根本使不上劲道!北京老太太看到我不会包粽子,她亲手示范,只见80多岁的老太太三下两下就把这烂尾粽子给包好了!我心服口服。还有来自.山东的老俩口,满头银发,手法娴熟,用南方人手法包粽子,方法有点不一样。其实大同小异,大家围着一快儿齐乐融瀜,讨论南方人、北方人包粽的手法和技巧。我佩服老媪灵巧的手艺,更佩服老祖宗们传下来的这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
听着议论,收敛起心神,我跟着老太太一步一步地学习,最后我总算包了七八个像样的粽子带回家。
天恒小区 今天家家户户煮粽子,粽子的香味就飘满了整个楼道,整个小区。老伴也开始煮粽子了,大约四十分钟后,香喷喷粽子就争先恐后地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挑了一个貌似我包的粽子,手忙脚乱地解开粽叶,挖起一勺,软软的,甜甜的,太好吃了!
一家人围着餐桌,拉着家常,吃着刚出锅的粽子。那糯米的浓香,大枣的甜味、粽叶的清爽与小孙子的欢声笑语完美结合……这,就是端午节的味道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吧?
我想起宋代陆游《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
一笑向杯盘”。看来无论是农村城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包粽子,插艾条是端午节的一大趣事!
爷爷的艾草 妈妈的凉糕
文/ 刘志刚
儿时的记忆过完春节后,在这青黄不接的五月,端午节凉糕便是我童年的另一种美味。那时后山人的生活还很清苦,我贪食的凉糕,便是母亲用那个黄米掺一点小米做的,把洗干尽的黄米小米泡了又泡,然后下锅煮熟至粘稠,用铲子摊在菜板上,晾凉,用菜刀划成方正小块,偶尔放几颗红枣,那便是凉榚中的极品。因为那时,白糖以及加工手工凉糕的佐材比较稀缺,全是合作社计划供给。我记的母亲那时总是从凉房的某个隐藏处抱回一小坛糖饧(用胡罗卜或糖菜熬制蒸干水份的糖浆)刷在凉榚的上面,此刻顿觉爽甜无比,真可谓锦上添花,食啖垂涎。这个糖饧是过春节前,加工饺子馅的副产品,母亲悄悄藏下怕我偷吃完的一个“私藏”。此时,才又一次感到母亲的无私,厚积厚存。
土屋简单的门板贴上那门符,还有妈妈巧手剪成的大公鸡,小孩颈上是睡梦中母亲给系上的五色彩线。全家人早早起来,等待爷爷从野地里拔那艾草回来,用热水浸泡洗脸,防蚊虫叮咬,五彩线避邪防病。我现在想来,古人留下的一些风俗和习惯,确有他一定的科学道理。一种纯自然的讲究和传承,或许,那才是我们最本质的东西。
这几年,每到端午节,我也亲手做点凉榚,材料应有尽有,青红丝,葡萄干……。给小孩吃,自己也猛吃几口,但永远找不到当年那个滋味,索性剩下几块,最终还是放成“干糕”搁置啦!
前几天父亲节,今天端午节,这两个日子连在一起,总是伤感和回味,举国遥祭爱国楚大夫屈原,后来从书中知道了屈原,读懂了“离骚”。也更懂的这家国的朴质情怀。爷爷厚望,父爱如山,母爱似河。此时,我要点燃一缕艾草,擎起一片粽叶,捧起粘甜的粽子,敬献远古、当下。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思国忧民,小家大爱,尚怀至淳”。
艾香袅袅,雄黄酒烈,粽叶包丰。家国守望。中华梦圆!


道法自然书法作品



